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中真實的紀曉嵐是怎樣的?

紅星護衛隊長

紀曉嵐本名紀昀,字曉嵐,出生於世家大族。紀曉嵐從小就表現出超常的天賦和過人的才華。他讀書過目不忘,才思極為敏捷,不僅《三字經》《幹字文》等啟蒙讀物倒背如流,四書五經等儒家經典爛熟於心,而且對史籍方誌、百家雜說、天文歷算、文集詩賦,甚至醫經方書、筆記小說等,無不瀏覽殆遍,觸類旁通。

乾隆九年,21歲的紀曉嵐已是飽讀詩書,滿腹經綸,他躊躇滿志地參加鄉試,不料卻因一時疏忽,違背考試規制名落孫山。他發憤苦讀,於乾隆十二年再應順天鄉試,以自己的才華奪得鄉試第一。當時的考官之一,就是劉墉的父親劉統勳,對紀曉嵐大加稱讚,於是乾隆也因此知道了紀曉嵐的名字。

鄉試高中之後,紀曉嵐春風得意,在第二年入京會試,不料卻又一次敗下陣來。乾隆十九年,紀曉嵐再應會試,終於如願以償,殿試名列二甲第四名,從此步入翰林院,開始了他的仕宦生涯。

乾隆是個愛好舞文弄墨、吟詩聯對的皇帝,對紀曉嵐非常欣賞,君臣之間常常有文學上的互動。但紀曉嵐絕不僅僅是文學侍從而已,他仕宦五十餘年,先後任編修、侍讀,充日講起居注官,授侍讀學士,擢詹事,晉兵部右侍郎、左都御史,官至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加太子少保,管國子監事,並多次充任鄉試、會試同考官、正考官,為國家發現選拔人才,他力圖取捨得當,使品學兼優者都能脫穎而出,以免遺珠之憾。因此,每次鄉試、會試,都發現並拔擢了不少人才,士子們也無不心服口服。

紀曉嵐生逢盛世,位居顯要,個人的天賦加上歷史進程給予的機遇,使得他的才華得以充分施展。他先後參與了朝廷《熱河志》《歷代職官表》《河源紀略》《八旗通志》等諸多書籍的纂修,又多次總領方略館、會典館和三通館各項書籍的纂修事宜。

乾隆年間最大一項文化工程的實施,即《四庫全書》和《四庫全書總目》的編纂,更是把紀曉嵐推向了人生價值和學術發展的顛峰。《四庫全書》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一部叢書,幾乎囊括了乾隆以前中國歷史上的主要典籍,堪稱傳統文化的總彙,古代典籍的淵藪。紀曉嵐被任命為《四庫全書》的總纂官,也是經劉墉的父親劉統勳向乾隆極力推薦的。

紀曉嵐才華過人,一生的主要精力致力於《四庫全書》的編纂,因此他自己的專著倒是不多。到了晚年,他在工作之餘,採擷異聞,隨筆記之,撰成《閱微草堂筆記》,聊以自娛。然而,這部看似閒來無事,信手而成的筆記小說,卻生動地反映了他對社會、人生、官場、民情、世風等大千世界諸多現象的觀察、感悟和思考。《閱微草堂筆記》和蒲松齡的《聊齋志異》是被並稱的清代兩大筆記小說的巔峰之作。魯迅先生的《中國小說史略》在評價《閱微草堂筆記》時說“後來無人能奪其席”。就是說,後來人再按這種體裁著書,沒有人能超過它的。

學術之外,在為人為官上,紀曉嵐正直清廉。乾隆帝晚年寵信大貪官和坤,朝廷內外大小官吏多逢迎奉承,奔走門下,紀曉嵐卻始終不與其同流合汙。紀曉嵐為官五十餘年,雖未曾直接掌管民事,但始終關心民生,心繫百姓。災荒之年,他請求乾隆減免百姓稅賦,截取漕糧作賑濟之用,還多方呼籲、敦促有關官吏切實實行。當看到百姓得以度過災荒,困苦確有改善時,他也會情不自禁地上書,代表一方民眾表達感激之情。

紀曉嵐受到民眾的喜愛,其人其事得以在民間廣泛流傳,很多觀眾喜愛的《鐵齒銅牙紀曉嵐》電視劇,就是根據這些民間傳說改編加工的。他關心民生,和和珅鬥智的故事在電視劇中得到生動的展示,雖多有杜撰,但是也反映了大家對於紀曉嵐這樣有才華和實幹精神,又正直清廉的官員的喜愛和期盼。


麻辣一加一

相信大家認識紀曉嵐這個人,大都是從電視劇上面熟悉,可以這麼講,電視劇上的紀曉嵐滿足的廣大人民群眾意淫的最理想狀態,天天把和珅埋汰個半死,天天用智商在乾隆面前show機靈,天天用口才抱得美人歸。而且人也長的機靈,儀表堂堂,私生活也是文人表率,可以說是完美於一身的神級人物了。

