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当年守荆州的是赵云,还会失吗?

阅读遇上旅行

如果当年诸葛亮派守荆州的不是关羽,而是赵云,笔者认为不会重蹈关羽的覆撤,而出观大意失荆州的悲剧。


要知道关羽的确是个人才,文武双全。他的武不用多说,曹操视他为虎㾒,诛颜良、文丑,英勇无比。同时,他在三国中,除了吕布,无乎无敌手。在刘备封的五虎上将中也是当仁不让的"带头大哥"。同时,他还颇有智谋,粗中有细,和一般的莽夫有天壤之别。也许正是关羽能文能武,再加上他和刘备是结义兄弟,诸葛亮毅然选择让他守荆州。


而关羽之所以会失荆州,不是能力的不足,而是性格原因造成的。关羽是个正义正直、疾恶如仇的人,也是个孤傲自大、自以为是的人。前者让他仁厚之声名远播,为世人所敬重,后者则让他马失前蹄,阴沟翻船。关羽守荆州,诸葛亮给他的法宝是"东联孙吴、北抗曹魏"。


而关羽则因骄傲自大,对东吴很不友好,极尽污辱之能事,至使蜀吴交恶。最终东吴大谋士陆逊因此不满关羽的傲慢无理而对荆州进行了偷袭,关羽因轻敌大意,终酿大祸,丢了荆州,彻底改变了三国的战略格局,也使蜀国迅速走向了衰败。

而赵云和关羽相比,"似曾相识"之处在于能力上。赵云的勇猛丝毫不亚于关羽,长板坡救幼主一战扬威名,并为刘备建立蜀国立下汗马功劳。赵云的聪明才智也不逊色于关羽,他攻城拔寨并非全靠蛮力,而是勇中有谋,游刃有余。


同时,赵云又和关羽有"天壤之别",这个主要体现在性格一上。赵云有关羽的仁义、忠厚,又无关羽的傲慢自大。他属于"老好人"类型,与人为善,乐于助人。他谦虚大度,对待任何人一视同仁,他不会因功绩而沾沾自喜,也不会因受冷落而枉自菲薄。如此胜不骄 败不馁,又有超强本领才华的人去守荆州当然可以万无一失。


一方面,赵云守荆州,他会严格遵守诸葛亮的八字政策方针,不会轻易得罪东吴,这让东吴师出无名。另一方面,就算东吴动武,赵云严守,诸葛亮定然会派兵增援如此东吴鲸吞荆州之谋也定然不会得逞。

总之,赵云其实才是守荆州的最佳人选。


飘雪楼主的历史课

历史上的赵云并不是带兵的大将,所以身份决不可能主持驻守荆州。我觉得题目应该是在演义的范围内戏说一下如果赵云守荆州会如何。

先提赵云来历,当初在袁绍公孙瓒帐下未受重用,也无大名,跟随刘备也是因为旧相识加之能力不俗曾共同保卫徐州,友谊深厚,可为“四弟”。关羽千里走单骑时收了周仓,周仓同僚廖化来投时正被赵云攻击,闹了误会,遂赵云正式归了刘备,长板坡算是头一次在天下扬名。诸葛亮七星坛上借完东风赵云引小船来接走孔明,正遇东吴追杀,说了句,切让尔等知道我的武艺,一箭射断对面船帆绳索。

从天下人的角度来说,赵云紧紧只表露出武力卓越,领兵如何不知,在刘备军中除了孔明外第二会打仗的仅有关羽,从演义的许多描述中,关羽带兵的能力表现颇多,赵云张飞很少表现独立带兵。所以从作者的人物定位来说,也是传奇之中皈依了历史上的赵云,不是带兵大将,所以赵云在小说中很少提及独立领兵,这是不能驻守荆州的能力方面考量。

内政上,虽然关羽也是刚愎自用,很轻视东吴,但在军中地位颇高,手下的将士多是敬佩关羽而跟随的,军心十分稳定。赵云在军中的气场却逊色太多,不足以统帅一方的将士,至少做不到关羽这般。而且在东吴人心中的分量除了关张谁也不能让他们甘心多年不去抢荆州,张飞谋略不足,所以只能留关羽,虽然关羽性格不好,但也是无可奈何的选择,而且刘备一开始入蜀的计划,就是诸葛亮可以压制关羽共守荆州,庞统等跟他入蜀地,结果计划有变,庞统战死,只好独留关羽驻守,也是为以后的祸根埋下伏笔。再有一个小的人物性格细节,刘备不在的时候,关长二人可以互相劝服,但只要这二人独立做事,必然干出鲁莽的事来。

