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纪录片不过瘾?没关系,下个月你就能看到“他在故宫修文物了”

紫禁城在北京这座文化古都里占有非常独特的地位

。北京城区从永定门到钟楼,有一条堪称世界上最美丽的城市中轴线,在这条7.8公里的传统中轴线上,最重要也是最核心的一组建筑,就是拥有9371间房屋、2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的故宫古建筑群。

看纪录片不过瘾?没关系,下个月你就能看到“他在故宫修文物了”

正因为如此,故宫被列为最高的保护级别,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我国第一批进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文化遗产。但如果说要评选IP界的“网红”,相信很多人都会投给近几年无论是旅游圈还是文创界,都火爆至极的故宫博物院吧。

看纪录片不过瘾?没关系,下个月你就能看到“他在故宫修文物了”

2016年,故宫再次凭借一个H5页面《穿越故宫来看你》成功刷爆朋友圈,明成祖朱棣戴着墨镜说Rap,自拍加自嗨,后宫妃嫔用VR眼镜玩游戏,边玩边分享。

紧接着一部《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纪录片,在网络播出后点击量轻松破百万。几乎是在不知不觉间,故宫这个我们原本以为去一次看个够可能就不会再去的传统博物馆,已经成为时下年轻人追捧的“网红”。

看纪录片不过瘾?没关系,下个月你就能看到“他在故宫修文物了”

《我在故宫修文物》是为了配合故宫博物院 90 周年院庆拍摄的,不是什么大手笔制作,摄制组连导演一共 5 人,连拍带剪 7 个月,以每集 50 分钟的长度播出。拍摄条件的拮据、故宫本身的厚重历史、修复师的日常和观众眼中的“匠心”,都汇聚到了这样一部故宫博物院周年纪录片里。

纪录片讲述的是一群文物修复师的故事,不过导演没有把语境设定在“文物专家”这种严肃的调调上,而是增加了类似于修复师们逗猫、打杏子、抽烟、骑着电动车跑来跑去的场景,甚至还有修木器的修复师回中央美院参加同学聚会的段落。

虽然豆瓣主页评价人数不到 4500 人,但是总分高达 9.5 分——就算算上观众给的情怀分,这也算得上是一个相当好的评价。很多人说它“很燃”,考虑到它的镜头解说都是那种慢悠悠的节奏,“燃”这个字基本上指的是那些最近被说得很俗的东西:工匠精神,或者说,“匠心”

看纪录片不过瘾?没关系,下个月你就能看到“他在故宫修文物了”

2018年,故宫博物院展览将迎来新的提升和改变,以“艺术向新”为目标追求,力求在“文化+”的道路上作出新的尝试,希望带给观众全新的体验与感受。

看纪录片不过瘾?没关系,下个月你就能看到“他在故宫修文物了”

看纪录片不过瘾?没关系,下个月你就能看到“他在故宫修文物了”

目前,故宫的文物修复有传统古法与现代修复两种方式。比如,修复匾额上脱落的玉片、金丝时,需要用传统黏蜡进行粘合(在传承方面,故宫目前依然延续传统师徒制)。

看纪录片不过瘾?没关系,下个月你就能看到“他在故宫修文物了”

故宫博物院是中国文化遗产的守护者与传承者,也是中国文化对外交往的一张亮丽名片,无论现在和未来,都在传播中华文化、展示国家形象、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目前,故宫博物院每年接待1500万游客,开发的文化创意产品达9170多种,其中在2013-2016年期间,故宫博物院研发的文化创意产品就已累计达1760种。与此同时,故宫的文创产品销售额也从2013年的6亿元增长到了2016年的10亿元,已远远超过故宫的门票收入,成为了很多景区和博物馆争相学习效仿的对象。

故宫模式成功背后依托的是故宫资源和品牌IP的独特性和唯一性,是将传统文化转化为IP,进而融入现代生活方式转化为商品以及商业的全新思维。我们能够看到故宫博物院的文化传播能量还有很大潜力,就像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说的,把“阳春白雪”的传统文化变的“喜闻乐见”,让故宫博物院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华文化客厅。

看纪录片不过瘾?没关系,下个月你就能看到“他在故宫修文物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