但今天老豬準備要毀一毀諸位的三觀,打破大家意淫出來的這個藝術形象,迴歸真正的歷史。

先說容貌,真是歷史上的紀曉嵐是個黑胖子,膚色黝黑,酒糟鼻,面相自己瞅畫像吧,這已經是美化過後的樣子了,最滑稽的是,在觀眾腦海中那個貌醜如豬,卑鄙如狗的和珅和大人才是真正的美男子,正史記載老紀是“貌寢短視”,大概解釋下,就是相貌老醜了,而且身材還短小,而且還是個大近視眼,說話也不是對答如流,而是有點結巴。這個事兒曾經在老紀的同事詩文中有所體現,“河間宗伯奼,口吃善著書。沉浸四庫間,提要萬卷錄”(朱珪清代大臣,字石君,號南崖)從寫記錄上基本可以描述出老紀的真實樣子了,一個矮矮的面容巨醜的黑胖子,說話磕磕巴巴,超級大近視,正是由於不善言辭,所以寫作能力很強。用現在話講,就是應試之王,什麼童子試,科試,鄉試,會試,殿試基本平趟,在雍正8年的時候,童子試中,就顯露出文字功底極強的天賦了,被考官成為‘神童’。清乾隆8年的時候的科試,又毫無意外的奪得頭籌NO1,這個時候小紀有點膨脹,隔年又去參加了鄉試,這下一盆涼水潑下,只考了個四等,這沉重的一擊,讓小紀清醒起來,又開始奮發圖強,於是這位小學霸在乾隆12年去順天府進行鄉試,以第一名解元的身份金榜起名。然而,小紀又膨脹了,隔年乾隆十三年,去報考會試,這次竟又名落孫山。於是又是老套路,在家苦學,乾隆19年參加會試,考了全國22名,很不錯的成績了,於是權利備考終極考試殿試,小紀在這次殿試中考了個二甲第四。這已經非常牛逼了,相當於全國第7名,進士出身啊,所以功成名就的到大清翰林院做了庶吉士。這可是讀書人夢寐以求的功名。

再說年齡,紀曉嵐是1724年出生,和珅是1750年出生,老紀比小和足足大了26歲,所以電視劇裡的什麼智鬥和珅那些個劇情,在正史上統統不存在,而且最主要的是,別看和珅歲數小,但和珅的官做的比老紀大多了,和珅是正一品大員,說說人家的職位就可以讓老紀嚇尿了(首席大學士加上領班軍機大臣而且兼管吏部、戶部、刑部、理藩院、三庫而且還兼任翰林院掌院大學士。《四庫全書》總裁官,領侍衛內大臣以及步軍統領兼任九門提督並且還是正黃旗的旗主和內府總管等等 相當於現在的國務院總理,軍隊總參謀長,總管人事部+財政部+公安部+司法部+外交部還是中央黨校的校長,中央衛戍區司令,帝都公安局安全局局長北京軍區司令,北京國賓館總經理,紫禁城內務局局長)老紀是從一品而已,做過禮部尚書和協辦大學士(相當於教育部長和四庫全書副總),官大一級壓死人,何況和珅是乾隆的紅人,真是歷史上如果老紀見到和珅,那要畢恭畢敬的喊一聲:和大人吉祥。和大人有何吩咐?所以在編纂《四庫全書》的時候,和珅是老紀的領導,幹什麼不幹什麼那得和大人說了算的。

然後說私生活,老紀至少有8個老婆,對你沒看錯,8個有名有姓的老婆,一個正妻,七個小妾,而且在70年代的時候,有人挖開老紀老家滄州的墳墓,發現七個小妾的棺木排排站的在裡面放著。為啥這麼多老婆,有野史記載老紀是個性慾狂人,最愛女色,正妻也開明,既然這毛病改不了,那堵不如疏,讓他玩個夠吧,也省的去青樓染病回來,這由著老紀的愛好一口氣娶了七個,老紀可謂是人生贏家了,而且呢老紀找女人和《人民的名義》裡面的書記一樣口味,喜歡那些識文斷字,有文化的,喜歡讀萬曆十五年的,所以老紀找的這些小妾也都是能和老紀在床前唱和的。

當然最扯的一個野史是老紀在編纂《四庫全書》的時候,由於長期不回家,憋的是滿臉通紅,無心寫作了。乾隆過來視察工作見他這樣以為生病了,問之,老紀和盤托出,乾隆哈哈大笑給送了2個宮女相陪,這才安頓了老紀這顆躁動的小心臟,事後,老紀拿這事還和同僚炫耀呢,說咱這可是奉旨納妾。


老豬的碎碎念

說起紀曉嵐,相信大多數的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張國立老師扮演的“鐵齒銅牙紀曉嵐”。他與張鐵林的乾隆,王剛的和珅三個人為我們聯合奉獻了一臺非常經典的電視劇。

