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古鑑今(五)大禹和啟的家天下,撕碎禪讓的遮羞布

通古鑑今(五)大禹和啟的家天下,撕碎禪讓的遮羞布

禹在獲得天下之後,進行了一系列的措施來鞏固自己的權力,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塗山之會。

要講塗山之會,就要免不了要說一個人——皋陶。

通古鑑今(五)大禹和啟的家天下,撕碎禪讓的遮羞布

皋陶是禹的親密戰友,兩個人的友誼是在大禹治水的過程中建立起來的。後來在禹繼承王權的過程中,皋陶也堅定地站在禹的一邊。更重要的是,皋陶是個很有能力、家世顯赫、威望隆盛的人,而且在禹與一起工作的過程中,被禹的人格魅力深深折服。這幾個要素,缺一不可,因為假如缺少任何一項,他都不會做出後來那樣大的犧牲來幫助禹。

可以這樣說,把皋陶與禹緊密聯繫在一起的並不是利益,而是理想,他們兩個有一個共同的理想,那就是“萬民安”。而在那個時候,皋陶認為只有禹有這個能力。

塗山之會前,禹已經向天下宣佈,讓皋陶做自己的繼承人。皋陶這個人無論是從才能還是威望上來講,做繼承人是毫無爭議的,但是問題出在皋陶的年紀上,皋陶很有可能比禹的年齡還大,就算年齡比禹小,身體也不如禹。總之,在諸侯的眼裡,禹選皋陶做繼承人,簡直就是把天下人的智商按在地上摩擦,所以當禹把立皋陶做繼承人的消息放出來後,在天下人眼裡,禹的人品就是兩個字,虛偽!

當然,對於這種情況,禹也是心知肚明的,但是他仍然抱有一絲希望,所以他召開了一次諸侯大會。

大會選在陽城,先是大禹祭祀,然後諸侯助祭,祭祀之後,禹告訴諸侯不要走,要開個會,這時候,奇妙的事情發生了。

諸侯有的留在陽城郊外等待開會,有的根本不鳥大禹,各自散了。大禹最後一絲希望也破滅了。但是這次大會也並不是毫無收穫,大禹計算了一下,散去的諸侯一共有三十三家。雖然當時華夏大地諸侯國林立,但是三十三家絕對不會是個小數字。而這種情況,在堯舜的時候都沒有出現過,大禹很尷尬。不過尷尬歸尷尬,事情還是要解決的。三十三家諸侯,用武力征服是不現實的,這也違背了大禹的初衷。大禹查了查,這三十三家諸侯大多是南方諸侯,所以大禹決定在南方的塗山,再舉行一次諸侯大會。

通古鑑今(五)大禹和啟的家天下,撕碎禪讓的遮羞布

塗山之會上,大禹對諸侯說:“汝惟不矜,天下莫與汝爭能;汝惟不伐,天下莫與汝爭功”。意思是,只要一個人不驕傲,天下就沒人可以和你爭;只要一個人不肆意征伐,天下就沒人可以和你爭功勞。這句話傳達的政治意義遠大於它的字面意思,在塗山之會那樣的情景之下,這句話有三層意思:

一、我不會驕傲,能聽進別人的意見,大家有什麼不滿意的就提出來嘛,我肯定會改正的。

二、我不會隨意征伐,不信你們看,上次不服我的諸侯國有三十三個,我不也沒打他們嘛,而是再召開個大會,大家一切商量著來。

三、我做到了這“天下莫與汝爭”的兩點,所以這天下現在是我的,假如有誰還能做到這兩點,我會把天下傳給他的。

這三層意思諸侯瞬間領會,《左傳》上說:“禹合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這次大會非常完美,諸侯該來的都來了。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這次大會誰要是再敢不來,那就是真的不給大禹面子了,畢竟這次是作為帝的大禹,首先對諸侯做出了讓步。

而當塗山之會剛結束,大禹的親密戰友皋陶,就病重去世了。於是大禹就宣佈讓益來繼承天下。這時候諸侯才覺得自己之前真的是誤會大禹了,原來大禹還是堅持把帝位禪讓給有才能的人的。

