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週期為指導投資,未來會給我們驚喜

投資的時間越長,越感覺週期無處不在。大到國家,小到企業,都有周期。經濟有周期,金融有周期,信貸有周期,股市有周期。這些週期的區別就在於有的時間長,有的時間短。長的週期如“康波週期”長達50、60年,在人的一生中,能夠利用到的恐怕只有一次,幸運的話可以經歷兩次。短的週期如股市,週期在8-10年左右。

為什麼會有周期?事物週期性的根本原因是因為人的參與。人有各種情緒,喜怒哀樂,人的情緒是缺乏穩定性的,因此對事物的看法也就缺乏客觀性。而且人的情緒可以相互傳染,比如,三人成虎的故事。如果每個人都足夠理性,或許可以避免週期,顯然,這是不可能的,這也是週期不可避免的原因。

從發展過程來說,各類週期並沒有什麼不同,都需要經歷低迷、發展、繁榮、衰敗四個階段。

如果能夠對週期的四個階段善加利用,便能實現財富的保值增值,實現財務自由。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投資的本質就是尋找低迷的標的然後買入,與時間為友,等待繁榮的到來。

正是由於人們情緒的不穩定,所以尋找標的的低迷階段具有不確定性,可能你認為已經是低迷階段了,但是市場又往下走了一短時間。因此,利用週期進行投資時,我們只能把握住大的方向,很難精準的找到最低迷的那個點。

各類週期往往是交叉重疊在一起的,即在一個大的週期中,往往還有許多小的其他類週期,比如一個“康波週期”的50、60年間,股市可能會經歷4-6次的牛熊週期。長的週期由於太長了,一生中未必能遇到,因此我的目光基本上是放在短的週期,如股市週期,商品週期。

我們重點來探討股市的週期。

以週期為指導投資,未來會給我們驚喜

上證指數月線圖

股市週而復始的循環,每個週期的影響和結果其實差不多,不一樣的只是引發週期轉折的導火索不同而已

從1991年上交所成立,中國股市經歷了4輪週期,平均每次週期在8年左右,每次引發股市大牛的原因都不一樣,2008年的那次是4萬億投資刺激的結果,2015年的那一次是加槓桿的結果。如果非要找一個共同點,那就是當人們看到股市上漲,賺錢效應吸引了越來越多從資金參與,完全忽略了企業的基本面。

當參與的人越多時,股市的週期就越短也越明顯。而當參與的人越來越理性的時候,週期就會越來越長,比如美國股市,投資者以機構投資者為主,從2008年以後,美股一直以一種緩慢的速度上升,可以說漲了10年了,目前來看仍沒有下跌的趨勢,那麼可以斷定的是,美股的週期應該在10-20年間,基本上與信貸週期相吻合。反觀A股,投資者以散戶為主,盲從效應比較明顯,可以斷定的是,一旦股指企穩上漲,許多殭屍賬戶就開始注入資金重新參與進來,股市也就會迎來一波上漲行情,這個過程可能會很短,也許幾個月,也許幾十天。

成熟市場的股市週期應該是和信貸週期同步的。股市的漲跌往往是風險收益與無風險收益相互作用的結果,當央行降息是,錢放在銀行無利可圖,因此就會進入股市、房市、大宗商品等領域,因此這些領域就會上漲。當央行加息時,錢放在銀行可以享受無風險的利息,於是錢就會從上述領域流出,流入銀行。

對我們大A股而言,信貸週期的對我們的影響沒有美股那麼明顯,歸根結底是中美兩國國情不同。中國老百姓的儲蓄是極為驚人的,雖然今年以來儲蓄有所減少,但在體量上也能夠甩美國人十幾條街。隨著老齡化的到來,70後80後獲得財富傳承,未來在銀行的儲蓄會逐漸減少,錢會流向風險較高,收益也較高的領域。

對於目前股市所處的階段,屬於低迷階段,是買入的好時機。

買什麼?個股也有自己的週期,有高峰有底部。在大盤底部時買入同樣處於底部的個股,我們可以稱為“雙底股”。

我最喜歡的是尋找處於底部、但是又處於啟動前夕的個股。啟動的原因可以是公司的業績即將爆發,也可能是公司的產品大幅漲價,亦或是公司轉型即將顯現成效。事實上這樣的公司是很難尋找的,尤其是公司處於轉型過程中的,判斷其成功與否需要大量的材料分析。而公司產品大幅漲價的公司則比較好判斷,時刻關注該公司產品的報價就可以了。比如稀土行業,就處於產品漲價的過程中,而股價又處於底部。

我們經常忽略週期是因為我們身在其中。如果能拋開盈虧,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來看待問題,也許會豁然開朗。幸運的是,目前我們就處於股市的底部區域,適當的買入,等幾年以後我們回頭再看,可能會驚喜連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