由於那劇實在太過於經典,甚至也讓很多人誤以為這就是當時真實的情況。但實際上翻翻書,就會發現,電視劇裡有些事情是真的,有些事情是編的。









首先我們來說說這三個人的關係。在電視劇裡的三個人貌似整體混在一起,一起工作,一起吃飯,一起插科打諢,一起遊山玩水,簡直就是一箇中年偶像天團真人秀。

但實際上這種情況並不常見,要說和珅和乾隆整天混在一起還有可能。但紀曉嵐要想見到乾隆就不那麼容易了。而各種民間傳說中屢次乾隆面前“智鬥”和珅的橋段,更是無稽之談,大家當聽相聲聽個樂子就行了。






因為與和珅一出生就是正八經的滿人不一樣,紀曉嵐是個漢人。在那個年代,漢人要當官可比滿人難多了。

滿人生來享受少數民族加分政策,但凡有點才華的都能當個小官。要是稍微再努力點,混了三四品也是問題不大的。

比如和珅,滿洲正紅旗二甲喇人,全名鈕祜祿·和珅。多數一句,乾隆的母親也是姓鈕祜祿的。人家20多就當官了,25歲就成了御前侍衛,整天有機會皇帝面前轉悠。

而紀曉嵐25歲的時候,還是一個一文不名的窮秀才,在努力複習的考試呢。

不過還好功夫不負有心人,雖然紀曉嵐是個河北考生(紀曉嵐是今天河北滄州人),憑藉努力和才華,在他30歲的時候,參加科舉考了了22名。之後進入翰林院,算是偶爾能見一見皇帝。

題外話:今天的河北在清朝的時候,是一個叫直隸的省份,直隸,顧名思義,就是直接隸屬中央的地方。這個省的首府也不在石家莊,而在今天的保定。

在晚清的時候,中國最顯赫的官就是“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能同時兼任這兩個職位的官就算是漢人裡做官做到頭了,完成這一壯舉的例如有李鴻章,還有袁世凱

在今天的保定,當年這兩人翻修過的“直隸總督府”被保存了下來,大家有機會可以去看看,保存得還是相當完好,踏足其中,也可以神交古人。



繼續說紀曉嵐。和珅在當了皇帝保安小隊長5年後,紀曉嵐才剛剛進入中央。

但是卻也沒得到什麼重要的官職,讓我們來看看他的歷任官職:

英武殿纂修,功臣館總纂,國史館總纂,方略館總纂。

具體說來,就是各種的纂,這個官是做什麼的呢,是負責寫書的。紀曉嵐的工作是為國家編寫史書。

大家不難想象,就這樣的地位,怎麼可能和當時已經以火箭速度升到了一品官的和珅插科打諢、談笑風生呢?



不過大家也不要失望,雖然三個人的關係是假的,但是紀大人的詼諧幽默那倒是真的,有清朝的各種人寫的文章為證,在各種筆記文章中,當時的很多人都表達了相同的觀點,我們不難想象,當時的紀大人的詼諧是已經是小有名氣了。

但是好景不長,很快,紀達人就將踏上一個漫長的公費旅遊的征途,這個旅遊的地方還有點遠--新疆。


事情是這樣的,紀曉嵐有個親家,叫盧見曾,這哥們當時是兩淮鹽政,這官名一聽就知道油水多啊,名副其實的肥缺。肥到什麼程度呢,清朝著名小說家曹雪芹小時候,他小時候家裡人當官的是江寧織造,和這個兩淮鹽政差不多一樣肥。大家再想想紅樓夢那些腐朽的生活場景,很多場面都是得曹雪芹親身經歷過的才能寫得出來。

面對這種情況,當那個萬惡的封建社會,大多數官員都會趁機撈上一把,這位盧大人也不例外。但是不知道是什麼原因,盧大人卻被告發了,被人直接上摺子捅到了紫禁城。

紀曉嵐一看,這不行,我得和親家說一聲,讓他想辦法把這事情給壓下來。

於是紀曉嵐就給親家寫了一封信,這信在後來被添油加醋得頗具浪漫主義色彩,傳說紀大人在一個很大很空的信封放了點茶葉,放了點鹽。合起來就是“查鹽空”,說的是要有人來查鹽的虧空了。

但是最終事情不僅沒有被壓下來,反而還牽連到了紀曉嵐。最終盧見曾發配塞外放羊,紀曉嵐發配到烏魯木齊種葡萄。

直到今天,烏魯木齊還立著紀念紀曉嵐到此一遊的雕像。






但是這一流放還真的讓中國文化有點因禍得福的味道。

盧見曾在塞外邊放羊,邊研究《易經》,最後居然小有所成。

而紀曉嵐則沿途收集素材,寫成了《閱微草堂筆記》,這本書在中國文學史上很有地位,民國的時候,魯迅總結中國小說史,還專門高度讚揚了這本書。

這書寫什麼呢,我翻看了幾眼,大都是民間傳說,例如有一匹白馬,平常挺溫順的,但是隻要一看到其他的白馬就必然失控,會瘋狂的跑到其他白馬面前看幾眼,然後又回來了。後來有人說,這是在尋找它的母親啊,真是一匹孝順的白馬。

這書挺厚,還有些神怪傳說,都是諸如此類民間故事。而且各種故事在紀曉嵐的筆中寫的頗為搞笑。



紀曉嵐邊寫書邊走路,來到了新疆後就安頓了下來,這一住就是3年。

直到3年後,乾隆想編撰一本書,以顯示自己在文化方面的成就,說白了就是想裝一裝,讓自己能在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那麼編撰這書的事情讓誰來負責呢?

