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孩子長大後成為一個自制、負責、自主和有愛人的人,從為孩子立界限開始

昨天下樓買菜,碰到了同一單元的豆豆,新買了水槍,特別的興奮,看見有人走過來就開始給人身上噴水,豆豆高興的樂不可支,豆豆媽先是溫言好語的相勸,豆豆不聽,繼而豆豆媽言語嚴厲,豆豆有所收斂,沒有幾分鐘後就又開始對準人噴水,如此幾次之後,豆豆媽徹底生氣發怒,要求豆豆立馬回家,不要在樓下玩了。

想要孩子長大後成為一個自制、負責、自主和有愛人的人,從為孩子立界限開始

豆豆這才慌了,不停的在給媽媽說對不起,讓媽媽不要生氣了,翻來覆去的就這兩句話,豆豆媽更生氣的說,你每次就會讓媽媽不要生氣,每次都會做出讓媽媽生氣的事情。

看到這裡,我們不難看出,之所以每次循環上演類似的情況,最重要的原因是,豆豆媽沒有給豆豆立好界限。

說起“界限”這個詞,我想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出於本能的都想反抗,我們只想給別人定界限,而不想讓別人給自己定界限。但現實的情況是,無論我們是否願意,都必須生活在界限中,明確的知道什麼是自己應該負的責任,什麼是應該他人負的責任,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自己掌握自己的的人生,成為一個自制、負責、自主和有愛心的人。

想要孩子長大後成為一個自制、負責、自主和有愛人的人,從為孩子立界限開始

在我們成人的身邊,並不缺乏年齡已經四十了,仍然生活在界限混亂中,不知道哪些是自己的問題,哪些是他人的問題;想要控制別人,自己卻失去控制;不能掌管自己的生活,何時說可以,何時說不可以……

可見,界限並不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和它成正比,有很多家長,遇到孩子不懂規矩、沒有界限時,總是會說孩子太小,長大就知道了、懂得了,這是一句自我安慰和自欺欺人的話。

因此,在我們為人父母時,就是在協助創造孩子的未來,幫助孩子培養良好的品格,讓孩子學會為自己負責任,幫助孩子們避開許多成年人所經歷的修補界限缺失的課程。

如果,我們做父母的不在孩子小的時候,教會他一些規則和為人處世的道理和原則,孩子長大後必會從其他途徑學習,但這總是要付出一些代價,例如觸犯法律、失去職業、失去婚姻等。

很多父母自身界限也不是很清楚,有心給孩子立界線而在實際操作中總有無力感,不能很好的堅持到底,孩子哭鬧、受苦受傷害時父母總是“心慈手軟”,這樣做的本質是在阻礙孩子的成長和進步。

美國作家亨利-克勞德博士和約翰-湯森德博士所著的《為孩子立界線》這本書,給我們在養育孩子給孩子立界線的過程中提供了大原則和大方向。全書邏輯結構簡單明瞭,分為三部分:

想要孩子長大後成為一個自制、負責、自主和有愛人的人,從為孩子立界限開始

一. 孩子為何需要界限。

二. 孩子需要知道的界限十律,通過十條界限法則的學習,讓孩子學會界限,併為界限而承擔後果。

三. 與孩子立界線的實踐篇。

孩子需要有界限的父母

在給孩子立界線時,我們必須是一個有界限的父母,孩子總會試探我們的底線,試圖和家長爭奪權利,這就需要我們家長能夠溫和堅定的堅持自己的立場。

正如作者所說孩子會觀察和學習我們如何在自己的世界運作“界限”,他們觀察我們如何對待他們、對待配偶、對待工作等,然後不管好壞,照單全收地模仿我們。

我們的言行舉止為人處世強有力的影響和塑造著孩子,孩子的言談舉止就是我們父母的真實寫照。

這本書值得我們每一個為人父母所讀,能夠幫助我們自己和孩子立界線。

孩子並非天生就受規範

在我們給孩子立界線時,孩子會反抗、痛苦、受到傷害,但是成長中包含著痛苦,受挫折也是成長中的關鍵要素,幫助孩子直面痛苦而不是逃避痛苦。孩子需要從外在的關係和服從紀律當中,將界限內化為己有。

正如同作者在書中多次引用聖經所描寫的成長過程:

“凡管教的事,當時不覺得快樂,反覺得愁苦,後來卻為那經練過的人結出平安的果子,就是義。”

想要孩子長大後成為一個自制、負責、自主和有愛人的人,從為孩子立界限開始

這樣做有何後果,善用因果律

我們回到豆豆拿水槍噴人這件事情中來,豆豆三番五次的的對準人噴水,就是因為豆豆媽沒有讓豆豆為自己所做的事情負責任,承擔後果。因果律是界限十律中的第一律,給孩子自由,容許他做選擇,然後照那個選擇去處理後果。

豆豆媽給豆豆立界線,如果還要拿著水槍繼續噴人,要不回家不能繼續樓下玩,要不就是沒收水槍,而不是自己生氣或者只是說說而已不能繼續玩回家等。

讓豆豆自己做出,自己承擔後果。選擇回家或者不能繼續玩水槍,豆豆肯定會哭鬧生氣,媽媽可以同理豆豆,認同豆豆還想繼續玩水槍的心情和感受,但必須溫和堅定的執行所立界線。

豆豆會思考是什麼原因導致自己不能繼續玩以及要如何去做,而不是把精力放在媽媽生氣的這件事情上,安撫媽媽的情緒,下次再有類似事情發生時,豆豆的經驗是,自己還可以隨心所欲,如果媽媽生氣了,自己只需要安撫好媽媽的情緒就好了,同時也教會孩子他可以控制媽媽的生活和情緒。

如同作者所說:“避免情緒化的後果,要實施現實的後果。生氣、內疚、羞愧並不能教導孩子做的更好;失去看電視的權利、失去金錢或者玩電腦的時間,所帶來的痛苦會教導他學得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