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哈市“草爬子”的“前世今生”

钻山林抓虫子

从头到脚“全副武装”

“采自野外,新鲜、纯天然、无添加的‘草爬子’就在实验室,想看的速来。”哈市疾控中心病媒研究所所长王玥将刚抓回来的蜱虫照片发在自己的朋友圈,瞬间“火爆”,同事们都争先恐后来看“草爬子”的真容。

“没想到,这小小的蜱虫还挺有‘人气’。”王玥将70℃温水缓缓倒入装蜱虫的试管中,本来“蜷缩”的蜱虫一下子舒展开“手脚”,变成了标本。

在实验室,140只蜱虫被泡在十几个透明试管里,肉眼看上去,蜱虫是黑色、圆形,个头就像芝麻一样大。这么多蜱虫,随便一只钻进皮肤里都够呛,到底是咋抓到的?

“我们穿着皮靴、连体防护服,戴着护目镜、口罩、手套。防护服必须有一定韧性,避免剐破,万一被蜱虫钻进来就坏了。”王玥说,这种“装扮”是到山林抓游离蜱,每个人拿着一个毛巾材质的白布在草丛里“扫荡”,这样草丛里的蜱就能粘到白布上,然后再一个个将蜱摘下来放进试管中,带回实验室。

“对于寄生在牛羊身上的寄生蜱,戴好护目镜、手套,直接到农村的牛、羊身上找到寄生蜱放到试管中就可以了。”

揭秘哈市“草爬子”的“前世今生”

研究员展示蜱虫标本。

全省有七种蜱虫

这次抓回来两种

“抓的时候,我们也很紧张。上山下乡时,人家都是躲着蜱虫,我们还得想方设法地寻找。”王玥说。

那么,到底为什么要主动出击去抓虫子呢?

“为了做蜱虫的密度监测。今年,全国病媒生物密度监测网络首次把蜱虫纳入其中,哈尔滨是监测点之一。以前都是监测蚊蝇等四害,今年要求4月、5月和6月中旬都要做蜱虫监测。我们到哈市的四个监测点,将辛苦抓回来的一部分蜱虫进行种类鉴定,另一部分邮寄到中国疾控中心用于课题研究。”王玥说。

“蜱虫是媒介生物,可传播病毒、细菌、寄生虫。今年开始做密度监测,就是要鉴定种类后和生态因素进行关联,从而得到本地区蜱类的分布与消长趋势。等机会成熟了,还会再开展病原学检测。”王玥说。

全国有30多种蜱,黑龙江省有记载的是7种。两个月里,疾控中心的研究员们抓回来的140只蜱,在实验室经过种类鉴别,发现有两种:森林革蜱和全沟硬蜱,且以森林革蜱为主。

揭秘哈市“草爬子”的“前世今生”

“全副武装”进山林抓蜱虫。

芝麻大“黑痣”

一天变成黄豆粒大

在实验室,王玥从试管中找到一只寄生在羊身上吸血后摘下来的蜱。放在显微镜下,吸过血的蜱明显比没吸血的蜱肿胀了四五倍。

一只小小蜱虫

可携带83种病毒

胡晓丽说,研究发现,虫媒传染病在中国每年的传染病发病总数中占5%—10%,病死人数则占传染病总死亡人数的30%—40%。蜱虫叮人后,可引起过敏、溃疡或发炎,更可传播多种疾病。研究发现,蜱虫可携带83种病毒、14种细菌、17种螺旋体、32种原虫。

结合病例发现,蜱虫叮咬的部位,集中在颈、耳后、腋下、大腿内侧、阴部、腹股沟等。

“蜱虫叮咬人会释放出一种麻醉物质,把自己的假头埋在人体的皮肤内吸血。同时,还会分泌一种对人体有害的慢性螺旋体病毒,导致慢性迁延性红斑,会有皮肤红肿、疼痛等症状。”胡晓丽说。

29岁小伙上山玩

被咬后感染特殊致病原

“莱姆病是一种以蜱虫为媒介的螺旋体感染性疾病,以神经系统损害为最主要的临床表现。此病多流行于森林或森林边缘地区,分布范围极大。”宋莉说,被“草爬子”咬伤,最容易感染的是森林脑炎和莱姆病,但不是所有“草爬子”身上都携带脑炎病毒和引发莱姆病的螺旋体病毒。

医生提醒

咋防蜱虫

去野外工作或旅行者,应穿上浅色、防护性衣物,如长裤、长袖上衣、长筒袜子等。同时,扎紧裤脚、袖口和领口,颈部围上白毛巾。途中经常检查衣服和体表,若发现被蜱虫叮咬,立即小心拔掉,切勿强行拔出和压碎虫体,以免病原体经皮肤深入体内。

此外,回到室内须尽快沐浴冲洗。有条件的要及时应用驱蜱和除蜱药物,防止蜱虫叮咬。如果从蜱虫经常出没的地区返回,要检查身体各部位有无被蜱虫植入或咬伤,对头发、腋窝、口周、脐、腹股沟区、膝盖后面、腰周围仔细观察;对户外用过的衣物、包裹,使用高温烘干处理1小时,以去除残留的蜱虫。

揭秘哈市“草爬子”的“前世今生”

放在试管中的蜱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