經過大臣劉統勳的提醒,想起來還有個之前擅長寫書、撰書的紀曉嵐還在新疆吃葡萄呢。

乾隆大手一揮,說,葡萄吃夠了吧,回來吧,中央研究決定了,編書的事情就交給你了。

就這樣,紀曉嵐回到了北京。

題外話:紀曉嵐愛不愛葡萄我們不知道,但是我們知道他很愛吃肉,歷史上記載他“以肉當飯”。

感慨一聲,還好紀大人的才華撐得起他的食量。要不然作為一個普通人,在那個年代,頓頓吃肉,和今天頓頓魚翅燕窩也差不多,估計會被罵他敗家的人罵死。

鑑於這樣的飲食習慣,紀大人又沒有甲亢,他本該是一個胖子,但偏偏紀曉嵐流傳下來的畫像卻非常的消瘦,也許他擁有傳說中萬中無一,令所有女生無比羨慕的吃不胖體質吧。。。



紀曉嵐回到北京後,開始了繁重的編書工作,這本書共有3500多冊,8億字,最終整整裝了滿滿一屋子。


經過了十三年的編纂,最終這書寫成了,涵蓋了當時能找到的種種有價值的書籍。但可惜的在收集民間書籍的過程中,凡是涉及到對滿清統治不利的,都被統統銷燬了,其中很多是在當時就非常珍貴的孤本。

有的直到民國時期,才在日本找到。

這書在後世被稱為中國文化史上一大浩劫。

所以比起《閱微草堂筆記》來說,這書可以說是譭譽參半,甚至是毀還多一點。



題外話:有一次和一個群朋友吃飯,有一個哥們可能想在女生面前吹噓自己很有文化,說自己看過很多的書。我當時正專心致志的對付一塊豬肘子,就順口問了他一句,你看過紀曉嵐寫的《四庫全書》嗎?

那哥們愣了一下,說“我早看完了,那本書就在我宿舍,我從舊書店買的,你要感興趣我借給你。”

這下輪到我愣了一下,抬頭望了他一眼,說“哦,好呀”。然後繼續吃肉。



書寫完了,紀曉嵐從此一路官運亨通,最後做到了禮部尚書,相當於與教育部長+宣傳部長+外交部長。

總算有些電視劇裡三個人整天混一起的可能性了。

但很快他將迎來了一次沉痛的打擊。很沉痛的打擊。



事情是這樣的,當時紀曉嵐認識一個官員,覺得他挺有學問的,就向乾隆舉薦他。但是不知道乾隆那天是心情不好,還是對那個官員有意見,或者別的原因。總之乾隆看了紀曉嵐的摺子後勃然大怒。回覆道:“我看你文學方面有才華,才讓你領導編書,不過就是像樣唱戲的戲子一樣養著你,你為什麼妄談國家大事!”

“朕以汝文學尚優,故使領四庫書,實不過以倡優蓄之,爾何妄談國事!”--天嘏《滿清外史》
這是個無以復加的侮辱。對於知識分子來說,沒有比名節和榮譽更重要的事情了。而現在居然被用來了“倡優”比較,紀曉嵐心中的鬱悶可想而知。



但是紀大人即沒有尋死,也沒有覓活,只是從此專心做官,心態還愈發豁達,只是說話更謹慎,不太愛參加各種聚會了。

哎,在生活在中,當面對的是無可奈克又無力改變的事情的時候,我們不妨做一個有幽默感的人,有幽默感的人不容易鑽牛角尖,活的長。



比如這位紀曉嵐,就活了82年,眼看乾隆退位,乾隆駕崩,和珅被抄家,和珅被賜死。

坐看雲捲雲舒,繼續樂呵的吃肉。

最後病逝的時候,嘉慶評價他,“敏而好學可為文,授之以政無不達”,給了文達的諡號。

清朝是一個知識分子壓抑而苦悶的朝代,但唯獨這位紀大人,活出了風格,活出了水平。直到今天,還以一個詼諧的形象活在我們的心中。

你好,紀大人。

謝謝,紀大人。

曉木曰兮

紀曉嵐名

紀昀

(1724———1805),曉嵐是其表字,今河北獻縣人,清代的大學者和文學家。

乾隆

進士

,官至

禮部尚書

,協辦大學士。

曾任

四庫

全書館總纂官,並纂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著有《紀文達公遺集》。另撰有《

閱微草堂筆記

》,這是中國文學史上一部與《

聊齋志異

》齊名的筆記小說,不少研究者對其評價甚至還在“聊齋”之上。

我們所選的是紀昀與

和珅

的關係,以及他編纂《四庫全書》的經過(分兩期刊出)。從中可以看出,歷史上的紀曉嵐並不如電視劇那樣,是一個清廉而英勇的鬥士;他其實是一個圓滑練達、謹小慎微的官僚,一個置身渾濁的官場而又渴望著清靜的文人生活的士大夫。

