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岁河南“高考神童”,750分考入清华,如今怎么样了?

Cc_Rock柴超_柴伟

下图这位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美丽女士就是当年以750分考入清华大学的河南高考神童何碧玉。

考进清华大学的那一年,何碧玉才14岁,她的成就刷新了人们对学霸的认识。

当年的神童现在过得怎样?这一点无需我们担心,现在的何碧玉过得非常滋润:自从她在十四年前从清华大学生物系毕业之后,就直接奔赴华盛顿大学进行长达五年的“取经”之旅。

在华盛顿大学的五年时间里,何碧玉依然光芒万丈,她不仅获得神经学博士学位,而且被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高薪聘请。其工资待遇,我们大部分屌丝一辈子都难以望其项背。

爱迪生曾经说过: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和百分之一的灵感。所以,很多家长都认为天才之路可以复制。但是,又有谁曾经想过: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固然重要,但百分之一的灵感更是重中之重!

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总有这么两种学生:第一种,稍微花点时间学习成绩就非常优异;第二种:耗尽洪荒之力刻苦努力,结果成绩还是不理想。二者之间,学习方法可能会存在一些差异,但差异更大的是二者之间的灵性和悟性。

所以,如果你是家长,如果你自己不是天才,就千万不要以神童的标准对孩子进行揠苗助长。

“人家何碧玉14岁就考入清华,我也要让孩子不断跳级,也让孩子小小年纪就能崭露头角……”如果你的孩子资质一般,有这种想法对你的孩子来说是危险的。

有不同看法的朋友,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宝贵建议。


微雨润苗

说起“高考神童",大概80后的学生知道的应该多一些,毕竟人家参加高考时,我还在读小学。那么这个何碧玉究竟创造了什么样的神话,现在的状况如何呢?

何碧玉,于1992年-1996年就读于河南新乡市石油小学,在她5年级的时候,经过层层选拔,进入了河南省唯一的一所"超常教育实验班"-新乡市一中少儿班,可谓是拥有极高的天赋。

班级中还有30多名和何碧玉一样智力超常的儿童,他们被规定用四年的时间学完小学六年级和初中、高中七年的全部课程,然后直接参加高考。

令人惊叹的是这位年仅14岁的天才少女在2000年7月份的河南高考中,以标准分900分的成绩一举夺得河南理科状元,被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生物科学专业录取,创造了河南高考乃至全国高考历史上的一个奇迹。

如果故事到这里,我还是非常敬佩与赞美的但是后来的何碧玉究竟过得如何呢?

在清华顺利毕业后,她直接赴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开始留学生活,并于2009年获得了神经科学博士,之后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作为早期独立研究员从事研究工作,2016年加入美国纽约大学医学院神经学系,任助理教授。对于我个人来说,何教授的离开求学之路无可厚非,毕竟美国在相关学科有着巨大的优势,寻求学术上的提升无疑对于一个天才非常渴望,但是过去这么多年,依然在美国培养人才,我是希望能看到这个天才回到祖国,开创自己的事业的。



学习源动力

实神童在中国也不少见,最早的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不是聚集了很多神童吗?有些还是家喻户晓的,比如宁铂。又如题主所说的何碧玉,年仅14岁的天才少女在2000年7月份的河南高考中,以标准分900分的成绩一举夺得河南理科状元,被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生物科学专业录取。


一、这类人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智力超常。无论是宁铂还是何碧玉,都是智力超常,普通人需十多年才能完成的知识积累,他们能在短短几年内完成。可以说效率极高,让人羡慕。

二、这类神童未来的成就不一定跟他们智力成正比。中国30年前曾经出现第一位神童,名叫宁铂,年仅13岁获准破格进入大学就读,是全中国第一个被公认的天才神童,但是宁铂最后却选择了出家修行。当然大部分神童由于智力超常,取得较高学术成绩,但未必是最顶尖人才。

三、这类神童出国深造并定居国外居多。由于智力超群,大学毕业后大都有机会出国留学,并向更深层次的科学殿堂进发。但学成归国的比例偏低,大多定居欧美国家了,国家重点培养的人成为别国的神童了,为国家做出贡献有限。


国家这么大,出现一些智力超常的孩子很正常,大家也别过于宣扬,也许对孩子发展不利。同时社会也不宜大力宣扬神童,以致于部分家长急功近利,拔苗助长。

以上是我的看法,你们怎么看?请留言评论、转发。


良心老师

看看视频,看看我中国的高考神话,看看神话的现况。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8e0700012705239279e3\

江湖人称0诸葛不亮

在高考刚刚结束,就把18年前的一个高考“神童”拿出来炒作,我觉得,对大多数参加高考的学生以及还未参加高考的学生来说,不仅毫无意义,而且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何碧玉5年级时就经过层层选拔进入河南生唯一一所“超常教育实验班”,14岁时就参加高考,而且以理科第一名的好成绩被清华录取。

可以说,她是一个智力超常的孩子,是极少数,她的天赋是大多数孩子无法拥有的,但我们必须明白,仅靠她超常的智力是得不到这样的成绩的,超常天赋的背后更有很多孩子所缺乏的勤奋和努力。没有勤奋和努力,再高的天赋也是无济于事的。

