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蘭克王國是如何發展成法國、意大利、德國的?

河苦

法蘭克帝國的分裂不光是表面上查理大帝的三個孫子之間利益鬥爭的結果,更重要的是法蘭克帝國並不是類似秦帝國那樣統一而富有凝聚力的整體,其國家內部各民族的文化差異帶來了強烈的離心傾向,而查理大帝並不能在此基礎上創造統一的文化向心力。

例如儘管查理大帝征服了意大利北部倫巴第人的領土,但由於傳統的紐斯特里亞和奧斯特拉西亞徵召步兵根本無法適應戰爭的形勢,


所以擁有大量高機動性的倫巴第騎兵儼然成了帝國對外作戰時的重要力量。

正是倫巴第騎兵在塞斯平原深處佔據了阿瓦爾汗國的王室大營,將後者兩個世紀來積聚的財富轉移到了亞琛的王宮中,這就是《尼伯龍根之歌》的原型。

不僅僅是倫巴第人,阿基坦人和巴伐利亞人等被征服民族也同樣保留了各自文化和風俗的特性,他們對於獨立的渴望是不言而喻的,整個帝國大概只有作為查理母族的奧斯特拉西亞人始終支持帝國的統一和制度。另外一個很重要的背景就是此時維京人的突襲,

在這種內部民族心懷鬼胎,外部敵人疲擾襲擊的情況下,加一個法蘭克族本身也只是一個文化落後的蠻族,其需要依靠羅馬教廷的拉丁文化和基督教教義管理帝國自然使得政權失去了最重要的穩固性支柱,對薩克森人不肯皈依基督教的血腥征服也無法真正令後者屈服。所以,短暫武力下維持的統一其分裂是必然的。

同時,原始的日耳曼人的古老信仰也對帝國的分裂造成推波助瀾的影響,那就是——王位繼承當遵循先分割,後統一的方式。查理大帝本人也是在其弟弟卡洛曼死後才完全掌控整個國家的。查理大帝也並未擺脫這個落後的傳統。而他的兒子虔誠者路易比較幸運,是唯一的繼承者,其他兒子都先在查理大帝之前去世了。可是路易一世時期面臨的問題就麻煩了。

起初分封的長子洛塔爾一世,其封地在意大利並作為皇帝的繼承人,而次子丕平則在阿基坦,幼子德意志人路易則分得巴伐利亞。在皇帝的首任妻子死後,其續絃朱迪絲又給其生了個兒子——“禿頭”查理,這使得皇族內部的矛盾更加劇烈了。838年丕平的去世使得局勢稍稍緩和,但帝國內部的分裂傾向還是在家族成員鬥爭的外衣下越演越烈。

拒絕承認洛泰爾皇帝地位的“禿頭”查理和“德意志人”路易組成聯盟,開始了內戰。最終洛塔爾戰敗,其繼承的皇帝稱號並不能對另外兩個兄弟的國家有多大的實權,他得到了意大利北部到萊茵河下游的帝國中部領土,被稱作中法蘭克王國,包括原來的勃艮第,倫巴第王國和奧斯特拉西亞的一部分——洛林。而“禿頭”查理則得到了帝國的西部,主要是原來的紐斯特里亞和阿基坦,成為現代法國的前身,而“德意志人”路易則得到了帝國的東部,除了奧斯特拉西亞的一部分,其他都是新獲得的包括薩克森,阿勒曼尼亞和巴伐利亞在內的日耳曼地區,成為現代德國的前身。



在《凡爾登條約》簽訂後,原帝國成分民族和地區間的差異越來越大了。而查理大帝孫子們的野心和對兄弟領土的渴望並未淡化,在洛塔爾二世死去後,路易和查理再次聯手向他們的侄子路易二世施壓,簽訂了《梅爾森條約》,瓜分了中法蘭克王國的北部地區,日後又奪走了勃艮第,中法蘭克王國統治的區域侷限在了意大利北部。


隨著時間的推移,西法蘭克王國和東法蘭克王國境內的日耳曼人文化差異越來越大。萊茵河以西地區的日耳曼人受羅馬文化的影響較深,語言逐漸拉丁化,而東岸的薩克森人,施瓦本人和巴伐利亞人卻還保留著日耳曼方言。在“德意志人”路易和“禿頭”查理簽訂《斯特拉斯堡誓言》時,兩種語言之間的區分就十分明顯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