抛开其他因素,只能说,蜀是找不出第二个可以独立驻守且让刘备诸葛亮放心的人来的,只有关羽可以,这跟是不是赵云关系不大。

就算退一步来说,就是硬让赵云来守了,看三国的态势。蜀魏交战必然从西边的汉中,魏吴交战必然是寿春,蜀吴如果不发生冲突,赵云也是不敢攻曹仁的宛和樊城的,毕竟怕后方出事,最多就是僵持。而蜀吴谈判已经把地理较靠近吴的三郡还给了东吴,荆州被来就是一个不太好打的起来的地方,并不能解决刘备集团国力不济久攻不下的困扰。最多刘备活的久一些,诸葛亮晚几年当权,北伐可能也会拖后,赵云这些老将熬死之后,人才的空缺也弥补不回来,终究蜀国还是无力回天。


有腔调的猫

当然会失守了,不但会而且恐怕会丢的更快。因为赵云不具备守荆州的条件。

1.在此之前,赵云没有单独统兵的经历。他更像是曹操身边的许褚、典韦等人,用现在的官职说就是警卫营长。而荆州乃战略要地,用一个从未有单独统兵经验的人去守,实在是有点冒险。

2.赵云跟随刘备的时间过晚。刘备内部,比赵云资历差不多甚至更高,能力相仿的人不少。让赵云守荆州容易让这些人心怨言。别忘了,刘备还要靠他们打天下呢。

3.守荆州必须懂水战。《隆中对》中对荆州的地理是这么写的“荆州北据汉沔,历尽南海。”所以赵云不懂水战也就成了其最大的短板。

4.刘备不放心。守荆州无异于*独*立*为一方诸侯,如此战略要地必须让绝对放心的人去守。

5.关公守的并不差,换了赵云未必过此。此点我就不多说了,什么“水淹七军”、“智据东吴”已经很说明问题了。但有一点我想说明,就是关公最引人议论的一点“据亲东吴”,此实是孙权的阴谋。孙权讨要荆州不成。便生毒计,算计镇守荆州的关公。大家皆以为,关公拒绝与孙权结亲,是关公高傲看不起人。其实大错,自傲确是关公的最大的缺点。但这次拒绝结亲,却并非是因为自傲。因为这是孙权的“疏不间亲之计”!!这一计在三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就是当年袁术,欲图在小沛的刘备,但又恐吕布救刘备。故设此计,欲以子配吕布之女,但幸被陈珪所阻。陈珪对吕布说“温侯,你把女儿嫁袁术之子。若日后袁术有命或借兵或借粮你若应之,必疲于应付。如若不予则是弃亲而起兵端也!”再说,如果异地而处我们是刘备又怎能放心让一与东吴结亲之人坐镇荆州!

所以综上所述,赵云实不是守荆州的合适人选。


龙之怒2

答 | 江隐龙

毫不客气地说,认为将荆州交给赵云死守就能守住的人,既低估了守卫荆州的难度和关羽用兵的谋略,又高估了赵云的军事才能。当时刘备自为统帅亲入西川而将荆州交付给关羽,并不是因为兄弟情谊,而是因为刘备帐下最杰出、最有统帅之才的将领就是关羽。后来关羽身亡,曹丕集团是如何评价刘备集团的战斗力的呢?当时曹丕帐下的谋均认为“蜀,小国耳,名将唯羽。羽死军破……”

言下之意,整个蜀汉政权唯一的名将既不是张飞、马超,也不是黄忠、魏延,更不是当时战绩并不突出的赵云——而是关羽。一旦关羽死了,蜀汉的军队也便垮了,关羽重要至此,所以当时刘备令关羽守荆州的确是最佳选择,因为没有任何其它将领有与关羽比肩的能力与威望。

《三国演义》中有其文学上的考虑,让读者产生“守荆州很容易、关羽失荆州纯粹因为其疏忽大意”的印象,因而进一步产生“让一个没那么有主见的将领来守一定能守住”的想法。其实这个印象与想法都是不对的。