然而,相反的是每年高考后,“高考状元”成为社会最关注的焦点,很多学校都开足了马力来宣传自己学校的“高考状元”,目的就是抢生源。

现在国家不让炒作“高考状元”了,就又拿出18年前的“高考神童”来炒作。可以肯定的说,这些极少数“智力超常”的孩子对大多数智力一般的孩子无法效仿,更不可复制。


西门白甫

每一年高考结束后,都会有一批“高考神童”的出现,他们稚气未脱,以不相称的年纪出现在高考的考场,与比他们年纪相差四五岁的大哥哥大姐姐们一同迎战高考。其中何碧玉就是这么一个传奇的“高考神童”。

14岁的年纪以河南高考理科状元的头衔进入了清华大学,羡煞多少旁人。小小年纪,就已经进入了中国最高等学府,把同龄人远远的抛在身后。如今的她已经三十多岁了,早就已经进入了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


想想当年十四岁的自己在干嘛呢?正值初中的叛逆时期,打架,逃课,沉迷网络,与家长对着干,我们在肆意张扬自己的个性,觉得叛逆期的人就该这样。而何碧玉在这个年纪里,成熟的不像是一个正常人,学习,生活井然有序,不需要别人督促。在考清华大学之前,还信誓旦旦的说“我会考上的,我怎么会考不上呢”。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成为普通人的缘故了。

在别的答案底下,看到很多的评论在骂她,说她是叛徒,国家培养了她,她却跑到国外去为美国人服务。但是我想借用一位读者的一句话“人才是全人类的,只要能够造福人类就够了”。人才是不分国界的,因为所有的研究最终都是为了造福全人类,受益的是你我,而不是某个人,某个国家。

而且每个人都有每个人不一样的追求,不一样的选择。人活着就是为了体现自己的价值,如果大家都很狭隘的以“民族中心论”来评判某一件事,那么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没有未来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反省一下,为什么很多高等人才最终的结果都是出国,而不是留在国内呢?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大三老学长

正值高考季,所以就说说那些年高考神童的故事,一来可以让广大学子对于金榜题名增加信心,二来也可以告诉我们,读书在任何年代永远都是鱼跃龙门最正确的方式之一。

事件回顾:何碧玉,河南新乡人,一个80后,年仅10岁就经过层层筛选进入新乡市少年超常班,用四年时间学完了小学六年级和初中,高中七年的所有课程。

2000年的时候年仅14岁的何碧玉参加河南省高考,结果以750分的优异成绩一举夺得河南省高考理工科状元,被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生物系科学专业录取。

2004年清华大学毕业后赴美国留学。

2009年获得神经科学博士,之后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从事研究工作。

2016年加入美国纽约大学医学院神经学系,任助理教授。

诗词公寓观点:一系列的成绩,除了优秀,还是优秀,这就是传说中的学霸,也是传说中别人家的孩子。我个人除了佩服还是佩服,佩服的五体投地了,看来这人跟人真的不能比,人跟人得活着,货比货得留着。

不可否认的事实就是何碧玉确实很优秀,优秀到让很多的孩子难以望其项背,也成为众多孩子和家长心中的榜样般的存在,但话说回来,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用榜样的力量来要求自家孩子,就有点拔苗助长的意思了,甚至会适得其反起到相反的作用,因此别人家的孩子终归是别人家的孩子,自己家的还是还是要量力而行的好。


何碧玉一路走来确实是成功的,虽然是我们我们的传统文化,传统教育成就了她,但她如今她远赴美国,继续着学霸的传奇,因而让我觉得心里怪怪的,为什么这么优秀的人才没有留在国内呢?是相关专业技术的限制还是其他方面有瓶颈?不得而知。

不过我还是希望何碧玉有朝一日能携带者研究成果早日归来,也希望她在任何场合都能告诉大家,是中华文明成就的我,那里永远是我的家。


诗词公寓

说起高考就不得不提起这些少年天才们,这些智力超群的神童,在很小的年级时候就以很高的成绩考入国内甚至是世界级别的名校。

何碧玉是1985年12月2日,出生于河南省新乡市,在年仅10岁半的她经过层层选拔,以较好的成绩幸运地考入了河南省唯一的一所超常教育实验班--新乡市一中少儿班。

在少年班与30多名智力超常、年龄在10岁左右的优秀少儿一起,用四年的时间学完了小学六年级和初、高中七年的所有课程。

在2000年时候,年仅十四岁的何碧玉在河南参加了高考,结果以750分的优异成绩一举夺得河南省高考理工科"状元",被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生物科学专业录取

在高考结束以后,何碧玉直接引起了轰动,成为了很多媒体报道的对象。

高考神童的出现的,一方面是因为有些人的智力的确比普通人要高,更重要的是当时的教育理念有很大的关系。

在2000年左右的时候,教育的理念就是多出人才快出人才,社会和教育管理部门都在呼吁神童的出现,全国各地从中学到大学出现了很多少年班、天才班。

随着人们教育理念的改变,以及这些神童步入社会,人们发觉神童可能并不如想象之中的优秀,甚至有些高考神童成了社会的失败者。

比如有的神童在考上大学以后,开始出现了厌学,在毕业以后不能融入正常的社会生活等。

神童由原来的社会宠儿变成了现代版“伤仲永”的案例。

在对神童的普遍质疑中,何碧玉也曾经被媒体质疑为精神不正常,这给何碧玉本人和家庭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后来,何碧玉和其家长不得不出来进行澄清,关于何碧玉精神失常的猜测才算平息。

