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東盟之前被高估了,日本製造商要重新看待中國

【文/觀察者網 陸雨聆】隨著中國經濟的蓬勃發展,製造業的勞動力成本也在不斷上升。於是在21世紀初,大量日本製造商選擇減少對中國的依賴,轉而把東南亞新興經濟體作為海外投資的“大本營”。

然而昨日(12日),有日媒刊文稱,中國如今的政策讓這一現象發生了轉變。“東盟以前被高估了,但不會發生第二次”,這些一度“看走眼”的日企,正漸漸迴流中國。

先來看幾個例子。《日經亞洲評論》12日介紹稱,上個財年,日本大型傳動產品製造商安川電機(Yaskawa Electric)在中國的銷售額暴增約30%,達到了9.4億美元。

刺激銷售額的主要原因,則是因為中國對生產智能手機所需的零件和機器人“望眼欲穿”。“至少在2025年之前,中國的商業環境應該都會很好”,該公司稱,如今形勢一片大好,很大程度都要歸功於“一帶一路”倡議等中國政策。今年晚些時候,他們打算在江蘇再開一家新工廠。

日媒:东盟之前被高估了,日本制造商要重新看待中国

安川電機生產的機器人 圖源:《日經亞洲評論》

安川電機的競爭對手、日本數控系統巨頭髮那科公司(FANUC)也在3月公佈了2017財年年度報告。他們在中國投資遠比其他地區活躍,“戰果”也更是“輝煌”:全年銷量增長一倍有餘,總收益達到了65.72億美元。

而知名半導體廠商羅姆公司(ROHM Semiconductor))也表示,中國是環境友好型家用電器和電動汽車的重要市場。就靠賣節能空調和汽車,該公司上財年的收益同比增長了12.8%。

其實多年來,海外製造商選擇投資中國的一大原因,就是看上了這裡巨大的市場和廉價的勞動力

日媒:东盟之前被高估了,日本制造商要重新看待中国

美國製造商在東莞的一個車間 圖源:美國《外交政策》雜誌

然而,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已經不佔“優勢”了。於是在21世紀的頭10年,大量日本製造商在不退出中國市場的同時,把業務重點轉向了東南亞。這就是所謂的“中國+1”戰略。

“中國+1”戰略進展得如何呢?

日本帝國銀行去年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在東盟國家投資過的日企就達到了11328家從少到多依次為:緬甸(296)、菲律賓(1334)、馬來西亞(1672)、印尼(2021)、越南(2527)、新加坡(2821)和泰國(4788)。其中,43.5% (4925)家屬於製造業。

四大會計事務所之一普華永道則稱,2015年,日本併購東盟國家企業的總價值達到45億美元。但到了2016年,他們的興趣猛然下降,僅僅併購了價值27億美元的企業。

因為,他們發現還是中國更好。根據日本瑞穗綜合研究所今年發佈的“盈利滿意度指數”調查

,中國商業環境正變得越發穩定,投資者的心裡也越來越有底。“中國製造2025”極大地刺激了投資、加快了生產,還列出了節能環保、信息技術、農業機械等重點領域。正如同安川電機等企業的反饋,越來越多的日本製造商對自己在中國賺到的錢感到滿意。

日媒:东盟之前被高估了,日本制造商要重新看待中国

《日經亞洲評論》報道截圖 下同

自2007年開始,瑞穗每年都會更新這張圖表。去年的指數統計於今年2月,瑞穗共調查了1052家資本多於1000萬日元(約合91000美元)的日本製造商。可以看到,

去年是中國首次大幅反超東盟,也是首次回到正數。

其他發達國家也非常看好中國市場。大眾、通用等汽車製造商自不必說,英特爾在大連不斷增加投資;去年,世界最大的化工廠之一德國巴斯夫集團(BASF),也在南京建了新基地。

“我們要重新看待中國了”,瑞穗的高級經濟學家佐古直言,“東盟之前被高估了,但這不會發生第二次。”

“我們之前一直在糾結,把產品附加值太低的工廠關了拉倒”,三菱UFJ研究諮詢公司的高級顧問橫冢說,“但‘中國製造2025’裡提到的行業,一定會有所發展的。”

而鑑於中國去年經濟增長率達到6.9%,其他行業也都希望能在中國“分一杯羹”。去年,日本方便麵巨頭日清食品在浙江平湖開了新工廠,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不過,這些日本製造商在迴流中國的同時,可能不會過多放棄東盟市場。報告顯示,問及“潛力最大的地區”時,回答“中國”的比例比前年增加了1.4%,而回答“東盟”的比例則下降了1.3%。

日媒:东盟之前被高估了,日本制造商要重新看待中国

此外,調查中還有一些關於“勞動力成本上升”、“中國的經濟狀況”和“中日關係”的問題。與2016年的結果相比,不少日本製造商開始擔心,會爭不過中國本土製造商。

值得注意的是,調查畢竟是在2月份進行的。此後的中美貿易之爭會不會影響日本製造商的心態,猶未可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