與和珅結怨

紀昀入

翰林院

的同年秋天,乾隆東巡祭奠祖陵。善於察顏觀色的紀昀揣測著乾隆的心理:因康雍乾三世以來,基業興旺,疆土宏闊,乾隆暗中是要自比漢唐。當時乾隆學習乃祖,正提倡駢文儷體,於是他就仿效西漢散體大賦,鴻篇鉅製,韻散間出,寫成了隨皇帝祭祖的三千六百餘言《聖駕東巡恭謁祖陵賦》,交太子太傅劉統勳閱。次日於

養心殿

,劉統勳呈於皇上。乾隆展開一看,見文句工麗,氣勢磅礴,處處將自己比作漢唐明君,頓時龍顏大悅。從此,乾隆遊歷南國,登高泰山,遊戲避暑山莊,均讓紀昀伴駕。他很快成了皇帝的近臣和重臣。

紀昀身居官場,當然知道大清帝國在鞏固了全國統治地位後,已由著重鎮壓武裝反抗,轉向思想統治;對危害清朝的言論思想,動輒加以取締和鎮壓。乾隆那時大興的“文字獄”,迫害了一大批宣揚反清的漢族知識分子,許多人並未反清,竟也因文字而獲罪。這使得文化人的精神處於恐怖狀態。紀昀常隨帝王左右,尤需小心謹慎,稍有差錯,就可能大禍臨頭。他平時幽默詼諧,但這不過是藉以存身的護身符罷了。

紀曉嵐的仕途命運確與他同朝的另一人物密切相聯,那就是深受乾隆皇帝寵愛的和珅。和珅權勢赫赫,高官做遍,集國家官吏升遷任免、財政開支、訴訟裁判大權於一身,這在整個清朝歷史上是罕見的。

和珅進入官場後,除了給好大喜功的乾隆皇帝斂財以外,身兼軍機大臣、

戶部

尚書、兵部尚書、崇文門稅務監督、戶部三部執掌(銀庫、緞匹庫、顏料庫)等職,這為他利用職權聚財提供了很好的條件。兼併土地、收取高額地租,侵佔大批房屋、出租房屋、收取高額房租,以及放高利貸,是他聚財的三大途徑。當時有傳言“侯門深似海,和府財如山”。

就在和珅最得意之時,乾隆又賜給他地皮,准許他在德勝門內正黃旗領地什剎海畔另蓋新宅。和珅於是大興土木,興師動眾,建造起宏偉龐大的和府。

一日,紀曉嵐正在家中歇息,和珅突然來訪,要他也為自己題一匾額。紀曉嵐當然不敢得罪這個正在走紅的大人物,便在當日趕到新蓋的豪華和府,參觀了一遍亭臺樓閣、假山水榭,就在蓊鬱的南竹與花草樹木間,書下“竹苞”二字。和珅為此十分得意,常常向人炫耀。

乾隆某日閒得無事,想起和珅剛蓋了新公館,便來這和宅看看。在一片樓臺亭閣間的翠竹前,專好自鳴高人一等的乾隆望著那塊“竹苞”匾額,微笑地問:“此匾何人所書?”隨後又哈哈大笑道:“竹字拆開,為個個;苞,是做草包解。這不是說你和家的人,個個都是草包嗎?”經他這一解析,和珅那白皙的臉刷地一下變紅了。從此以後,這個專會巴結奉承的權臣,便在心裡跟紀昀結下了私仇。

差一點被害了性命

乾隆三十三年六月,紀昀受詔續編《通志》。這平靜的文字生涯,對紀昀來說是安寧愜意的,但是忽然間傳來一個不好的消息,攪得紀府全家人等都如坐針氈般惶惶然:兩淮鹽運史

盧見曾

,由於理財不善,又好排場應酬,以致虧空公帑,朝廷要抄盧的家財充公。這盧見曾與紀昀為姻親,紀昀的長女嫁給了盧見曾的孫子盧蔭文。

紀昀回到家來便告訴了妻妾馬氏和郭氏。他對盧見曾也表示極大的憤慨。他不住地吸著菸袋道:“堂堂朝廷命官,幹這等瀆職枉法之事,該當問罪!”

嫁給盧家的女兒為紀昀側室郭氏所生,因涉及到親生女兒,郭氏格外擔心。她哭哭啼啼地懇求紀昀快想想辦法。紀昀並非不想通知盧家,但只怕行事不慎,惹禍上身。無奈妻妾慫恿,他終於想出一個辦法,便傳來僕人張凱,將一個用布包好的木匣交他,吩咐說:“這是件罕見古器,你送到盧府,快去快回!”

張凱奇怪道:“書信呢?”

“書信不用寫了,你親手交與盧老爺就行了。”

張凱剛走出屋去,馬氏便走出內室,埋怨說:“附上一信,又費你什麼工夫呀?”紀昀拿下嘴裡的菸袋,申斥道:“夫人如何又糊塗起來!若附上一信,一旦事敗,豈不等於我自投羅網?”

