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生不等於醫生,別再以為我們包治百病了

醫學生不等於醫生,別再以為我們包治百病了

新學期開始了,本來應該興致勃勃的我心裡卻五味雜陳。

不為什麼,就為七大姑八大姨,我的那些親戚團們對我實行的各式各樣的問題“攻擊”。也許我說各式各樣有點誇張,但是我的的確確有點招架不住啊。

別的大學生回家被問到最多的問題無非就是學習成績,或者有沒有談戀愛等等,這再正常不過了。

醫學生不等於醫生,別再以為我們包治百病了

反觀作為醫學生的我,滿滿都是那些我答也答不上來的“疑難雜症”。

大姑夫:“閨女,大學的課都能跟上吧,你是學醫的,姑父最近老牙疼,你來看看,不知道是不是有什麼炎症了,你知道怎麼回事不?”

舅舅:“閨女,我記得你學影像專業的吧,你看看我前幾天拍的片子,那天醫生說了一大堆我聽不懂的話。”

……

我在心裡默默吐槽:我只是個醫學生啊,哪裡能夠包治百病?小女子我表示很心累,有苦說不出呀。

醫學生不等於醫生,別再以為我們包治百病了

再次提到第二段所說的“疑難雜症”,我想說清楚一下,其實並不是真正的疑難雜症。

之所以把它們列入疑難雜症,實在是我道行尚淺,還未具備妙手回春的本領。

生活中很多東西,很多事情都是這樣,當你對它們一無所知或者瞭解得太過膚淺的時候,你便會油然而生一種難於上青天的感覺。

難的往往不是因為這些東西或者事情本身,而是你自己的無知與膚淺。我目前正處在這樣一個無比尷尬的階段。

要說我什麼都不懂吧,可是解剖,組胚,生化這些基礎醫學我已經學習過,肚子裡並非一點墨水都沒有。

要說讓我分析病情的話,我又只能說抱歉了。

醫學生不等於醫生,別再以為我們包治百病了

僅僅是見習,還算不上實習。也就是說,現在的我還沒有能力可以獨立診斷病情。我想我被親戚朋友們問話的尷尬不言而喻了吧。

不過,五年的醫學教育是遠遠不夠的,尤其對於臨床專業的學生來說,他們大多又會選擇繼續深造,讀研甚至讀博。

五年的本科,加上研究生三年,規培三年,有的人還會讀博。

除了學歷,還要不斷地積累經驗,培養醫德。在成為一名合格的醫生之前,專業素養,人文素養都是有所要求的,一定的經驗同樣必不可少。

我不知道其他和我一樣學醫的朋友們感覺如何,我是特別想感嘆一下:一入醫學深似海啊。

毫無疑問,學醫註定是一場漫長的旅程,漫長的旅程中,充滿很多難以言說的苦澀。

未來每個真正能夠看的了病的大夫幾乎都要經過重重關卡。

就如《西遊記》裡的取經之路,並不是隨隨便便,輕輕鬆鬆就可以做到的,唐僧師徒四人還走了十萬八千里,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呢。

回到親戚朋友們的問題上,我覺得他們對醫學生存在了太大的誤解。不僅他們如此,很多外行的人也是同樣的想法。

他們覺得只要你是一名醫生,你就是可以包治百病的人,甚至連還屬於雛兒的醫學生也被列入了包治百病的行列中。

醫學生不等於醫生,別再以為我們包治百病了

我只想說,醫學生遠遠小於醫生,而醫生遠遠小於包治百病的醫生。

若是在我們踏入醫學院的那刻起就可以做一名醫生了,我們又何需一年又一年枯燥地學習理論,一年又一年枯燥地實踐,積累經驗?

但事實證明,醫生也好,醫學生也罷,本質都是人。

既然是人,就和世間千千萬萬的人都是一樣的,都是平等的生命體,同樣要經歷生老病死。

下面有一段英文,也許你曾經聽過:

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

這是長眠在紐約東北部的撒拉納克湖畔的特魯多醫生的墓誌銘,簡潔而富有哲理的中文翻譯是:有時是治癒;常常是幫助;總是去安慰。

醫學生不等於醫生,別再以為我們包治百病了

1837年,特魯多醫生患上了結核病,於是他來到人煙稀少的撒拉納克湖畔,等待著死亡之神的降臨。

我們都知道,在那個年代,結核病就是一種不治之症,一旦罹患,只有死路一條。

他以為自己一定命不久矣,於是也就釋懷了,想著過去美好的回憶,日子倒也過得安逸。

沒想到後來,他居然發現自己的身體並沒有江河日下,而是漸漸有所好轉,甚至他的身體狀況還允許他完成博士學位。

這個驚奇的發現使得他後來能夠創建第一家專門的結核病療養院——“村舍療養院”,他本人還成了美國首位分離出結核桿菌的人,並創辦了一所“結核病大學”。

1915年,儘管特魯多醫生最終還是死於結核病,但是,相比當時罹患該病的大多數人,他要活得久得多。

他被埋葬在撒拉納克湖畔多年。

多年來,讓他名聲遠揚的,並非他在學術上的卓越成就,而是他的墓誌銘,也是他一輩子行醫生涯的總結——有時是治癒;常常是幫助;總是去安慰。

第一,“去治癒”當然是需要豐富的科學知識和實踐積累的。

“治癒”只是“有時”的,不是無限的,這裡的分寸需要把握得很精細。

醫學不能治癒一切疾病,亦不能治癒每一個病人。

而患者自然也不能盲目相信醫學的“本事”,對醫學產生不切實際的幻想。

就算治癒了,後期醫生也應該客觀地評估其成效。

第二,給病人以幫助,才是醫生的經常性行為。

技術之外,醫生常常要用溫情去幫助病人。

從古到今,一切醫學技術都是對身處困境的人的幫助。醫學的作用只是幫助而已,我們不必去渲染誇大它有多麼“神奇”。

病人多數是通過醫生的幫助,從而最後恢復健康的。

第三,我們知道,安慰,是一種人性的傳遞,是在平等基礎上的情感表達。

安慰也是醫學的一種責任,它飽含著深深的情感,決不允許醫生敷衍了事。

在行醫的過程中,安慰病人恰恰才是醫生總是要做的且不能不做的事。

看完了這些,我想你不能再把醫學生和醫生畫上等號,也不能認為所有的醫生都是包治百病的了吧。

醫生治癒疾病雖然僅僅是有時,但是每一位有醫德的醫生都在試圖成為醫術更精湛的人,都在認真對待自己接觸的每一位病人,這一點無可厚非。

目前的我,剛剛踏上醫學之路。

在這條終生學習的道路上,我只想借用屈原在《離騷》裡的一句話送給自己: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