蘇聯海軍為何沒有挽救蘇聯?

Fish143003147

謝@悟空小秘書 邀。

首先不論是沙俄還是蘇聯還是俄羅斯,都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海軍大國。

其次蘇聯的解體是有其深刻的社會背景和國際政治經濟局勢,僅僅軍事是攔不住蘇聯解體的。

以史為鑑墨上桑簡單分析一下上述兩個原因。


一,歷史原因

世界歷史上,以海軍稱霸全球的要數葡萄牙、西班牙、葡萄牙、法蘭西、英吉利、美利堅等國。這個看世界主要語言使用範圍就知道了。

區域海軍強國有尼德蘭、德意志、日本等國。

為什麼沒有沙俄?其實這一情況這也是有深刻地緣政治決定的。

俄國在歐洲被大家抵制,基本上失去了大西洋出海口;在黑海為了地中海出海口和奧斯曼土耳其打了三百年;東方不凍港海參崴雖然輕易就從清朝搶走了,但遠東從來不是俄國人的重點。所以以史為鑑才敢說俄國在二戰前最多和日本一個水準。


所以到日俄戰爭時期,沙俄要橫跨半個地球從歐洲調集艦隊來亞洲和日本開戰,結果還一敗塗地,被小日本教作人。。。

二戰後,蘇聯稱為兩強,但是更多的威懾力是在鋼鐵洪流、核導彈上。

關於蘇聯紅海軍,大家津津樂道的就是核潛艇、核動力巡洋艦這類武器。而當時蘇聯過於強大的空天、陸軍、潛艇部隊掩蓋了蘇聯海軍的問題。

當時引領時代的航空母艦,蘇聯甚至需要海軍司令打著“載機巡洋艦”的旗號秘密研製,從基因上就帶有問題,這樣設計的航母如何是美國數量巨大的現代航母編隊的對手?

包括現在遼寧艦、俄羅斯唯一的褲子艦,都多多少少帶有設計上的問題,所以我國熟悉了遼寧艦後才要進行大的改動,重新設計新的國產航母。

二,政治經濟原因

蘇聯解體直接原因是美國在全球的壓力;帝國墳場、越南戰場持續性的失血;國內重軍工輕民生的體系;以及勳章收集狂人勃列日涅夫以來蘇聯高層權貴化、資本化等等。


除了美帝的壓力和戰場上的失敗,其他都和軍事無關。

而阿富汗戰爭的失敗也更多的是陸軍的鍋,和海軍關係不大。

這些不用多說了,大家都懂的。所以別說蘇聯海軍,蘇聯海陸空天火箭軍加起來都挽救不了蘇聯啊。


以史為鑑

軍事是政治的延續,更是為政治服務的!

前蘇聯走向沒落,並非是其軍事實力不夠強大。恰恰是軍隊規模太多、武力過於龐大、軍費開支甚巨,拖垮了前蘇聯的經濟發展。

眾所周知,自戰後進入冷戰以來,東西方兩大陣營進入長達半個世紀之久的“冷對抗”及軍備競賽的擴張階段。東西方分別在前蘇聯和美國為首的華約與北約組織之間展開了除“熱戰”以外的一切手段進行全方位的PK。

可惜的是前蘇聯只注重發展與軍工相關的重工業及軍事裝備工業,而忽略了有關民用的輕工業及民生方面的經濟。這就給前蘇聯的經濟結構打下了一個畸形的發展模式。


直到今天俄羅斯也同樣處於單一的經濟發展結構,每當西方制裁時,俄羅斯由於過分依賴於能源出口,就會造成國內經濟增速的放緩、盧布的貶值等現象。而這種情況在上世紀的80年代尤為嚴重,當時前蘇聯陷入與美帝“星球大戰”的瘋狂競賽之中!百姓日用生活品已經開始施行配給制,這本來屬於戰時的狀態。而在上世紀80年代竟然出現了。可想而知,有多糟糕呢!這就是民心逐漸失去的兆頭!但是美國自20世紀初就逐漸形成了一套完備的工業體系。其實,這也是當今美國為何還一直保持領先的一個優勢。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當前蘇聯的經濟基礎被搞垮之時,就是大廈將傾之時!軍事也只是為政治服務罷了,政權根基不穩,奈若何!任何武力值都無法拯救,更不要說靠一個單一的軍種能起多大作用。簡直異想天開!