荆州北有曹操,东接孙权,这两大势力均强于刘备,而吞并荆州之心又极强,守卫荆州的难度之大至少不亚于刘备取西川,一定要有一位文武兼备的统帅才能胜任。更何况庞统早亡,诸葛亮入蜀,荆州没有了顶尖谋臣,统帅只能出将入相又当将军又当谋士,这都要求其本人有着极强的自主力与判断力。赵云忠勇无双,但距离统帅还有一段距离;而当时的其它几位大将张飞、魏延、黄忠,难道能比关羽更适合守荆州吗?

关羽守荆州,至少前期是非常成功的。他训练出精兵数万,在刘备西进时成功稳固了后方,为天下三分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也正是因为关羽将荆州守得无懈可击,孙权才一直没有出兵西征,最后是在关羽北伐时才通过偷袭而得手。如果不是关羽而换做赵云,恐怕吕蒙、陆逊根本不用使计,直接打常规战攻取荆州也未尝不可,何需用如此迂回偷袭?

荆州之失,与关羽个人性格的缺陷有着极大关系。但即便如此,刘备也并没有比关羽更好的人选——如果选择了赵云,荆州只会更加危险而不会更安全。


隐语

我一直以来都认为刘备集团会失去荆州,是必然的事情,是无法避免的事情,并非关羽一个人的错误。很多回答都是在比较关羽和赵云的能力高低,个人认为那只是表面现象,根本原因还是绝对实力的差距。



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格局。三国之中,刘备集团的实力相对是最弱的。东汉末年,天下共有13州,曹操独占北方九州。当时的人口和经济重心都在北方,曹操辖区内人口接近500万。

孙权三代经营江东,赤壁之战后孙权占据了扬州和交州已及荆州的一部分,人口接近300万。更重要的事孙权在江东已经根基稳固,民心归附。

刘备虽取得了益州和荆州大部,但总人口数不超过200万,而且两州之地都是新征服的地盘,民心尚未归附。综合来说,刘备在三国集团中实力是最为弱小的。



再者,荆州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不论三国中谁占据了荆州,都可以极大的威胁到其他两国。因此三家都会尽最大可能去争取荆州。而刘备手握荆州,东吴和曹魏都不可能坐视,偏偏刘备又是三国中实力最弱的那一环。刘备虽有益州和荆州,但是两州之间交通并不方便,相互间的策应并不好。面对两个强敌的虎视眈眈,荆州之失,是必然的,只不过是时间的问题。

关羽能镇守荆州这么多年,最后因骄傲自满导致荆州落入东吴之手。不可否认有关羽的个人因素在里面,但是这不是根本因素。即使换成赵云去镇上荆州,抛开个人能力不说,荆州最终也肯定会失去。


小镇月明

如果按《三国演义》来说,应该不会失守,三国演义中的赵云忠肝义胆有勇有谋,而且谨慎小心,不会像关羽那样目中无人,会准守诸葛亮的东和孙权北拒曹操的战略方针,而且还会虚心接受部下和谋士们的建议,所以不会失去。

不过历史没有如果,赵云没有关羽那样的绝对地位和威望,难以服众,而且赵云没有独自领兵打仗的经验。而且凭刘备慧眼识才的能力,(1:力排众议破格提拔魏延为汉中太守,魏延守汉中十年之久。2:看出马谡言过其实。)不会埋没赵云的才干的,所以赵云不具备当元帅的才干,只能是一个将军而已。而且刘备封四大将军的时候也没有赵云,前将军关羽,后将军黄忠,左将军张飞,右将军马超。而赵云是民间百姓和三国演义把他提上去的,凑成了五虎将。其实他一直是杂号将军。

不过不管正史中的赵云是什么样子丝毫不影响赵云在三国迷心中的地位,无论在游戏中还是影视剧中,赵云都有极高的人气,是极其重要的角色。


靑衫君

赵云的特点是胆大心细、稳重谦虚,忠勇俱佳;然不足的是其毕竟为“传统的武将”,虽具有勤奋好学的精神,但终究受先天所限--谋略不足!

