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杀掉鳌拜后为什么后悔 鳌拜究竟是不是乱臣贼子

康熙杀掉鳌拜后为什么后悔 鳌拜究竟是不是乱臣贼子

康熙杀掉鳌拜后为什么后悔 鳌拜究竟是不是乱臣贼子

《清史稿》记载:“上久悉鳌拜专横乱政,特虑其多力难制,乃选侍卫、拜唐阿(满语,各衙门管事而无品级者)年少有力者为扑击之戏。是日,鳌拜入见,即令侍卫等掊而絷[zhí]之。于是有善扑营之制,以近臣领之。”

康熙八年(1669年)五月,刚刚亲政的康熙帝不想再忍受鳌拜的专权擅政了,打算除掉他。

可是鳌拜力大无比,十六岁的少年康熙帝担心制服不了他,就挑选几个力气大的少年,整天在一起玩摔跤的游戏。

有一天,鳌拜入朝觐见皇帝,康熙帝命几个少年将鳌拜扑倒后绑缚起来。宣布其三十条罪状,关进大牢,鳌拜最终死于狱中。

“智擒鳌拜”有许多版本,《竹叶亭杂记》记载:“帝在内,日选小内监强有力者,令之习布库以为戏。鳌拜或入奏事,不之避也。拜更以帝弱且好弄,心益坦然。一日入内,帝令布库擒之,十数小儿立执鳌拜,遂伏诛。”

康熙帝选有力气的小太监十多人,整天在一起玩较力游戏,鳌拜入宫奏事的时候,看到这些小孩疯闹毫不在意,他认为皇帝游戏无度,对自己专擅朝政更加有利,心里还挺得意。

不成想皇帝突然下令,十几个小太监蜂拥而上,鳌拜于是被擒获处斩。

康熙杀掉鳌拜后为什么后悔 鳌拜究竟是不是乱臣贼子

《南亭笔记》说得更好玩儿:鳌拜入宫,内侍把鳌拜请到一把三条腿儿的椅子上落座,鳌拜浑然不觉。康熙帝赐茶,这茶碗事先用开水煮过,鳌拜不知其中有诈,大大咧咧就端了起来,茶碗烫手,鳌拜身子一晃,茶碗“砰然坠地”。

靠在椅子后边的小太监乘势推了一把,鳌拜一个狗抢屎扑倒于地,康熙帝突然大声呼喊:“鳌拜大不敬!”众“健童”群起而攻之,鳌拜寡不敌众,被擒捕后交部议罪。

正史也好,野史也罢,总之,鳌拜被康熙帝亲自下令捕获了。

堂堂鳌中堂,身经百战没能战死沙场,反倒被几个毛孩子给掀翻在地,太窝囊了。很多史料都记载他死于监狱,十分有可能是被活活气死了。

鳌拜被捕,三十条罪状,不过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其中有圈地、私买奴婢、对太皇太后不敬、对册立皇后嫉妒等等,最为严重的罪行总结成八个字就是“结党营私,擅权专横。”

鳌拜死后,他的弟弟穆里玛、塞本得,侄子讷莫,党羽班布尔善、阿思哈等或株连被杀,或被废黜流放,鳌拜为自己的专横跋扈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鳌拜出身满洲瓜尔佳氏,祖父索尔果是苏完部首领,叔叔费英东是后金开国五大臣之一,祖孙三代为大清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

鳌拜讨伐洪承畴,令明军精锐丧尽;围剿李自成,令大顺政权灰飞烟灭;远征张献忠,立下赫赫战功。

因军功受封公爵,号称“满洲第一勇士”,晚年过于贪恋权位,难免做了一些结党营私的勾当。

鳌拜虽然有罪,但罪不至死,小皇帝急着要自己说了算,鳌拜没把小皇帝放在眼里,结果小皇帝耍起了小孩子脾气,以胡闹的方式,把一个功臣的一生开玩笑一样就给毁了。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年近六十岁的康熙帝终于幡然悔悟,自己当年对功臣鳌拜的惩处有点过分。

他对大臣们说过这样的话:“忆及数事,朕若不言,无敢言之人,非朕亦无知此事者……我朝从征效力大臣中,莫过于鳌拜巴图鲁者……鳌拜功劳显著,应给世职。”

康熙杀掉鳌拜后为什么后悔 鳌拜究竟是不是乱臣贼子

当时康熙帝虽然将鳌拜“革职籍没”后拘禁起来,并没有诛杀他,但对于有功于大清的鳌拜而言,狱中苟延残喘,实在是生不如死。

康熙帝清楚,解铃还须系铃人,这层窗户纸只能由自己捅破,于是提出让其爵位由子孙世代继承的想法,可惜当时的大臣无人敢接他的话茬,这事儿不了了之。

直到雍正帝上台之后,“赐鳌拜祭葬,复一等公,世袭罔替。”算是给鳌拜平反昭雪了。

康熙杀掉鳌拜后为什么后悔 鳌拜究竟是不是乱臣贼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