東震木

蘇聯海軍不但沒有挽救蘇聯,從某些角度來說,蘇聯海軍反而拖垮了蘇聯。

從彼得一世開始,歷代沙皇都有一個夢想,那就是走向海洋。經過將近300年的曲折和努力,到了勃列日涅夫時期,這個夢總算是圓了。但是圓夢的代價就是讓蘇聯背上了一個沉重的包袱。

蘇聯海軍的消長起伏本身就隱含了蘇聯自身的興衰。

斯大林的無奈

十月革命後,蘇維埃政權一直處於內憂外患中,海軍發展遲緩。一直到1933年6月,蘇聯通過了《關羽1933-1938年海軍建設綱要》,開始了大規模擴大海軍。

1935年,開始建造4艘“基洛夫”巡洋艦、15艘“列寧格勒”驅逐艦。“基洛夫”巡洋艦排水量在8000噸以上,航速34節,由意大利幫忙設計。“列寧格勒”驅逐艦排水量3000噸,航速36節,以法國的驅逐艦為藍本。此外,蘇聯自行設計建造排水量為20000噸的戰列巡洋艦。此時蘇聯海軍重點發展的卻是潛艇,比如蘇聯海軍主要作戰潛艇,“什奇”級C型潛艇。二戰爆發前夕,蘇聯海軍擁有180艘潛艇,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潛艇力量。

具體到相關的艦隊,蘇聯海軍重點建設的是三大艦隊:波羅的海艦隊、黑海艦隊和太平洋艦隊。波羅的海艦隊在日俄戰爭中曾經遭到重創,但在十月革命和包圍彼得格勒時發揮了重要作用。蘇德戰爭爆發前,波羅的海艦隊已經擁有2艘戰列艦、2艘巡洋艦、21艘驅逐艦、69艘潛艇、48艘魚雷艇。

日俄戰爭後,黑海艦隊上升為俄國最強艦隊。但是十月革命之後的一系列戰爭,使黑海艦隊實力嚴重受損。1921年局勢穩定後,蘇聯開始恢復黑海艦隊。蘇德戰爭前,黑海艦隊擁有1艘戰列艦、6艘巡洋艦、17艘驅逐艦、47艘潛艇。

太平洋艦隊在日俄戰爭中全軍覆沒。1932年起,蘇聯還是重建太平洋艦隊。蘇德戰爭前,太平洋艦隊擁有2艘巡洋艦、13艘驅逐艦、78艘潛艇、19艘護衛艦、204艘魚雷艇。

1933年6月,蘇聯新組建北方艦隊,負責保衛北方岸防和開闢從摩爾曼斯克到海參崴的北方航線,以連接波羅的海艦隊和太平洋艦隊。蘇德戰爭前,北方艦隊擁有8艘驅逐艦、7艘護衛艦、15艘潛艇。

人們常說“百年海軍”,意思就是海軍建設非常依賴國家經濟實力和科技水平,跟海洋科學研究和艦船建造水平密切相關。缺乏雄厚的重工業和海洋科學研究基礎,沒有受過優良教育和嚴格訓練的將士,落後的艦船建造技術,要想建設強大海軍,只能是一種奢望。眾所周知,沙俄工業水平一直很落後。因此,斯大林雖然渴望建立一支擁有大批戰列艦的海軍,但是條件所限,只能選擇防禦性海軍策略。

蘇德戰爭爆發前,蘇聯海軍共有4艘戰列艦、10艘巡洋艦、50艘驅逐艦、184艘潛艇、279艘魚雷艇。三大艦隊被分割在互不相連的三片海域內。

這樣一支海軍力量,顯然是無法跟同時期的海軍強國相提並論的,因此蘇聯海軍選擇近岸防禦的作戰策略。海軍總司令穆克列維奇強調“蘇聯海軍要緊密配合陸軍”。

庫茲涅佐夫的雄心

二戰結束後,蘇聯通過雅爾塔體系獲得了極大的利益,在海洋發展上也得到了最大利益。1945年7月,斯大林對蘇聯海軍說:“在偉大的衛國戰爭中,海軍是蘇聯紅軍的忠實助手。蘇聯人民希望看到自己的海軍更加強大。我國人民將為海軍建造新的戰艦和基地。”

