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中隐奇丨隐于伟大变革背后的国君

凡中隐奇丨隐于伟大变革背后的国君

文:始安公士或

摘要:没有他或许就没有秦始皇的统一天下

“他一身黑色布衣,腰间勒一条宽宽的牛皮鞶带,头戴一顶六寸黑玉冠,脚下是一双寻常布靴,面色黝黑却没有留胡须,眼睛细长,嘴唇阔厚,中等个头,一副典型的秦人相貌。如果不是在招贤馆而是在街市山野,谁也不会将他认做七大国之一的秦国君主,只当他是一个寻常布衣而已。”可以说秦孝公全然没有那些雄主明君那样光芒四射的外在气质,但这平凡外表之下,却承载着无与伦比的用人器局,高远博大的天下胸怀、立足长远的战略眼光,还有那份呕心沥血追求强国大梦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这些品质足以教战国时期其他任何一位君主对他顶礼膜拜。

在《大秦帝国·黑色裂变》中,百里老人是我最欣赏的角色,但最让我有触心之感的却是秦孝公嬴渠梁。因为,他的凝重、他的压抑、他的不甘屈服、他的柔韧坚忍、他的冷静求实、他的仁至义尽、他的忍痛割爱,还有他身上那种木讷刚毅、厚重朴实、深沉镇静

的个性,都让我感到一种奇特的似曾相识之感……

纵览大争战国,真正从烂摊子白手起家的只有秦孝公与燕昭王。不过,燕昭王有秦孝公作奋争图强的榜样,而孝公却只能自己摸索充满荆棘的陌生道路。历史上关于秦孝公的记载不多,他的一生基本淹没在商鞅变法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中,太史公批商君天资刻薄,但没有顺带批评孝公重用“刻薄寡恩”之人。而在《韩非子》《战国策》等典籍中,秦孝公与楚悼王在战国士子们心中的形象可以说是无比光辉,良禽择木而栖,秦孝公正是人们心目中那栋最高大的良木。可以想见,天下士人心中最渴望的事,就是为秦孝这样的不世英主效力,因为,也只有这样见识气度非凡的领袖才能放手重用商鞅那种傲岸的大才

凡中隐奇丨隐于伟大变革背后的国君

从惊天裂变到铁血归一,孝公始终如太阳一般影响着赳赳老秦!秦国的后世君主莫不以孝公的奋发惕厉为榜样;秦国朝野选择未来君主也不自觉的以孝公的深沉镇静为标杆;弥漫秦国朝野的敬贤爱士之风也是以孝公式的仁至义尽为准绳。然而确切的说,秦孝公在粗犷豪放的老秦人中是一个异数。若非如此,也不会有后来一系列的时局巨变。

秦国的诸多旧俗终结于他手中,而更多的新传统则由他开始——是他教会了秦国刚柔并济与忍辱负重,也是他树立起了秦人的天下胸襟,更重要的是,他在《求贤令》中毫不留情的指出几代先祖过失,首开责己求实的国政新风……假如没有这些转变,我实在怀疑秦国是否能从此化险为夷强势崛起。而他为了这些转变,不知付出了多少心血,如果硬要说上天佑秦的话,秦孝公就是上天对秦国的最高赏赐!

那场时代巨变轰轰烈烈,令人血脉喷张,但这是从商鞅的视角来看那段历程。如果站在孝公的角度上,我们会发现,在他二十三年政治生涯中,秦国除了力行变法与收复河西之外,更多的时候是在忍辱负重与韬光养晦中的度过的

。在临危即位之时,年轻的秦孝公没有因父亲的死而急于向魏国复仇,而是割让刚刚夺回的失地,释放自己亲手俘虏的敌军统帅并恭敬的请他回魏国促成和约……这一系列的举动不仅显示出他长远的目光与高明的政治手腕,更是诠释了那句老话——“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道德经》语)

凡中隐奇丨隐于伟大变革背后的国君

不知为何,每次翻到孝公面对公叔痤的那段情节,总是忍不住想读出声:

“公叔丞相,请勿为少梁之战羞愧。这一战,我们谁也没赢……”

“秦公,果然不记杀父之仇?”

“父仇为私,和战为公。嬴渠梁若非真心,甘受上天惩罚。”

“好!老夫信你,一言为定。只是这疆界,却不知秦公如何打算?”

“以石门之战以前的疆界为定,河西之地还是魏国的。”

“噢?秦公不觉吃亏太多?”