其去守荆州也行,但必须有适合的谋士同去方可保全,所谓再完美的大将也比不上完美(适宜)的团队!不一定非要上等谋士,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如马良等人就行,单个感觉不是很厉害,但绝对是1+1>2的“完美组合”!有人说什么赵云没担过大任,这里我要说可能大家忽略了成长与历练外加机遇的重要性!试想谁天生就是名将良相?大多不都是经过历练一步一步熬上去的吗?大将卫青出生于养马奴,如果不是有汉武帝姐夫,不经过打磨犯错,就算实力再强,能有机会磨练吗?至于当大将军我绝对相信其如广大老百姓一样想都不曾想过,何况还在那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呢!很多人笑话“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 ,试想廖化这么多年的军中实战经验难道在统兵上就一点没有进步吗?如果廖化一无是处,逢战必败 、守必失,岂不是用也白用,谁还能用不好用的人几十年,“先锋”难道是用来混资历的?其实唯一让他几十年屹立不倒的一个很重要因素就是其与时俱进的进步与成长!所以我认为赵云、马良等人的上升空间还是很大的,且成长期的可塑性更强!他们的特点就如传统领域内的中间层力量,没有专家那种“满满的自信”和傲气,清楚自身的差距和不足,所以通常都比较谦卑,与人为善,勤勉上进,中规中矩,绝不弄险(如下象棋有人爱走怪招险棋,其结果往往要么大胜要么大败,遇到低手想早点结束战斗尚可,遇到高手去弄险绝对一塌糊涂!我想爱下象棋的朋友都深有体会。另外时下热论的“子午谷奇谋”事件大家是不是也可借此隐喻而略体会到其中奥妙的一二呢?),这些特点用于守城其实是非常不错的因素!且他们皆为公司中层,职位对等更利于配合、沟通,文武互补,取长补短,互为壁垒;另还可以互相劝阻、监督、制约,避免某方因“尺有所长”所出现的糟糕状况 ,绝对的珠联璧合!

再说关羽为“封疆大吏”, 一家独大 ,“党政军”一手抓,且“手手都要硬”,也就成了众人心中的“全能人才”!但说实话一个人的造诣和精力毕竟有限,不可能做到样样精通,面面俱到。政治、外交、军事、谋略、后勤等事物皆不是一个人能做得了主的!就连“超模”刘德华那么优秀的全能艺人,娱乐综合影响力排第一位,他敢称第二无人敢称第一,但理性分析也可以说其样样不能居第一…… 话说“武圣”太优秀了,影响力太大,特别是在“水淹七军”,收于禁3万降部后(注:没有妥善整编降部,收其人,未攻其心,未谋弊端而先动,这也是其失败的一个原因!),已感到天下再无对手,孤独求败!潜意识中也认为自己“无所不能”,所以涉猎与一些其并不专业的领域,如政治、外交等(东吴联盟),大家都知道不懂装懂,干外行的事其实是最危险的,这里不必多说;另由于“个人英雄崇拜”主义和其“个人威势”,造成无人监管的地步,诸多因素,日久年深,造成“种种失调”,积重难返,万劫不复!

要知道“艺高人胆大”类型的大将其实并不适合守城。他们虽然有征服天下的雄心,还有绝世的气概,不安于现状等这些争天下的优势对于守城来说其实未必是好事,且专家型人才一般都会受限于“名声所累”,“能伸不能屈”,虽能保持忠义,但难于保全大局!种种状况会直接导致悲剧的发生,成为千古憾事。其实攻城略地,开拓疆域才是他们的拿手好戏,也是其真正的人生归宿!

要说赵云守荆州,一定要配上以上所陈述的“黄金组合”,如俱备,则城得;如若不然,城必失!


共赏五千年

其实三国蜀国,他最大的失误,也是一大败笔,就是庞统用命换益州!二十一世纪什么最重要?人才!人才才是最重要的。魏国如果奉孝活的长点,说不定一统三国的就是魏了!