話雖如此,但現實是殘酷的。蘇聯雖然贏得了戰爭,但是工農業生產遭到極大破壞。因此,斯大林頭腦很清醒,對於海軍的定位並沒有變化,他說:“蘇聯還缺乏建立嶄新海軍的技術力量,海軍依然是沿海活動。”

但是當時的蘇聯海軍總司令庫茲涅佐夫卻不這麼看,他認為,蘇聯海軍在戰爭期間損失不大,戰後又從德國獲得了10艘驅逐艦、10艘潛艇、一艘已經嚴重損壞的2萬噸航母;從意大利獲得23000噸的重巡洋艦和4艘驅逐艦;從日本獲得了6艘驅逐艦。這樣,蘇聯海軍的力量得到了增強。他還認為,蘇聯已經具有了發展、建設新海軍的強大重工業基礎和技術力量。

二戰剛結束,庫茲涅佐夫就向斯大林和聯共中央提交了一份10年造艦計劃。這份計劃要求大力建造大型航母、重型巡洋艦。1946年1月,庫茲涅佐夫再次提交報告,要求確立“海軍作為支撐蘇聯走向世界的武裝力量的獨立地位”,而不再是斯大林的“海軍是紅軍的忠實助手”。

此時美蘇對抗的格局已經非常明朗,蘇聯的重點是守住二戰中已經取得的成果和利益,所倚重的自然是強大起來的蘇聯陸軍。此外,美國擁有原子彈,這對蘇聯來說,是一個很大的壓力。為了早日研製出原子彈,蘇聯在當時百廢待興的形勢下,集中了大量資源去研發原子彈。

因此,無論是政治角度還是經濟方面,庫茲涅佐夫的想法都得不到斯大林支持。最後,庫茲涅佐夫於1947年初被解除了海軍總司令的職務,1948年又被從海軍元帥降為海軍中將。

1947年7月,新任蘇聯海軍總司令在慶祝蘇聯海軍節時重申:蘇聯海軍是紅軍的忠實助手。

“諾沃羅西斯克”沉沒

斯大林去世後,1953年5月,庫茲涅佐夫被重新任命為蘇聯海軍總司令,恢復海軍元帥軍銜。他很快又重新提出了包括航母在內的更龐大的造艦計劃。這份計劃最後被蘇共中央否決。

剛剛當政的赫魯曉夫實行緩和戰略,他主張通過對話來調整和西方的關係,緩和對峙造成的緊張局勢。此外,赫魯曉夫認為,航母是很容易被擊中的靶子,不如集中力量發展戰略核武器。

而“諾夫羅西斯克”號戰列艦的沉沒,則最終將庫茲涅佐夫的雄心也一起帶入了海底。

“諾夫羅西斯克”號戰列艦是由重巡洋艦改裝來的,來自1945年意大利的賠償。1955年11月,“諾夫羅西斯克”在黑海進行例行訓練,由於保養不善和操作失誤,加上錯誤的指揮,突然沉沒,全艦2000名官兵全部犧牲。而更早之前,波羅的海艦隊和太平洋艦隊不斷髮生嚴重事故,官兵連續死傷。

這一嚴重事故震驚了蘇共中央和蘇軍。黑海艦隊司令首當其中,被立馬撤職。1956年1月,庫茲涅佐夫被停職,海軍總司令由戈爾什科夫接任。同年2月,蘇聯國防部長朱可夫宣佈:鑑於海軍技能訓練很差,對海軍在未來作戰中的作用估計錯誤,對海軍今後的建設和發展方向方面的觀點錯誤,撤銷庫茲涅佐夫海軍總司令職務,軍銜從海軍元帥將為海軍中將,立即退役,永不恢復。

庫茲涅佐夫不顧蘇聯在國際局勢中的弱勢地位,急於實現海軍的遠洋發展戰略,最終被逐出軍界。

戈爾什科夫的擴張

1964年10月,勃列日涅夫通過政變的方式取代了赫魯曉夫。沒多久,蘇聯就開始了全球擴張戰略。蘇聯不顧現實國力條件,在大力發展核武器的同時,加緊發展常規武器。海軍戰略上,也一反原有方針,竭力向遠洋擴展。