“二十年后,我会夺回来的。”

……

嬴渠梁说的全是实实在在的大白话,坦诚真率却不锋芒毕露,没有隐藏什么,也没有掩饰什么,抛开所有的虚与委蛇,将一切都明明白白的摆到桌面上。比起赵武灵王与守旧老臣的论战,这段对话显得十分平淡。然则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正是这份柔和平实,才真正撼动了以善于识人著称的老公叔。在他眼里,年轻的秦孝公像大海一般平静,更像大海一样深不见底……

想当年,挑剔的孔夫子给秦穆公留下了“称霸小矣,当王天下”的美誉,但秦穆公在临终前却又大起人殉,扼杀了像子车氏三雄那样的栋梁,使得天下才士对西土寒心。而当年轻的秦国新君嬴渠梁在内外交困之际上台时,老秦人连穆公称霸时的天下胸怀都丢的一干二净。屡败屡战,胜则再战,只是为了夺回失地,争一口不屈的恶气。面对强大的夙敌,除了不顾一切的缠斗之外,少有人想到更远的存亡危机。与山东诸侯(尤其是魏国)争战多年,耿耿于血仇的秦人对函谷关外的世界始终排斥,更是从未想过向天下搜求人才。所幸的是,

秦孝公不仅极有战略眼光,而且胸襟远超其先祖穆公,被后人誉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在一穷二白之时,他能一改几代人的狭隘封闭,向天下公开寻求强秦奇计,并作出“与之分土,共享秦国”的承诺;在寻得大才之后,能给予对方绝对信任,完全放手用人,不因各种阻力与反对声生疑,也不因部下功高盖主而动摇,这种魄力足以让古今无数领袖上司汗颜!商鞅说的那句“公如青山,我如松柏”可谓恰如其分。

值得注意的是,秦孝公此前除了打仗之外,极少走出函谷关,他即没有闲暇去周游列国,也没有条件像其他君主那样方便的阅读百家书籍,在这点上,无论是后代秦君,还是六国的英主们都要远远强过他。条件缺乏是白手起家者最大的痛,但尽管如此,在他身上却有一种超越年龄与阅历的宽广与博大!虽然对函谷关外的广阔世界缺乏了解,但他始终没有被入秦士子们的虚荣浮躁狂放所迷惑。孝公在招贤馆求贤时的种种独特举措体现了其过人之处。

招贤馆的故事大家应该都耳熟能详了。就实而论,入秦士子们的许多举动确实令人不敢恭维。 以田常为首的士子们张扬着士人的骄傲,也折射出士子的浮躁。墨子曾批评道“今士之用身,不若商人之用一布之慎也。商人用一布布,不敢继苟而雠焉,必择良者。今士之用身则不然,意之所欲则为之,厚者入刑罚,薄者被毁丑,则士之用身,不若商人之用一布之慎也……商人之四方,市贾信徙,虽有关粱之难,盗贼之危,必为之。今士坐而言义,无关粱之难,盗贼之危,此为信徙,不可胜计,然而不为。则士之计利,不若商人之察也。”

下车伊始就急吼吼的要官要爵,哪有半点做事大才的踏实勤勉?孝公请士子们遍访秦国三月再上书对策见真章,这一试才之举深谙阳谋大争之道。给所有人一个凭借真本事证明自己的公平起点,也避免名不副实的充数滥竽钻求贤的空子。曾经看过一些人说,历史上的孝公其实水平淡,不识高深的王道理论,所以商鞅只好用层次最低的强国之术游说他。其实,在《商君书·更法第一》中,孝公就体现出十分出色的判断力,他的那句哲言也许大家会有印象——“吾闻穷巷多怪,曲学多辨。愚者之笑,智者哀焉;狂夫之乐,贤者忧焉。拘世以议,寡人不之疑矣。”在大政定略上有如此明锐主见,谁能说低调的秦孝公没有洞察虚实真伪的独到眼光呢?

这段情节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孝公面对田常等士子的非秦言论时的从容、镇静、宽宏,还有明锐。尤其是那句“非秦者可敬,卑秦者可恶!”

凡中隐奇丨隐于伟大变革背后的国君

非秦者可敬,卑秦者可恶!”这十个字没有半点委屈求全的压抑,也没有强忍愤怒的憋屈,坦率而诚恳的说出了自己的心声,更说明了一个人们往往忽略的道理——非议是出自本心的直言,而卑视则源于头脑之阴暗。那时东海之滨的齐威王掷地有声的说道“能面刺寡人者,受上赏……”,这种海纳百川的气度固然可贵,但也有将良莠一体同视之嫌。事功建言之要在于切中要害,而一味倡导言论自由者往往只关注舆论环境是否宽松,而忽略了言论本身是否切实中肯。说话的权利自然是要保护的,但发表意见的初衷是将事情做好。“非卑”之辨看似简单,实则展现了秦孝公冷静清醒彻底求实的品质。彼时的嬴渠梁不过二十出头,而那时几乎整个秦国朝野没几个人能达到他的思想境界,没有人教他卧薪尝胆,也没有人教他怎样改造秦国,但他却没有常人病急乱投医的浮躁,在广开言路宽待逆耳之言的同时,丝毫没有被浮光掠影的虚假表象所左右。