往下的事情發展就是老套路了。

大禹先讓益參與執政,並且對益不斷讚賞。在外人看來,大禹對益絕對是比自己的兒子要好的多,特別是在對益的培養上。當然,這只是在外人看來,實際上,在宣佈益為繼承人,到大禹東巡,死於會稽山這之間短短几年時間內,益並未有實質性的進步。也不知道是益自己真的不行,還是大禹故意使絆子,反正在大禹去世的時候,益既沒有自己的人脈,也沒有獨擋一面的實權,更沒有獨步天下的威望。這一切都與舜繼堯、禹繼舜時候舜和禹,有著天壤之別。

通古鑑今(五)大禹和啟的家天下,撕碎禪讓的遮羞布

而大禹死後,益效仿禪讓故事,在為禹守喪三年之後,把帝位讓給禹的兒子啟,自己躲到箕山之陽。但是尷尬的事情又發生了,劇本並有按照禪讓故事走,《史記》上說“禹子啟賢,天下屬意焉。及禹崩,雖授益,益之佐禹日淺,天下未洽。故諸侯皆去益而朝啟,曰:“吾君帝禹之子也。”於是啟遂即天子之位,是為夏后帝啟。“

這就像是小時候過年,親戚給紅包,作為小孩子的我們會推讓一下,說:“我不要、我不要……”然後親戚一般會硬塞給我們,我們即得到了紅包又落得個聽話謙虛的美名,但是今年卻碰到一個耿直的親戚,當我們推讓說“不要不要”的時候,那個親戚會壞笑著說:“不要啊,不要我就不給了啊,反正你今年考的也不好……”氣不氣?

但是《竹書紀年》上卻有不同的記載,上面說“益幹啟政,啟殺之”。我比較傾向於《竹書紀年》上的記載,為什麼?假如你是益,自己客氣一下,結果帝位就真的給讓出去了,能不生氣?而且破壞規矩的是啟,益有絕佳的政治口號,足以號召諸侯為他一戰。可能當時益真是這麼想的,於是拉起隊伍就和啟幹上了。不過他沒想到的是,天下已經不再是當初的天下,當他和啟打仗的時候,並沒有太多諸侯為他而戰。

後來“有扈氏不服,啟伐之,大戰於甘”,也就是說益其實並不算太孤單,有扈氏對啟破壞禪讓制的行為極為不滿,便發動戰爭,與啟進行了“甘之戰”,結果是啟贏了,並且滅了有扈氏,貶其部眾為牧奴。雖然對於甘之戰,史料記載不多,但是我們可以從《甘誓》中看出,這場戰爭啟贏的並不輕鬆。

通古鑑今(五)大禹和啟的家天下,撕碎禪讓的遮羞布

《尚書·甘誓》中說:“大戰於甘,乃召六卿。王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汝:有扈氏威侮五行,怠棄三正,天用剿絕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罰。左不攻於左,汝不恭命;右不攻於右,汝不恭命;御非其馬之正,汝不恭命。用命,賞於祖;不用命,戮於社。”

這段文字中需要涉及考據學的一些東西,講起來挺複雜,在此簡單翻譯一下,有興趣的可以自己去查一下。

啟將與有扈氏大戰於甘,便召集諸部落誓師,有扈氏欺凌天下,觸動上天,老天讓我滅了他,現在我奉天命伐有扈氏,兵車左邊的兵士,如果不熟悉用箭射殺敵人,便是不具備完成命令的本領;軍車右邊的兵士如果不善於用矛刺殺敵人,便是不具備完成命令的本領;駕駛戰車的士兵,不懂得駕馭戰馬的技術,便是不具備完成命令的本領。用命就重賞,不用命就殺!

由此可見,這時候的啟對軍隊的掌控力已經到了一種新的境界。

於是啟率領這支紀律嚴明的軍隊與有扈氏大戰於甘,滅了有扈氏,“天下鹹朝”。

總之,禹和啟,在奉行禪讓的時代,通過自己的努力,終於終結了虛偽而血腥的禪讓,開啟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王朝——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