结论要是按小说的写法,守荆州的任何一个五虎上将单独守都会丢,丢的只是时间问题。守荆州不可能两个上将同守,一是蜀国刘备信得过的人员太少,二是两人同守丢的更快。所以守荆州最好是由一个有大战略眼光、足智多谋的军师主持大的方向,在加一个能冲锋陷阵武力强劲的大将,就守的住。而且不但守的住,还能在以后北伐中原时形成两个方向同时出击,最后灭魏灭吴,恢复汉室王朝。如果是那个时候也可能会吴魏联盟抗蜀了。

荆州之战看上去是关羽大意失去的,其实在当时吴魏联盟共同征伐下,关羽是无论如何守不住的,大意失荆州只是给关武圣找了一个很好听的失败借口。三国的历史其实是一个合纵联横的历史,当时蜀国得益、荆二州,实力最强之时,如果在蜀国巩固完益州,在加上荆州的实力很可能第一个灭的是吴国。当年关羽北伐其实主要目的是吸引魏国的注意力,好完成益州方向拿下关中,加固益州的目地,其实水俺七军时就已达到战略目标了!当时撤军防守在慢慢图之就可,不能冒进。关二爷太争胜了!

其实守益州的目地是两个,一是隔离东吴与蜀国大本营接触面,让东吴不能直接威胁大本营益州;二是北震曹操,让曹魏不得不始终留一部分兵马防御荆州。所以说守荆州要的是大的战略眼光,基本要求就是东合孙权,怎么个合法呢?就是让孙权实终找不到打你的理由,就是偷窥你的想法都不能让他有,这点赵云能比其他四将要强,但也强不到那去,如果是诸葛亮或庞统守没问题。北拒曹操,而且是每当曹操来攻,第一件事不是迎敌,而是先东求孙权派兵出击,让孙权攻击徐州,如果孙权不出兵,那就要防范东吴背后偷袭。第二件告知益州,如果孙权不出击徐州,那么益州就要先派兵帮荆州防守东吴偷袭,然后在大兵出击关中,分散荆州压力。这样荆州就可以全力迎击曹魏兵马,守住荆州了!

这才是真正守荆州之法,派将无关,主要看战略眼光。

/


王国权40军老兵

荆州,四战之地,局势之复杂,根本就不是赵云这样的将才可以坐镇的。

为什么?

第一,赵云的出身

赵云出身商家,关羽虽然出身也低,但是,关羽身为刘备的二弟,从十八路诸侯反董时杯酒斩华雄就已经初露锋芒,而后诛颜良灭文丑过五关斩六将,挂印封金也要追随当时尚且一无所有的刘备,忠义之名,世人皆知,无论是荆州的士族,还是荆州集团军队,都比较服关羽的。

第二,名将唯羽

整个刘备集团,前期可谓将者,很多,但是可为帅才者,唯独关羽。战前冲锋,赵云之勇,不亚于关羽,但是运筹帷幄,坐镇一方,整个蜀汉集团,也仅仅关羽一人。在诸葛亮没有出山之前,刘备向来是和二弟关羽去商量大业的。

第三,说关羽刚愎自用的?

关羽,当时坐镇荆州,面对孙权的提亲,关羽强势回绝,并辱骂其使,这一事件关羽被天下人称之为刚愎自用,轻视天下人的罪证。还有那句流传百世的虎女焉能嫁犬子”。

《三国志 关羽传》记载:权遣使为子索羽女,羽骂辱其使,不许婚,权大怒。

这真的是关羽的错吗?

并不是,关羽,身为刘备集团的二把手,坐镇荆州,却和东吴之主联姻。

于情于理,都不合,因为孙刘联军,孙权和刘备是对等的。

关羽和刘备誓同生死,面对东吴方面的挑拨,必须强势回绝。

孙权完全绕开刘备,直接和刘备的属下联姻,如果关羽还不强势回绝,刘备怎么想?

自己的属下和东吴之主,眉来眼去的?

真当孙刘联盟亲密无间?各怀鬼胎罢了。

真当刘备仁义无双?毫不猜忌?

此事,只是来自东吴方面的挑拨罢了。

第四,关羽大意失荆州?

建安二十四年,关羽的死局,无解。

关羽水淹七军名震华夏,曹操吓得差点迁都避其锋芒。

可害怕关羽之兵锋的,不仅仅是曹操,还有东吴集团。

关羽越厉害,打得越漂亮,东吴就越芒刺在背,欲除之而后快。

关羽三四万军队,灭掉了庞德,干掉了于禁,已是强攻之末,以荆州三郡之地,战两国之兵,焉能不输?