在勃列日涅夫的支持下,戈爾什科夫實施了建造大型核潛艇、導彈巡洋艦以及航母的造艦計劃,建立了海軍大洋艦隊和導彈核艦隊。海軍戰略目標從海岸防衛轉為環球航行,和美國展開全球爭霸。蘇聯海軍還把核潛艇作為主要海上作戰力量。20世紀70年代,蘇聯海軍擁有400艘潛艇,其中核潛艇65艘。核潛艇的水面排水量都超過了3000噸,攜帶16枚導彈,可在遠洋停留4個月。蘇聯海軍依靠這支龐大的水下核艦隊,進行不浮出水面的環球航行。雖然蘇聯在航母數量和噸位上不及美國,但是海軍作戰艦艇總數超過了美國。

戈爾什科夫因此總是不厭其煩、咄咄逼人的宣稱:“蘇聯海軍的旗幟正自豪的飄揚在各大洋上,要結束由傳統海軍列強控制海洋的局面”。

至此,三百年的大洋夢終於圓了,但是為了圓夢,蘇聯付出了沉重的代價。蘇聯是在用自己的血供海軍在遠洋遊弋,龐大的遠洋海軍就像無窮無盡的吸血怪獸,最終將蘇聯耗幹了,拖垮了。


竹林孤琴

說起蘇聯解體或許我們都會為他悲嘆吧,如此超極大國說倒下就倒下。

先看一下蘇海軍的恐怖實力:

總兵力為47萬餘人,潛艇360餘艘,擁有當時最大最新的“颱風級”潛艇和當時世界上速度最快的A級(阿爾法)核動力攻擊潛艇。和當時世界上下潛深度最深的M級。


擁有八艘航空母艦和在造的一艘四代重型核動力航母。和數量(各類船隻數以千計)龐大的世界先進戰艦。

然而蘇聯的解體蘇聯海軍是無能為力的。蘇聯的社會矛盾極大,重工業發達,輕工業手工業落後人民生活水平低下。美蘇爭霸使蘇聯財政赤字急劇升高,通貨膨脹巨大。戈爾巴喬夫改革中的公開性,民主化新思潮引發人們對馬克思主義的動搖,同時西方國家以軟化,肢解的手法推動蘇聯和平演變戰略,煽動民主主義子搞分列。



最終1991年葉利欽與戈爾巴喬夫進行八小時會談逼他最高指揮權,隨後戈爾巴喬夫辭去總統職和最高軍事指揮權。同年12月蘇維埃共和國院舉行最後一場會議——————宣告解體


歷史軍武研討員

救蘇聯?問題指的當年蘇聯解體事件吧?這是由於當年蘇聯領導被方所謂“民主"建惑,不顧國情,直接進行國家政體改革上人假造成的。國家分裂解體,各方你情我願,並不是在外國武裝力量的威脅攻擊下被迫投降,或者內部武裝政變、叛亂(例如車臣)造成的,所以蘇聯海軍無權參與這種純政治體制的劇變。

這是由於軍隊與國家之間隸屬關係所決定的,軍隊隸屬於國家管理,而非國家隸屬於軍隊管理。蘇聯海軍從屬於國,這種從屬關係決定了它無權主導國家事務,蘇聯解體如果當時未獲其國家議會和政府同意,那麼在國家機關命令之下,蘇聯的海軍及其它所有軍隊都有權力,更有義務使用武力來堅決維護國家統一。


軍隊是維護國家權力的機器,而國家絕非參軍隊從屬領地,所以當年的蘇聯海軍對蘇聯的解體無能為力,無法挽救。這是當年蘇聯國家決男策層造的孽,雖然包括軍隊在內的其它人心不甘、情不願,去只能眼看國家分裂、崩潰柱自悲嘆了。


鐵嶺鋒

其次蘇聯海軍是一直遠洋捕撈艦隊,他的主要任務蘇聯海軍部隊並不是一支單純的戰鬥部隊,他還是一個搞間諜偵查,並從事商業活動的國家組織。他的一切活動受國家控制,屬於國家管控。

最後,蘇聯解體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①,經濟問題,發展了軍事,而不注重民生,民眾怨聲載道。②,政治體制僵化。③,陷入世界爭霸陷阱,進入了美國人設計的圈套。④,改革者的問題。⑤,阿富汗戰爭也起了一定的誘因。

