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乡风文明 全力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促进乡风文明 全力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解读与回顾15个一号文件(八)

促进乡风文明 全力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农村与城镇的最大差别表现在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上。几十年以来,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农民成为被遗忘的群体,他们为中国发展做出太多牺牲,没有受到公平的国民待遇,这是不可否认的现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必须改变这个状况,加强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全力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2005年一号文件第八章第25条提出:进一步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提出:到2007年,争取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都能享受到免书本费、免杂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要加快实施步伐。提出:坚持以农村为重点的卫生工作方针,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和农村医疗救助工作。提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成功的,已经被实践证实。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006年一号文件第五章的标题是“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培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第18条到23条的小标题分别是: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积极发展农村卫生事业,繁荣农村文化事业,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倡导健康文明新风尚。提出:进一步完善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生活救助、灾民补助等社会救助体系。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2007年一号文件第六章第4条提出:有条件的地方,可选拔大专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到乡村任职,改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大学生村官走上历史舞台。

2008年一号文件第五章的标题是“逐步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八条的小标题分别是: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增强农村基本医疗服务能力,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繁荣农村公共文化,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高扶贫开发水平,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交通,继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促进乡风文明 全力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2010年一号文件第三章第14条提出:农村学校布局要符合实际,方便学生上学,保证学生安全。继续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逐步改善贫困地区农村学生营养状况。这一点很重要,无原则的撤并学校被否定。第15条提出: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医疗救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政策衔接。继续抓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有条件的地方可加快试点步伐。农村社会养老的工作开始扩大。

2012年一号文件第四章第14条提出:鼓励和引导高等学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工作,对符合条件的,实行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政策。深入推进大学生“村官”计划,因地制宜实施“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等计划。

2013年一号文件第六章第3条提出: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把推进人口城镇化特别是农民工在城镇落户作为城镇化的重要任务。加快改革户籍制度,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条件的政策。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要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问题,加强生产扶持、社会救助、人文关怀,切实保障他们的基本权益和人身安全。这里,有两点很重要:一个是提到户籍制度改革,这是解决农民问题的关键之一;一个是提到留守人口问题,这是当前农村的重大社会问题,已经引起各级的高度重视。

2015年一号文件第三章第16条主题为: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提出:全面改善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提高农村学校教学质量。提高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比例。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国家教育经费要向边疆地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倾斜。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可持续筹资机制,同步提高人均财政补助和个人缴费标准,进一步提高实际报销水平。拓展重大文化惠民项目服务“三农”内容。加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规范管理,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改进农村社会救助工作。落实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支持建设多种农村养老服务和文化体育设施。整合利用现有设施场地和资源,构建农村基层综合公共服务平台。

2016年一号文件第四章第18条提出: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把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放在农村和接纳农业转移人口较多的城镇,加快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着重对教育、医疗、养老、留守人口关爱等问题进行阐述。提出要推进农村基层综合公共服务资源优化整合。

2017年一号文件第24条提出: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筹资和保障机制。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人、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

2018年一号文件第五章题目是“繁荣兴盛农村文化,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分别提出: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要求:推进诚信建设,强化农民的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集体意识、主人翁意识。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开展移风易俗行动。加强无神论宣传教育,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抵制封建迷信活动。

促进乡风文明 全力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几十年来,农村教育落后的问题没有解决。盲目撤并学校为农村学生上学带来重大问题。农村孩子上学的路程变远,安全隐患增加,有的孩子上学要跋山涉水,多数要起早贪黑,有的上学要经过河流、山崖等危险环境,有的孩子从一年级就要住校,远离父母,这些都为他们健康成长埋下隐患。农村学校条件与城镇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一些边、远、贫困地区,校舍破旧,桌椅、黑板等教学设施缺乏,学生生活质量很差,不能满足他们健康成长的需求。农村多数代课教师待遇低,现行教师编制制度存在重大问题,明显有失公平、公正,应该改革。

几十年来,农村住院看病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改善农民看病、住院发挥了重大作用,这是应该肯定的。但是,“病有所医”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基层卫生院的医疗条件差,缺乏必要检测设备,有一些医疗设备陈旧、老化,不能满足人民群众需要。病房床位少,一般乡镇卫生院的床位都在100内,每300-500农民才有一个医疗床位,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村级卫生室基本没有医疗床位。农村医疗也存在以药养医的问题,缺乏低价药,医疗手续费、处置费普遍过高。农村医疗人才缺乏,待遇低、条件差,上升空间小,基层卫生院不可能吸引高、尖人才,现有从业人员多数是大、中专学历,还有一些是“赤脚”医生。重大疾病报销比例偏低,因病致贫的问题没有根除。许多医疗器材价格昂贵,而且不在报销名目内。

几十年来,农村社会养老的步伐前进太慢。虽然2005年一号文件就提出进行农村社会养老的试点和推广,但是,前进的步伐实在太慢,到2010年一号文件,仍然提出试点。部分地区以家庭为单位投保的政策阻碍了这项制度推广,养老应该以个人为缴费单位,而不是以家庭为单位。农村与城镇人口养老金的差距使这项制度吸引力天生不足,现在,农村已经年满60岁的老人每月养老金不足百元,与现行物价水平的落差太大,杯水车薪,不能解决需求。解决城乡养老统筹一体化的任务巨大而且急切,也是解决农民享受国民待遇的重要体现,更是解决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前提。

几十年来,农村文化、体育事业的发展令人担忧。通过福利彩票、体育彩票基金,有条件的地方建设了一些文化、体育设施,基本处于闲置状态。最有进步的活动就是广场舞从城镇发展到农村,成为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极少亮点之一。农村书屋、农村电影,基本都是为完成任务进行例行工作,花了钱,没有效果,没有跟上现代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步伐。近些年,封建迷信在农村抬头,宗教传播在农村盛行,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怎么样让先进的、正面的、积极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思想占据农村阵地,怎么样开展一些对农民具有吸引力的文化活动,普及农村体育事业等,仍然是摆在政府和社会面前的十分艰巨的任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