而此时,刘备诸葛亮远在汉中,秋七月孙权还在合肥打仗,冬十月孙权和曹操已经眉来眼去了,其局势转变之快,就算诸葛亮洞若观火,也是鞭长莫及吧。

关羽想赢,那只有刘封孟达的生力军加入,才有可能赢,可是这二人,鼠目寸光,蝇营狗苟,人家就是不参团你能怎么着?

而且,谁都不能想到,糜芳竟然会投降,一个刘备集团的创业元老,投降了,这能怪二爷?

就算二爷轻视文人,欺负像糜芳这样的土豪,但是你能想到一个创业元老一个国舅爷最后投敌了吗?

如果糜芳,傅士仁不投降,关羽又怎样落的此般下场?

刘备方面区区几万兵马,能把曹魏打得左支右绌,一度想迁都。

而渣权坐拥二十万兵马,却只想着割据一方。

不得不说,人各有志。

当时的格局,只要刘备方面占据荆州想要打曹操,打得越好,东吴就越会釜底抽薪,两弱相争,迟早药丸。

而不打曹魏,两弱混吃等死,同样迟早药丸。

所以,并不是把关羽换成赵云,荆州就可以保得住的。



随手关注,祝你幸福。

以上


木剑温不胜

荆州之失与否,虽主要关乎于守将之能为,与所用行之策略是否得当。但世事难料,祸福难言,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冥冥之中,似乎更有被天下大势,与国家气运所左右者。

谋国用兵之道,在于势与计并用,所谓依势使计。而计策之出,亦无有定法,局势若变,计策亦随之而变。局势不利要靠计策来补局势之不足,局势强亦可补计策与能为之不足。荆州地处天下之中,汉上九郡,皆属富饶之地,曾经是当年楚国大地,国富兵强,地理位置独特。故而,无论东吴、曹魏都有志在必得之势,当然蜀国孔明也是志在必守。

当初孔明入川前,曾言可保荆州平安之八字:“东和孙吴,北拒曹魏”是依大局势而言,联合东吴则荆州势强,东吴与曹魏联合则荆州势弱。若依计策而言则不然,关公武勇超群,荆州兵精粮丰,足以自守,即便吴兵、魏兵齐来,未必便败。故而,孔明闻知关羽拒却孙权婚事,已觉荆州已危,欲遣别将替换关羽,但前方捷报频传,故而犹疑未定。

所谓骄兵必败,关公之所以败亡,自然与他平日里的傲慢自大不无关系,但古来大英雄、大豪杰,总是心地光明,坦荡待人。无论待敌待友,都是一心,故多有被宵小所阴,被小人所负之事。试观关公襄樊、麦城之败亡,有诸多的阴差阳错之处,未可完全归咎于决策上之失误。倘若当初未中毒箭或中毒箭而过百日伤愈之后,襄樊之战未必便败。又胜败兵家之常,即便襄樊兵败,傅士仁未因当初失火责罚之事而怀恨在心而降吴,则公安、南郡必能坚守数日,以关公之武勇未必不能挽回败局。又即便是败走麦城时,若刘封未听孟达谗言,出兵相救,也未必不能卷土重来。再有从麦城出走求援时,若听从王甫之言,选择大路不从小路逃走,则未必遭擒。

此上诸多阴差阳错,若能少得一处,关公亦不致势穷如斯,自然能坚守得一段时日。只要稍待时日,以孔明之智,自然不乏应对、补救之策,往后战局如何,亦在未定之天!若非这如许多的突发状况的突如其来,时局万不至如此急转直下,岂非时也?命也?试想,当年赵云在侧,蔡冒不敢加害刘备,关公在旁,周瑜冷汗夹背,亦不敢加害刘备。何以故?东吴无足以匹敌关、张、赵云等的虎将故!观关公之用兵,威震华夏,未尝不称之为能,以奸雄如孟德,尚生迁都避敌之想。神勇如斯,而不能功成,岂非不得其时?遭时运、国运如此,换作是谁也是无可如何,故唐人诗不免有“关张无命欲如何”之叹!

欧阳文公于《伶官传序》中,曾有:“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之叹!然世事成败虽在人之为事,亦难脱天命之掌控。故吾人所能做者,不过尽人事,听天命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