最後,蘇聯海軍只是蘇聯軍隊的一種軍種,並且也不是完全的戰鬥部隊,陸軍空軍都不參與,單憑海軍,真是笑話,蘇聯的解體,源於內部,敗於內部,禍在內部。






橄欖劍社會

先投一塊軍隊來歷的敲門磚。

軍隊:國家或政治集團為政治目的而服務的正規武裝組織。

擴寬思路:軍隊就是為國家或政治集團服務的,軍隊領袖由政治集團任命。軍隊主要搞清楚的事情就是為誰而戰?它屬於國家政權的一部分。而恰恰對於一個國家最重要的不是軍隊而是政治體制或者是政治集團本身。舉個例子,明末的關寧鐵騎是中國軍隊史上有數強悍的特種部隊,崇禎還不是該上吊上吊。所以蘇聯海軍對於蘇聯解體來說還充當不了挽狂瀾於既倒的角色。

有關蘇聯解體的臺前幕後,有大量的歷史資料,包括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的採訪錄。我頗為同意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歷史學教授史蒂芬 科特金的觀點:“蘇聯就像其之前的羅曼諾夫帝國(封建王朝,後來被二月革命推翻。跟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差不多,後者較為和平。),是自上而下崩潰的。不論是中央或是地方,蘇聯解體的發起者與推動者都是精英”“最終蘇聯的命運是由高層領導人決定,是東西方主要領袖政治博弈的結果。”

圍繞這幾句話,放幾個有意思的訪談錄:

1、前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

我最後悔的事情是:“我在試圖改革共產黨的道路上走得太久了。”他應該在1991年4月就辭職,並且建立一個民主改革黨,因為共產黨人阻礙所有必要的改革。(內部鬥爭激烈,俄羅斯前總統葉利欽與戈爾巴喬夫勢同水火)

2、戈爾巴喬夫改革理論家——瓦季姆 梅德韋傑夫

1987年以後,我發現,在經濟問題上有些不對頭。(戈爾巴喬夫改革經濟後,蘇聯經濟陷入退步狀態。)

3、前蘇聯部長會議主席——尼古拉 伊萬諾維奇 雷日科夫

我們在經濟問題未解決時,就著手解決政治問題,這是巨大的錯誤。(戈爾巴喬夫改革中,取消了憲法第六條,也就是不再承認蘇聯共產黨在國家和社會生活中的領導地位。搞笑的是,蘇聯是由蘇共思想把各個國家凝聚在一起組成的。憲法如下。)

第六條:蘇聯共產黨是蘇聯社會的領導力量和指導力量,是蘇聯社會政治制度以及國家和社會組織的核心。蘇共為人民而存在,併為人民服務。

4、俄羅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瓦西里 西姆切拉著述

在戈爾巴喬夫改革之前,蘇聯經濟年平均增長率為4%-5%。而改革後1986年-1990年期間,GDP的年度增幅驟降至2.4%。

5、美國前總統——克林頓

為瓦解蘇聯解體,我們花費了幾萬億美元。

最後拋個彩蛋

當時的海軍元帥切爾納溫在1991年8月19日的蘇聯政變後,大肆抨擊政變的愚蠢,後來站到了解體支持者俄羅斯總統葉利欽一方。(819事變是戈爾巴喬夫改革反對者為了改變蘇聯鬆散局面而發起得。非常打如上問題的臉。)

俄羅斯總統普金說:“誰不為蘇聯解體而惋惜,誰就沒良心。誰想恢復過去的蘇聯,誰就沒頭腦。”

結語還是那句話——蘇聯是自上而下崩潰的。


老四有顆後槽牙

你這個提問本身就有問題,有別的國家侵略蘇聯嗎?顯然是沒有的,他是多行不義必斃,蘇聯是自行垮臺的,是自行散兔會的,不要說海軍,就是神仙也挽救不了蘇聯,以至於現在窮的軍艦鏽跡斑斑,連防繡漆都無錢購買。



蘇聯自二戰以後,不顧不發展國計民生,積極擴軍備戰,在世界各地擴充勢力範圍,飛樣跋扈,二戰後的那一場局部戰爭不是蘇聯發起和間接發起的,民主國家的強軍科技發展是為了向世界展示和推廣普世價值觀的民主,自由,平等。而它的強軍科技發展是去侵略和霸佔世界,痴心夢想在全世界稱王稱霸,他們的目地是有根本區別的。


根據數千年以來的世界歷史發展規律來看,從來都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所以人家民主國家越發展越強盛,朋友越來越多,而和俄羅斯真正友好的有幾個,不說人們心中也應該清楚的。


開拓進取創新篇

首先需要明確的一點是,蘇聯人的海軍部隊並不是一支單純的戰鬥部隊,他還是一個搞間諜偵查,並從事商業活動的國家組織。那麼這該如何談起呢?