盧見曾收到木匣。他很小心地打開木匣,卻不由得詫異了:原來匣子裡並沒有什麼寶物。搜索一會兒,才在木匣的綢子裡層,翻出一個信封,捏了捏,往手心裡一倒,是一撮茶葉和幾顆鹽粒。

盧見曾嘴裡叨唸著:“鹽茶,鹽茶,莫非是‘嚴查’?莫非是我的案子犯啦?……”

突然,他驚悸了。他心裡頓時明白:“八成是有人告我鹽政虧空,朝廷要派人嚴查,這是通知我事先做個準備啊!……”

幾天後,在紫禁城的

養心殿

裡,和珅在乾隆身邊附耳低言:“兩淮鹽運使盧見曾已將財產轉移一空,家無長物,盡是些破破爛爛的東西了。”

乾隆聽後發火了,怒不可遏地一拍桌子,吼道:“大膽!不是有人走漏風聲,他盧見曾何以能轉移資產?”

和珅急忙奉迎說:“皇上聖明!”接著放低聲音,故作神秘地說,“回稟皇上,這暗中通風報信的事,臣倒是探聽出一點消息來了……”

乾隆急切地問:“誰?快說!”

和珅這才痛快淋漓地說:“就是侍讀學士紀昀。盧見曾是紀昀的姻家,臣探得抄家前夜,紀昀曾派家人急入盧宅。”

乾隆聽了和珅這話,怒不可遏,說:“立即將紀昀監禁宮牢!”

原來,和珅早就派出家奴,暗中跟蹤。他無時無刻不想抓住紀昀的紕漏以報自己的私仇。

虎坊橋的紀宅,完全失掉了往日的寧靜。紀昀當夜即被逮捕入獄。

不久,乾隆宣紀曉嵐進殿,問:“你的姻家盧見曾,虧空公帑,按律應予籍沒,你可知道?”

紀昀連忙回答:“臣知道。”

“據報,是你暗中向他通報消息,可有此事?”

紀昀慌忙跪在地上,辯解著說:“臣實在未透露一個字啊!”

乾隆嚴厲地一拍桌案,怒斥道:“朕今日就是要知道,你未寫一字,究竟是用何手段洩密給

盧見曾

的?從實講來!”

紀昀知道躲不過,低下頭,如實說出了事情的經過。

乾隆望著跪在地上的紀昀,沉思良久。他輕輕地搖搖頭,重重地長出一口氣,提起筆,在案卷上批寫出一行小字:“從輕謫戍烏魯木齊。”

如履薄冰的官場生涯

晚年的紀曉嵐自號“觀弈道人”,表達了他想過平靜生活的願望。

但事實上,他與和珅的矛盾,一直沒有停息過。紀昀總是避免與和珅的正面交鋒,就像局外觀棋一樣,靜觀默察。

丙午年,和珅指使管家劉全,在京中買了一處地盤,為和珅營造府第。為了免除朝中大臣的議論,一切事宜都用劉全的名義辦理。但其建造格局,超出了清廷的規制,被人們看了出來,引起朝官們的義憤。清朝建造房屋的規格是很多的。比如除皇帝外,任何人都不得用黃琉璃瓦和綠琉璃瓦,房的規模,王爺也不得超過六六三十六楹房屋的間數,不得超過九百九十九間半。超過了便算違制,定將受到處罰。

御史曹錫寶與紀曉嵐私交甚深,曾以隱語說出要參劾和珅。紀曉嵐也不好明說,就以宋人《詠蟹》詩中的兩句贈曹錫寶,說:“水清詎免雙鰲黑,秋老難逃一背紅。”意思是說,現在參劾和珅,恐怕時機不夠成熟。曹錫寶沒有聽從紀曉嵐的告誡,毅然上了一道奏章,參劾和珅家奴劉全建造房屋規模宏大,服用奢侈,器具完美,恐有倚借主勢,招搖撞騙之事。

乾隆皇帝當時在熱河行宮。看過奏摺,心中明白“醉翁之意不在酒”,狀告劉全只是虛晃一槍,鋒芒所指是對準了和珅的。皇帝知道曹錫寶與紀曉嵐有私交,便懷疑是紀曉嵐對和珅心懷仇恨,唆使曹錫寶參奏。

事態的發展正如紀曉嵐擔心的那樣,皇上袒護著和珅及其家奴劉全,卻諭令軍機大臣,殺氣騰騰地逼向曹錫寶。曹錫寶身為御史必不下交奴僕,交則罪在不赦,不交又何以知道劉全房屋寬敞,器具完美?

軍機大臣們按照皇上諭令中所授機宜,不去糾查和珅家奴劉全,卻將鋒芒轉向了原告。曹錫寶只好說:“我與和珅家人全兒向來從不認識,即伊在崇文門管理稅務,我並不知道,伊於額稅之外有無擅自增加另項情弊亦未有人說過。我因聞全兒住房服用甚是完美,於路過興化寺街留心察看,見其房屋甚是高大,我想伊是家奴,焉有多資造此華屋?

