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農書:《汜勝之書》

《汜勝之書》是西漢後期汜勝之編寫的一部重要的農學著作,一般認為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農書。唐朝的賈公彥在《周禮疏》說:“漢時農書數家,汜勝為上”。

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農書:《汜勝之書》

汜勝之,西漢汜水(今山東曹縣西北部)人,著名農學家。汜勝之在漢成帝(前33—前7年在位)時為議郎,知農事,後官至黃門侍郎。他曾以輕車使者的名義,在三輔(今陝西平原一帶)指導農業生產,他深入到農業生產實踐中去,認真研究當地的土壤、氣候和水利情況,因地制宜地總結、推廣各種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

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農書:《汜勝之書》

“區田法”就是當時汜勝之總結出來的一種先進的耕作方法。“區田法”將土地分成若干個小區,做成區田。每一塊小區,四周打上土埂,中間整平,深挖作區,調和土壤,以增強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採用寬幅點播或方形點播法,推行密植,注意中耕灌溉等。區田法的推廣和運用,大大提高了關中地區單位面積產量,受到廣大農民的歡迎。一直到清朝時,農學家楊屾在關中地區依然提倡這種耕作方法,甚至解放後的陝北地區,農民還保留著汜勝之當年推行的區田耕作法。

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農書:《汜勝之書》

除了“區田法”外,汜勝之在農業生產上還有許多突出的貢獻。他大力推廣種子穗選法,要求在田間選擇子粒又多又飽滿的穗留作種子。他還發明推廣了“溲種法”(在種子上粘上一層糞殼作為種肥),其原理直至今天還在應用。

汜勝之還具有突出的重農思想。他說:“神農之教,雖有石城湯池,帶甲百萬,而又無粟者,弗能守也。夫谷帛實天下之命。”汜勝之把糧食布帛看作國計民生的命脈所繫,他把推廣先進的農業科學技術作為發展農業生產的重要途徑。他曾經表彰一名衛尉:“衛尉前上蠶法,今上農法。民事人所忽略,衛尉懃之,忠國愛民之至。”在這裡,他把推廣先進農業科技,發展農業生產提高到“忠國愛民”的高度。可以說,《汜勝之書》正是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寫成的。 

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農書:《汜勝之書》

《汜勝之書》總結了農業生產6個基本環節的理論和技術問題。它把整個農作物栽培過程當做一個有機整體加以研究,指出“趣時(及時耕作)和土(土地的利用和改良)、務糞(施肥)澤(保墒灌溉)、早鋤(及時中耕除草)早獲(及時收穫)”這六個不可分割的、達到豐產豐收的基本環節,並對之作了具體的闡述。

該書還總結了禾(穀子)、黍、麥、稻、豆、麻(大麻)和桑等十多種農作物的栽培方法。在研究各種農作物生長的特殊規律和一定的生長條件的基礎上,對自整地、播種、田間管理直至收穫的方法,均做了各不相同的論述,從而奠定了我國古代農書傳統的作物栽培各論的基礎。

在《汜勝之書》中,還第一次記述了穗選的技術,作物種子保藏的技術,並且詳細介紹了用骨汁、糞汁拌種,以提高種子生活能力的方法。在蔬菜栽培方面,第一次記載了瓠的靠接和瓜、薤、小豆之間間作套種的技術。在水稻栽培方面,第一次記載了通過延長或縮短水道來調節稻田水溫的技術等。

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農書:《汜勝之書》

《汜勝之書》是在鐵犁牛耕基本普及條件下對我國農業科學技術的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新總結,是中國傳統農學的經典之一。而且在經濟上它還注意投入與產出,成本和利潤之間的計算。這裡關於成本、支出和利潤的計算,雖然還不很完備,但卻是有關農業生產成本等項計算的最早記錄,這是戰國秦漢時代商品性農業有了一定發展的產物,標誌著中國經濟思想史上農業經濟核算思想的萌芽。

但是,《汜勝之書》也有其不足之處,一是受當時流行的陰陽五行說的影響,《汜勝之書》內容中夾雜著某些迷信和不科學的成分,如書中談到九穀播種日期的宜忌。二是為了取得宣傳上的效果而出現的某些虛誇和失實之處。這主要是指《汜勝之書》中所記載的區田法的產量,為了增強對貧苦農民的吸引力,著意渲染其高產的效果,以至以至把理想化的、自己也沒有達到的高產指標寫到書中。這種做法,違背了汜勝之作為一個農學家所奉行的求實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