蘇聯人有著龐大的遠洋捕撈艦隊,這是有國防部與克格勃等支持的一支大型艦隊,他們裝備最先進的數據測繪系統,並開足動力邁向遠洋,例如地中海、北海和東太平洋都可看到他們的身影。他們竭澤而漁的捕撈與對油氣資源的不節制開採大大破壞了生態環境,但也使他們掌握到了更多這個世界其它角落的事情。



而當北約的直升機等試圖靠近進行威懾時,這支艦隊又能迅速逃脫,這與他們內部有著嚴密的指揮有著很大的關係。

另外,自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以來,蘇聯領導層已經認識到了美蘇對峙中蘇聯海軍實力不振的缺陷,原因很簡單,美國的太平洋艦隊一搞海上封鎖,蘇聯運載核彈頭的艦艇就不能靠近古巴了,所以為了制衡美國,蘇聯人在海軍上也是拼命砸錢。



經過勃列日涅夫時代大規模的軍事建設,蘇聯紅海軍的艦艇數量大大提升,尤其是航空母艦與核潛艇數量都有增長,他們不時出沒於黑海、波羅的海和太平洋,給北約的東擴造成極大的壓力。



但是,隨著阿富汗戰爭對蘇聯財政的沉重打擊,再加上內部經濟體制弊端重重,保守的執政舉措將蘇聯經濟引入了死衚衕,而海軍建設也受到了極大的影響,每一次的出洋與軍演都要付出極高的成本,這也是蘇聯財政所負擔不起的。



因此,到上世紀80年代末,蘇聯的海軍活動範圍大大縮減,而遠洋捕撈艦隊等受制於油料價格提升和國際法等牽制,也是鞭長莫及。終於,蘇聯解體,而國防部統轄下的捕撈艦隊和其它兵種紛紛裁員。因此,蘇聯海軍的興衰與蘇聯始終是密不可分的,強軍必先有強大的國力為後盾,此言不虛矣。

參考文獻:沈志華《一個大國的崛起與崩潰》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寒江閣一道人

瞧你這問題問的,好像有武力就能永世長存一般。

蘇聯亡於經濟,亡於好戰,亡於人心。

總所周知,最早的五年計劃就是蘇聯發明。短短四個五年計劃,重點全在重工業和軍工業,締造了讓整個歐洲都瑟瑟發抖的鋼鐵洪流,創造了與美國相挺抗爭的二元世界。最盛時候,蘇聯的洲際導彈指哪打哪,蘇聯的伊萬核彈撼動地球,蘇聯的坦克裝甲數量幾乎是北約的兩倍。所謂的美蘇爭霸,大部分時段,都是蘇聯佔上風。所以赫魯曉夫敢在聯大會議上脫下皮鞋敲桌子,指著美國人怒罵,一時間好不豪氣。

可無論你軍事如何霸道,改變不了國內民眾連麵包都吃不飽的現實啊。一個政府,數十年如一日的重點在地區霸權上而罔顧國內民生,首腦都會不好意思吧!

好死不死,蘇聯為了給自己小弟出頭,發兵阿富汗。結果一個彈丸小地,讓這個超級大國填進去數十萬條人命,花費近百億美元,十年時間也沒有拿下。

蘇聯入侵阿富汗,是上個世紀一個極具轉折的大事件。不僅讓世人看清了巨人實質上的弱點,更是拖垮了大國的經濟,那不是壓垮駱駝的稻草,是一塊巨石落在了本來就奄奄一息的老駱駝身上。

等到蘇聯灰溜溜撤出阿富汗,已經十年過去了,兩年後,蘇聯解體。

所以說,軍事力量,終究只是手段,不是目的。發展軍力,是為國內民生服務,是為了創造更和平更富足的未來和更安全的國際環境。如果本末倒置,要百姓勒緊褲帶去造飛機大炮,那後果可就不太妙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