恐有借主人名目招搖撞騙之事,是以具奏。”

曹錫寶這樣回覆,乾隆皇帝仍不滿意,繼續窮追不捨,大有不揪出幕後之人決不罷休之勢。

曹錫寶後悔沒聽紀曉嵐的勸告,多言招禍,只好硬著頭皮,咬定紀曉嵐沒參與此事。最後乾隆以曹錫寶參奏不實,給以革職留任處分,沒有擴大事態,釀成大獄。紀曉嵐在驚恐中度過幾個月,心裡才踏實了一些,自此而後,便更加小心謹慎。但當時株連之獄頗興,他心中也沒底,不知道別人會不會又將他牽連進去,所以日子過得真是提心吊膽,如履薄冰。想當個清靜無為的觀弈道人亦不可能。

高宗乾隆死後,嘉慶皇帝在開始親政的十五天內,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把一代奸雄和珅判處了死刑,引起了朝野的極大震動。經查抄,和珅私產總估白銀九億兩,為自古以來未曾見過的豪富,連嘉慶本人也大吃一驚。

紀曉嵐

親眼目睹了

和珅

的下場,頗有一番感觸。他覺得,人世真如雲流沙湧、浪起帆轉一般,無論是勝者敗者,皆在此間。人生是盤棋,自己為人,既是觀弈者,也是舉弈者,更是棋盤中的任人擺佈的一顆棋子。

受命編纂《四庫全書》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對紀昀來說,是一個轉換命運、扭轉乾坤的幸運之年。

這年春天來臨的時候,乾隆皇帝提出,現在疆土一統,庶民樂業,富則思教,他想搜輯文萃,編一曠古巨型叢書,以供學子仕進之用。

乾隆擬分古今圖書為經、史、子、集四檔,總名為“四庫全書”,規模要超過《永樂大典》和《古今圖書集成》。乾隆知道,四庫全書浩如煙海,非博覽飽學之通儒,不能當此大任。正在乾隆為物色不到合適人選而犯愁時,經大臣劉統勳的舉薦,乾隆想起了在新疆戴罪戍邊三年的紀昀。思慮再三,乾隆決定召紀昀還京,並決定暫且讓他於翰林院充任編修,做編纂四庫全書之準備。待時機成熟,再恢復侍讀學士之職,遂授命他為四庫全書的總纂官。

因為這一良機,紀昀終於官復原職了。當這項浩瀚的文事工程擺到他面前時,紀昀已四十八歲。在總纂官之下,有三百六十餘人任編纂,總共四千三百多人參與其事,設“總閱”、“總纂”、“總校”、“提調”、“繕書”各處,分別在

翰林院

及武英殿展開工作。其編輯規模之大,恐怕在全世界亦屬空前。

乾隆為此特下令建四庫全書館,在乾隆的重視和倡導下,一個大規模蒐集、整理、編印圖書的活動,在全國出現了。乾隆三十八年五月,乾隆皇帝發佈上諭:“擇其中罕見之書,有益於世道人心者,壽之梨棗,以廣流傳。餘則選派謄錄,匯繕成編,陳之冊府。其中有俚淺談謬者,止存書名,匯為總目,以彰右文之盛。以採擇《四庫全書》本旨也……所有各家進到之書,俟校辦完竣日,仍行給還原獻之家……欽此。”

聖諭一下,全國城鄉立刻沸騰起來。到處張貼露布,張張露布下都擠滿了人,有的在小聲地念,有的在側耳聽。農村裡多是鑼聲震耳,鄉丁邊敲邊高聲呼喊著:“萬歲爺開了四庫全書館,徵集藏書了。誰家有,全送到里正家去,誰獻的書多有賞!”

運河上,三隻滿載書籍的大木船,平穩地航行著,順流北上,為首的船頭上,站著五品頂戴的安徽學政朱筠,這一次在校核《永樂大典》和徵集天下遺書上,他奏諫多、出力大。如今他從三江滿載而歸,笑臉微微,陶醉在運河兩岸綺麗的風光裡。

這時的圓明園,各書庫門前,停著滿載書籍的大小車輛,收掌官揮毫登記造冊,差役們手抬肩扛,將成捆成箱的書籍,搬運到臨時存放的大圖書庫內。紀昀忙而不亂地指揮著眾編修,將一捆捆書籍拆開,分門別類,分到經、史、子、集四庫。

這次採徵圖書,重點是江蘇、浙江、安徽、江西諸省,其次是京官書禮之家,徵集順利。此番行動,共徵集圖書一萬三千五百餘部。

乾隆皇帝甚為欣慰,於是下令嘉獎獻書大戶。紀昀亦被列入進書最多者名單。

當然,也並非人人皆踴躍交書,如當時怡親王府第藏書甚豐,有元刻本《中庵先生劉文簡公文集》,因為收藏者不願將書拿出來,後來只好從《永樂大典》中輯之。

提起《永樂大典》,自清入關以來,並未見過這部整套的巨書,康熙曾多方尋找,始終未獲。這一次為編纂《四庫全書》,下了大決心徵找它,紀昀作為總纂,當然更是希望早日能夠得到了。

一日,翰林朱竹垞跟紀昀開玩笑說:“看來《永樂大典》大概是李自成攻佔京城的時候,被他墊了馬蹄子了!”

