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后妃系列·孝淑睿皇后

孝淑睿皇后

【简介】

孝淑端和仁庄慈懿敦裕昭肃光天佑圣睿皇后。原正白旗包衣后抬正白旗满洲喜塔腊氏。原任内务府大臣副都统和尔经额之女。乾隆二十五年八月二十四日生。乾隆三十九年,选为皇十五子永琰嫡福晋,四月二十七日,行皇子大婚礼,册封为皇子福晋。乾隆四十五年四月三十日子时,生永琰第二女。乾隆四十七年八月初十日寅时,生永琰第二子绵宁,即为宣宗。乾隆四十九年,九月初七日申时,生永琰第四女,即为庄静固伦公主。乾隆五十四年,恩封皇十五子永琰为嘉亲王,同封为嘉亲王福晋。乾隆六十年十月十三日,高宗上谕归政,皇十五子嘉亲王继位,即为仁宗嘉庆帝。嘉庆元年正月初四日,以东阁大学士王杰为正使,礼部右侍郎多永武为副使,册立为皇后。嘉庆二年二月初七日未时崩,年三十八岁,停灵吉安所。五月,册谥曰孝淑皇后,暂安静安庄。嘉庆八年十月十一日奉移西陵,二十二日奉安昌陵地宫。道光元年三月,宣宗尊谥曰孝淑端和仁庄慈懿光天佑圣睿皇后。道光三十年四月,文宗加上尊谥“敦裕”二字。咸丰十一年十月,穆宗加上尊谥“昭肃”二字。

清后妃系列·孝淑睿皇后

图为孝淑睿皇后朝服像

【入宫背景】

高宗对于自己子孙的婚配情况,与乃祖圣祖康熙帝一样,一般都是按照“批次”来,所谓批次,即是根据皇子或皇孙的年纪,再跟选秀女的年纪相比对,符合某个年纪,即进行指婚。年长于仁宗的皇十一子和皇十二子,均在乾隆三十一年被指婚,并且在乾隆三十五年成婚,于是按照顺序,比他们小了八岁的皇十五子,也就是仁宗,便在乾隆三十一年的八年后,乾隆三十九年时,被父皇指婚了。

另一方面需要注意的是,根据后来高宗自己的说法,他是在乾隆三十八年将皇十五子永琰秘密建储的,而在次年进行的指婚行为,二者必然有着相当的影响。从整体来看,乾隆帝在给皇十五子指婚的时候,恰恰是选择了家世出身不那么突出的一位,以掩盖秘密立储的事实,这位家世出身并不那么突出的一位即是包衣出身的孝淑睿皇后。

关于孝淑睿皇后的家世,有待后面具体分析,这里为何说是刻意选择了一位出身不突出的嫡福晋,可以通过前后进行对比。

八年前,高宗为皇十一子永瑆和皇十二子永璂指婚,皇十一子永瑆是高宗在晚年比较宠爱的一个儿子,高宗将一等公傅恒的女儿指婚给了他,傅恒是孝贤纯皇后的亲弟,属于内亲,是公爵又是大学士,门第无可挑剔。皇十二子永璂是继皇后纳喇氏的儿子,一般认为不被高宗所喜,高宗将蒙古王公里一位台吉的女儿指婚给了他。再看六年之后的乾隆四十五年,高宗为皇十七子永璘指婚,对象是钮祜禄弘毅公府的嫡系,一等果毅公、两广总督、刑部尚书阿里衮的幼女,门第一样无可挑剔。这样相比之下,上数六代只有父亲做官超过了三品的孝淑睿皇后,门第真的很尴尬。

顺便提及,有人认为高宗给仁宗指婚,特地选择了出身不好的孝淑睿皇后,是怕外戚专权。这或许是个有趣的角度,但是先不提清代从制度体系上将外戚本身就很难夺权,具体到高宗身上,想想高宗是如何重用孝贤纯皇后的家族的,就能发现高宗本人恰恰正是一个重用后族的帝王,所以“抑制后族”的角度恐怕并不合适。

【家族背景】

孝淑睿皇后出自昂果都理巴颜系喜塔腊氏,她们家族的始祖昂果都理巴颜大概是明初的人士,生有七个儿子,形成了庞大的后裔群。

其中,昂果都理巴颜第一子都理金都督一支,在明代女真社会中颇有地位,世称都督,特别重要的是,都理金都督的孙女,即是兴祖直皇后,也就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曾祖母,而都理金都督的玄孙女,则是显祖宣皇后,也就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生母。

因为这种特殊的关系,昂果都理巴颜系的喜塔腊氏在清代被称为“舅家”,在入关之前,得到了太祖和太宗两代的特别尊重,委任与他们守护永陵的重任,并且免除了一些赋税。但是正是这种“特别尊重”,反而让这支喜塔腊氏后来的身份停滞不前。这是因为在清初的时候,随着入关进程的发展,“能够从龙入关”变成京旗,是旗人身份提升的一个重要前提。而这支喜塔腊氏因为“舅家”的身份要看护永陵,所以多数没能“从龙入关”,一直是东北旗人的身份,这也就基本失去了在朝廷出仕的机会。

话再说回孝淑睿皇后。孝淑睿皇后的一支喜塔腊氏,是昂果都理巴颜第五子萨璧图的后裔,本身在昂果都理巴颜系的喜塔腊氏中,他们就是“边缘支系”,清初时,萨璧图的玄孙一位叫阿塔的,并没有参与守护永陵,而是作为正白旗包衣的佐领“从龙入关”,这才“有幸”得以在朝廷出仕。阿塔的儿子叫扎格,也是包衣佐领。扎格的儿子安泰,是个内务府闲散包衣。安泰的儿子叫爱星阿,做到内务府员外郎。爱星阿的儿子叫常安,是个内务府柏唐阿,而这位常安,就是孝淑睿皇后的祖父。这样算来,孝淑睿皇后祖辈,得官最高者只有曾祖父爱星阿,但也只是位从五品的员外郎罢了,门第实在是一般。