在所有的神童之中,何碧玉的成长道路还算是平稳。2004年从清华生物系毕业之后 ,赴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留学,2009年获得神经科学博士,之后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作为早期独立研究员从事研究工作,2016年加入美国纽约大学医学院神经学系,任助理教授。


其实,作为家长和考生没有必要对于神童过分的关注。也不用把所谓的神童、高考状元的学习方法强用在自己身上。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更何况是人的智力呢?作为一个每年都有接近900左右的人参加的一个考试---高考,考生中肯定有一些比较特殊的人,有一些智力超群的人,这些智力超群的人可以在高考之中取得好成绩,但是并不一定能在以后的发展之中继续取得成功。

毕竟,人生不是短跑,而是一场马拉松,不到最后是分不出胜负。更何况有些时候参与,并且欣赏沿途的风景也是一种幸福呢?

期望我的回答能对您有所帮助






十点深谈

这个神童真的不值得大书特书,不是因为她不聪明,更不是因为她大学毕业后无所作为,是因为她是一个连家都不愿回的女人。

这个所谓的神童叫何碧玉,1985年出生于河南新乡市。1992至1996年就读于新乡市石油小学。1996年7月,通过层层选拔,成功地考入河南省唯一一所超常教育实验班。她用四年时间,学完了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的全部知识。

随后,年仅14岁的何碧玉便报名参加了高考。并以750分的优异成绩荣获河南省高考理科状元。最后,被清华大学生物科学系录取。

清华大学毕业后,变赴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留学,2009年,荣获神经科学博士,而后,就在美国国立研究院工作至今。有人曾问她愿不愿意回国,她只是淡淡说了一句:这里比国内条件好,现在还没有回国打算。

狗不嫌家贫,子不嫌母丑,这是做人的底线,也是做人的原则。中国现在虽落后于美国,可那毕竟是生你养你的厚土,回报桑梓,服务国家,是每个学有所成者的责任与义务,也是中华文明延续至今的重要原因。



何碧玉贪恋于美国优厚的待遇,高品质的生活,不愿回到生她养她中国,是贪图安逸,更是崇洋媚外,如果中国的留学生都像她那样,国家何时才能强盛,民族何时得以复兴!幸亏有钱学森、郭永怀等等一大批不留恋国外高新待遇,甘愿回来把毕生所学奉献与国家,这些人才是真正的民族脊梁。像何碧玉这类留学生,空有一副中国人的面孔,与其说他们是中国人,还不如说他们是一些随风漂泊没有灵魂的种子,偶尔遇到合适的环境,便在那里生根发芽。


洛水清风cuixiaosheng

一年一度的高考季,也是神童崭露头角一举成名天下知的季节!

神童的存在,是客观的事实,天生智力超群,异于常人的神童,自古有之。曹冲、东方朔、蔡文姬、王勃、骆宾王等童星闪烁,根本数不过来。还有一个反面教材方仲永,后天教育没跟上,“泯然众人矣”。

题主所说的这位神童何碧玉,在2000年河南高考中,以标准分900分夺得河南高考状元,被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生物科学专业录取,创造了河南高考乃至全国高考历史上的一个神话,至今一直被追赶,却从未被超越,令人惊叹!

何碧玉之类的神童出现在2000年前后的那个时代,是有一定社会原因的。除了本身智力超群外,与当时的教育制度也是密切相关的。那时候的口号是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当时河南省就办有“超常教育实验班”,实验班里都是从全省各地通过层层选拔来的天赋极高的儿童。

时代发展到了对应试教育口诛笔伐的今天,似乎应试教育罪大恶极,其实,应试教育有着极大的存在价值,不用去做任何理论探讨,近的来说,高考如此火热强盛不衰就是明证,远的来说,从科举制度诞生到今天的高考,应试教育还不是如火如荼吗?

有这么强大的生命力的应试教育,肯定不会是一无是处!对于其弊端,我们应该改正或者避开,而对于其优势,我们也必须正视,不应该全盘否定!

现如今,高等教育普及了,人人都可以上大学了,可是,那些含金量极低的大学,培养出多少无用之才!浪费了家长的钱财,浪费了学生三四年的青春,结果成为眼高手低的废柴!

高等教育,本身就应该是精英教育,一个社会根本不需要人人都接受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就不该普及。这是何碧玉们给我的启示和思考!

如今,这位当年的神童已过而立之年,在美国纽约大学医学院神经学系,任助理教授。对此,有人颇有微词,我却不以为然。科学无国界,适合在美国发展,就在美国发展,适合在国内发展,就在国内发展。倒是我们应该反思一下,为何何碧玉们选择留在美国而不是选择回到祖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