“公等骨鲠之士,请留秦国,以正朝野视听……”

“公等对秦国百年以来之诸种弊端,皆做通彻评点,切中时弊。嬴渠梁以为,非秦者可敬,卑秦者可恶。诸位既敢公然非秦,亦当有胆略治秦,精诚之心,何自觉无趣?敢请诸公留秦,十日内确认职守。公等以为如何?”

其实嬴渠梁的话十分诚恳,但在我个人看来却是对这些浮夸士子们的莫大讽刺。在他们身上,士人引以自豪的独立人格反倒折射出三分浅薄猥琐,他们并没有真正的担当,只不过是来此地放炮拍砖混个官爵。指手画脚嫌这嫌那,常以激怒秦国君臣来显示自己的不凡,然而一到真正需要他们之时,他们却懒得去踏勘国情民生,可见他们并没有那种艰苦奋斗共创大业的念头。他们在小说中代表着士人阶层阴暗的另一面:眼高手低、狂狷高傲、浮躁浅薄,偏狭激烈。面对这样一群人,秦孝公一直是真诚坦荡的对待,在诸多细节上也尽力关照,该做的、能做的,他都做了;不能做的,他也勉力去做了。到头来轰轰烈烈的真诚求贤换来的只是无限的失望(此时他还没有见识到卫鞅的真才),任谁都不能不寒心。

“周游列国,士子风尚,入秦去秦,极为寻常”,“愿留则留,愿去则去。留则同舟共济,去则好自为之”。尽管秦国尚在艰难阶段,孝公还是决定“远道者赠匹马,近道者牛车相送,每位先生赠送百金,以为杯水车薪之助”。他,已经仁至义尽了。从来都是他包容别人,这一次也不例外。“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种包容太累心,但也正是他伟大之处!

“十年后请诸公重游秦国,若秦国贫弱如故,嬴渠梁当负荆请罪于天下。”他虽然失望,却仍然不改“二十年后我会夺回来的”的豪气。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凡中隐奇,此之谓也!纵然前途黯淡无光,坚韧不拔的嬴渠梁也从未屈服命运。老秦民人们都偏爱壮烈的速决,而他为了支撑起最后的希望,不得不在退让隐忍中耐心守候着每一个的国运转机。信念的支撑固然是主要动力,但他的做法更多与其性格相关。

凡中隐奇丨隐于伟大变革背后的国君

老太后说得不错,“老秦人就是缺一个忍字”,而“坚忍”恰恰是嬴渠梁最突出的品质。自穆公以来的几代秦人,都不知进退分寸,唯有决一死战的热血。而从孝公开始,烈烈秦风多了一份极为宝贵的柔韧与坚忍。陕西冷娃至今仍是三秦百姓的经典形象,而在刀兵连绵的大争时代,耿介执拗的老秦人更是常常不惜代价的与对手血战苦斗……从楔子中马背君主秦献公的殒命沙场到那次面对六国分秦危机的紧急朝会,秦国朝野偏狭激烈好呈血气之勇的作风展露无遗。

古来有训,刚者易折。恰如暴风雨中的树木,往往直着倒下去,不似野草那样更能生存。没有必要过多的批评这样过分宁折不弯的刚烈,因为这份强硬傲骨原本就是一个伟大族群的宝贵遗产。独刚难久,唯有刚柔并济才能持之以恒。不难想象,孝公的柔韧退让是多么的难得可贵。若非他开了这个头,秦国恐怕早已力战而亡。对比那同样强悍却盛衰倏忽的赵国,饮水思源的秦国士民完全有理由感佩孝公对秦风的重塑。个人以为:孝公的柔韧坚忍不光是出于形势考虑,更是源自其广阔的视野与博大的胸怀。

