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製造業優勢,是如何形成的?

質量能

印度作為快速發展的新興大國,越來越受到世界的矚目。近年來,越來越的世界製造業巨頭、科技公司開始將在印度投資建廠或者設立新的公司。很明顯的,印度正受到跨國企業的關注和青睞。製造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需要的是大量的廉價勞動力,而印度無論是從人口還是從人力成本上講,都擁有巨大優勢。

關注印度的製造業優勢,是如何形成的。那麼,首先要列舉出來印度在製造業中都有哪些優勢,再來談它是如何形成的。

第一,印度有大量的廉價勞動力。印度人口自眾多,那麼一個崗位競爭者就多,按照市場原則,願意接受低價的勞動者便可獲得這一份工作。其次,印度絕大多數人口受教育文化程度低,自然對薪資的要求比較低,更能接受制造業的低薪要求。

第二:印度在一些高端製造業領域具有先進技術。印度在早期就引入跨國汽車製造商,在先進技術的基礎上,印度進行了有效設計,將汽車成本控制的很低。不僅僅是汽車領域,還包括納米材料等領域。

第三:印度實行的是與西方一致的政治制度,西方的製造科技公司對印度在出口技術方面更開放,這使得印度可以省去眾多科技探索的的時間,發展的步子更快。

第四:印度的官方語言是英語,而在國際交流中,英語是使用最廣泛的語言,語言一致給印度創造了便利的溝通與交流條件。製造業巨頭們在這裡建廠或者設立分公司,不用尋找更多的本土雙語人才。

總之,印度在製造業發展上確實擁有較大的優勢,但是劣勢當然也存在不少,比如印度實行的是精英教育,眾多底層人民並不能接受良好的教育,這給印度製造業的高層次發展帶來了阻礙。


環球網

靠PPT(劃掉)……不對,靠“飛躍”。

印度的“製造業優勢”,充分展示了封建土地制度是如何妨礙工業化的。

其實印度無論是武器還是民生,鬧了那麼多笑話,根本上的問題就是,印度還是一個未開化的封建國家。除了皇帝以外,封建國家該有的毛病,印度是一個不缺。

(圖為印度考試作弊)

而印度製造業搞不起來的根本原因,也是如此。印度識字的地主階層及其附庸把控著議會,出臺了一系列不合實際的、阻礙工業化的“勞工保護”和環保條例。除此之外,更由於大部分土地都集中在地主手裡,難以進行規模化的規劃和管理,有效的市政建設(工業區)、運輸,產業鏈建設都受到嚴重的阻礙。

我們經常調侃的印度火車開掛問題,說白了,就是車軌不夠,人太多。前者原因根本上就是土地問題,印度土地在地主手裡,建造鐵軌勢必要人家的農田。非但地在地主手裡,附近的票倉、“民團”都在地主手裡,附近的官員大半也都是地主家出來的。造鐵軌除了佔用田地,更會把農田直接割開,噪聲揚塵和汙染也會影響收成,儘管多幾條鐵軌,乘客不用開掛了,貨運方便日用品價格變低了,然而地主可不樂意自家田地被糟蹋了。

何況,大範圍工業化需要平地起來成千上百的城市,大面積修路,規劃工業區,培養初步教育畢業能聽懂複雜命令和具有守時自律等素養的工人(而非農奴),對於地主階級而言,哪個不是挖祖墳的事?

如今印度上百種語言,各邦稅務上各自為政,甚至車都沒同軌,也只能“飛躍”了。——即靠少量精英分子搞IT代工,還停在代工時代。因為本地消費能力不足,IT從業人員太少,要質量沒質量要數量沒數量,怎麼和歐美大廠寡頭競爭?

印度人自己移民進歐美大廠,稅也是交給歐美國家了,產品也掛不了印度製造,何況美國本來就是個移民國家。被Braid Drain還自豪倒是非常印度了。

如今莫迪在乾的這些活,無論統一收稅、統一語言還是修路,都是試圖糾正這些積弊,然而他這一代不可能做出太多的功績,工業化前期是很痛苦的,而且往往二三十年甚至半個世紀才能開花結果,帶來生活質量的飛躍,在印度的政治空氣裡,能把這種長期政策堅持下去可不容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