另一方面,阿塔一门并不是没有名宦,安泰的亲兄弟的孙辈,有一位叫来保的,算起来是常安的隔房堂兄弟。康熙年间由库使出仕,雍正朝做到内务府总管,到了乾隆朝则做到了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得谥文端,是一时的名臣。正因为这个原因,在乾隆六年时,阿塔一支从正白旗包衣抬旗正白旗满洲,摆脱了包衣籍。不过来保的得势对于孝淑睿皇后这家而言,除了跟着一起抬旗之外,也没有什么太多的影响了。

清后妃系列·孝淑睿皇后

图为喜塔腊氏简图

【家庭情况】

真正让孝淑睿皇后家庭门第提升的,正是常安的儿子,孝淑睿皇后的父亲和尔经额。他由内务府出身,具有相当的办事能力,所以做到了内务府大臣和副都统的官职,这也是孝淑睿皇后直系亲属里第一次跻身三品以上的高官。

由于孝淑睿皇后一支属于刚刚形成的官僚家庭,姻亲也就没有什么特殊的情况了。和尔经额先后娶有三位夫人,原配瓜尔佳氏,继配李佳氏,二继配王佳氏,孝淑睿皇后是王佳氏所出的。从这一点,加之和尔经额在乾隆四十八年已故的信息来看,孝淑睿皇后很可能是小女儿。另外,孝淑睿皇后有四位兄弟,其中前三位应该都是哥哥,第四位可能是弟弟。

孝淑睿皇后的三位兄长里,除了次兄隆住去世较早外,长兄盛住和三兄孟住都在嘉庆帝即位之后被重用,任为内务府大臣、尚书、驻防将军等高官。但是仁宗越是想要重用,这两兄弟越是不肯争气似的,屡屡犯错,也屡屡被仁宗所申斥。仁宗曾经在上谕中严厉批评他们说:“朕在藩邸时,深悉其(盛住)为人器小贪利。”“盛住为人,朕所素知,伊糊涂狂妄,屡获愆尤。”“(孟住)殊属无用糊涂之至。”至于孝淑睿皇后的弟弟,名叫龄住,大概年龄比孝淑睿皇后小了不少。他嘉庆朝末年才出仕,道光朝仕至按察使,道光帝还曾经特地说过:“龄住系朕认识之人,看去尚似拘谨,但其居官声名及有无才干,不能深知。”

清后妃系列·孝淑睿皇后

图为孝淑睿皇后家系略图

【入宫之后的生活】

孝淑睿皇后在乾隆三十九年入宫之后,经过了五年不到的沉寂期,从乾隆四十四年怀孕,开始生育,乾隆四十五年生育皇二女,乾隆四十七年生育皇二子,乾隆四十九年又生育皇四女庄静固伦公主,乾隆五十年四月再次怀孕,结果在七月十四日小产,从此身体情况愈发不好,也停止了生育行为,直到后来病故。根据很多年之后仁宗上谕的说法,“先皇后逝世,蒙皇考赐谥孝淑。”大概孝淑睿皇后在世期间,其淑婉的作风还是得到了相当的肯定的。

根据清宫医案的记载,孝淑睿皇后入宫之后身体较为健康,只是偶尔感冒。但是自从乾隆四十五年,也就是二十一岁开始生育之后,连续几胎,导致血气渐亏,月信失调,乾隆五十年,又把已经三个月的一胎小产,从此之后身体愈发虚弱。高宗归政之后,又有一系列的仪式操劳,似乎也加重了她的病情,导致其在嘉庆二年崩逝。

崩逝的当天,正好是仁宗前往社稷坛祭祀社神和稷神的日子,仁宗一早便出门行礼,之后驾幸圆明园,未时孝淑睿皇后崩于宫内,仁宗得信后才赶紧回宫临奠。

【身后事】

孝淑睿皇后崩逝之后,仁宗当天下达上谕,说“王公大臣官员等虽有素服之例,但皇后册立甫及一年,母仪未久,且昕夕承欢,诸取吉祥。此七日内,圆明园值日奏事之王大臣等及引见人员俱著常服,惟不挂珠。此礼以义起,天下臣民等自当共喻朕崇奉皇父孝思,敬谨遵行,副朕专隆尊养至意。”即是为了照顾太上皇高宗,而减轻了孝淑睿皇后丧仪的规格。

另一方面,仁宗从自己这一方面也对孝淑睿皇后的丧仪降低了不少规格,在丧期第一个月内,尚有数次亲临奠酒,奉移静安庄暂安时,也亲临目送,但是从满月礼开始,除了百日大祭之外,之后的二满月礼、三满月礼,乃至于周年礼、二周年礼、三周年礼等,都是派皇二子绵宁行礼的,这也被指为仁宗和孝淑睿皇后感情凉薄的体现。大概唯一能够宽慰孝淑睿皇后在天之灵的,就是其子绵宁后来得即大统,成为了清代少有的嫡出皇帝吧。

值得注意的是,在孝淑睿皇后身后,其家族作为官宦子弟,且有了承恩公的门第,逐渐受到朝廷重用,孝淑睿皇后的侄子庆林,仕至奉天府尹,侄孙崇纶,仕至湖北巡抚,侄曾孙裕长、裕禄、裕德三兄弟皆做到一品大员,都是晚清名臣。更特别的,清末名角奚啸伯,也是孝淑睿皇后本家哥哥的后裔。这应该是孝淑睿皇后当时所难以想象的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