但说到底,忍耐是一种很异常沉重的做法。心在流血,却不能麻木,必须保持着必要的敏锐,正因为清醒如斯,“忍”才更让人心痛。

“孩儿使一国太后蒙羞”“秦国百工,尚难食肉,也是国耻!”, 孝公的心里积压了太多太多的责任感与愧疚感,任何一个不尽如人意的细节都会引起他深重的自责。对于一个二十出头的年青人来说,复兴濒临崩溃的秦国是一项困难的超乎想象的任务,而他对夙敌的退让坚忍在历来推崇血拼的秦国朝野中显得那样格格不入,这份内外交织的压力确实太过沉重。大任在肩不能卸,秦国再没有退路,唯有迎难而上寻求一丝转机。在秦孝公身上,我们看不到赵武灵王式的英雄豪情,没有苦中作乐,没有尽情挥洒,只有凝重压抑和坚定执着!为此,他不得不给自己立下国耻碑,并用自己的鲜血涂红那两个令人沉痛的大字,时时警示自己。“国人永志:六国分秦,是为国耻;天下卑秦,丑莫大焉。”那是边缘华夏激越苍凉撕心裂肺的呐喊,而孝公把这个耻辱的标志公开树在政事堂,不仅撼动了秦国庙堂,也撼动了像石工白驮老人那样的普通秦人。

坚忍柔韧的背后是他深沉镇静的个性。当景监带来六国会盟分秦的消息时,他面色阴沉却一言不发只是静静地踱步,可谓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栎阳生乱的那个夜晚,他第一次显示出了刚毅果决的本色,迅捷而妥善的平息了敌手制造的棘手麻烦。朝会上讨论对策时,心思细腻的他如同兄长一般安慰悲愤掷剑的子岸。当朝会诸臣意见相左,他不仅耐心的让各方充分阐述主张,还以自己个人利益的牺牲促使群臣达成共识。面对墨家的紧逼,他毅然决定进入墨家总院,在论政台上从容不迫的冷静应对。直到河西之战前,他面对期待已久的机会,仍然没有冒进。在我印象中,他只有一次失态,那一回,太子驷的触犯法令他怒不可遏。

回顾整个变法过程,孝公对人对事都有三分豁达与包容,少有求全责备的时候。然则他精神底色中剩余的七分却是——追求极致的苛刻!以“刻薄寡恩”著称的商鞅于人于己都严厉,而深沉厚重的孝公则把苛责完全给了自己。正如神医扁鹊所说——秦公英明神武,惜乎用心太专。一则为国事所迫,求治之心刻刻相催,大山在肩而不能卸。二则,恕老夫直言,秦公心中有痴情纠缠,郁郁之心相煎,求之难得,舍之不能,心陷泥潭而不能自拔。舍国就情,公当不为。舍情就国,公心不忍。长此煎熬,虽铁石犹碎也,况于人乎。

求治之心刻刻相催,大山在肩而不能卸,心陷泥潭而不能自拔,孝公的胸怀虽然博大,但他的内心却并不像表面上那样洒脱。他的眼睛一直没有离开过任何变法阻力,他的心从来没有放下国事,他的头脑中始终不忘忧国忧民。说到底,孝公的责任心太过强烈,做事太过认真仔细,对自己太过自责。

凡中隐奇丨隐于伟大变革背后的国君

写到这里,我突然明白为什么孝公能识得商君那样的医国雄才。因为他要的是彻底至极的强秦奇计,从根本上让国家强大永久,只有凡事必做彻底的商鞅能承担起孝公远大的强国之梦!他们虽然个性作风迥异,但

灵魂深处中都有那份追求极致的信念,正是这种精神本色上的契合成就了秦孝商君的天作之合。孝公能大胆放权,让商鞅总揽国政,不仅是出于绝对的信任,更是来自对商鞅“强秦奇计”的非凡领悟。假如商鞅给出的不是那个全面深彻的强秦奇计,想必孝公不会如此重用他,因为,孝公的宽厚包容只是针对具体细节,而在最根本的大要大纲上,他不允许丝毫的瑕疵!

可以想见,秦孝公的一生没有多少轻松的时刻,纵然商鞅总领国政全权推行变法时,隐至幕后的秦孝公也一直在为消弭变法的阻力,填平变法所产生的裂痕而操心。在病危之时,他还绞尽脑汁的为变法派(主要是商鞅)防范身后之危,甚至一度想废除可能对新法产生威胁的太子驷。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心里念念不忘的是秦国大业的下一步。他如同青山一般承载包容着众人,但他的内心却留有一份青山式的孤独。虽然他与卫鞅等人同心同德,但更多时候是他为其他人劳神费心。正如大山静默孤独的承载养育着无数草木,而草木却只能以绽放生命回馈大山的恩情。

孝公那平凡中蕴含着神奇的境界,已经远非世间无数庸者俗类能相提并论,又何必再追求粹白之狐般的完美呢?天上群星不可计数,无边的夜幕却淹没在河汉的灿烂之中。谁曾想到,时空深处那不起眼的地方,隐藏着难以察觉的奇绝风景!“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老子之言可谓是对其品格本色的最好注解。而在史书卷轴之中,更能揭示历史上秦孝公不凡之处的,是老子的另一句名言——“太上,不知有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