庚辰探花王文治,則鄭重其事地向紀昀建議:“事到如今,我看你不妨齋戒三日,祈求神來指點指點,也許會有奇蹟出現。”

這建議不過是王文治在開紀昀的玩笑,要讓這位日食數斤肉的紀昀齋戒三日,那簡直是一種懲罰。但沒有想到,紀昀果然一本正經地齋戒了三日。說也奇怪,就在紀昀齋戒後,不到兩天,宮中的小太監,在內廷繼續尋找的時候,爬到“敬一亭”的頂架上,終於發現了塵封三百餘年的一大批《永樂大典》的抄本。

找到《永樂大典》的消息,一經傳出,震動了圓明園、紫禁城,更震動了乾隆皇帝,他親自到“敬一亭”來過目,還賞賜了找書的小太監,將書運往圓明園《四庫全書》編纂處。

在纂修《四庫全書》的過程中,對收進的書籍和一些“無礙”而未毀、但又沒有收入到《四庫全書》的書籍,均分別編寫提要。後來把這些提要分類編排,匯成一部書目,這就是《四庫全書總目》,亦稱《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這部書署名“清永蓉等撰”,實際卻是紀昀的勞作。

清代乾隆下令編纂《四庫全書》,實際上含有“寓禁於征”之意。

清王朝在徵集天下圖書的基礎上,據近人陳乃乾在《禁書總錄》中統計,被全毀與抽毀的書籍近三千種。這次纂修典籍,也使中國文化遭受一次浩劫。魯迅就曾說過:“乾隆朝的纂修《四庫全書》,是許多人頌為一代之盛業的,但他們卻不但搗亂了古書的格式,還修改了古人的文章;不但藏之內廷,還頒之文風頗盛之處,使天下士子閱讀,永不會覺得我們中國的作者裡面,也曾經有過很有骨氣的人。”但不管怎麼說,畢竟是編出了一部浩瀚的巨型叢書,保存與輯存了一批古籍。

《四庫全書》編纂工作接近尾聲的時候,大臣陸錫熊向乾隆建議:

《四庫全書》卷冊數額頗多,經、史、子、集四類,若用不同顏色封面裝幀,豈不便於翻閱?

乾隆聽取了這一建議,決定用象徵四季的顏色來表明書的類別。

他認為經書居群籍之首,猶如新春伊始,當標以綠色;史部著作浩博,如夏之熾,應用紅色;子部採擷百家之學,如同秋收,白色為宜;集部文稿薈萃,好似冬藏,適用黑色。

近年來,經人留意,《四庫全書》所在七閣,現尚殘存者,文瀾閣的為綠、紅、白、黑,與乾隆所講一致;而文津、文淵、文溯三閣相合,為綠、紅、藍、灰。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尚不得而知。

總纂官的苦與樂

紀昀自從受命編纂《四庫全書》以來,殫精竭慮,赤誠忠心,惟恐有負乾隆之命。他每天坐鎮書城,手不停披,有時竟整日不歸。二百卷提要,整整寫了八年,前後總共費時十三年。

表面上看,紀昀豁達、樂觀,應付周圍,能夠左右逢源。但實際上他的處境仍然是非常艱難的。在四庫全書館編纂處,紀昀雖然名譽上是第一位的總纂官,但是在他之上還有二十幾名正副總裁官,乾隆還親自幹預,不斷地諭示,要“朕親批閱釐正”。一部書輯錄完稿,待逐層交皇帝御覽時,編纂人等便是提心吊膽,以待御批示下。據云,一部書寫好進呈時,往往還要在開卷首頁故意留下一兩處比較明顯的錯誤,以便御覽時易於發現改正。這樣做是為了滿足皇上比人高一等的心理,這就是所謂的“欽定”。然而皇帝又哪裡有那麼多工夫用在書本上,於是來不及一一御覽的錯誤之處,就在“欽定”的招牌下,“合法”地留下來了。乾隆對《四庫全書》的評論也有該書“草率訛謬,比比皆是”的話。作為總纂官,對於此類情況,怎能不左右為難而頭痛呢?

乾隆四十一年七月二十六日、九月三十日、十一月十七日,就有過三次詳細而具體的干預、諭示。可見乾隆對編纂《四庫全書》督查甚嚴,書中諭示竄改之處也就很多。例如:凡是“胡”改為“全”,“虜”改為“敵”,“賊”改為“人”,“虜廷”改為“北廷”,“入寇”改為“入塞”,“南寇”改為“南侵”等等,不勝枚舉。據云,乾隆編纂《四庫全書》不用刻本,改為手抄,主要為了易於竄改史籍,這個說法未嘗沒有道理。在編纂過程中,負責校勘的官員,遭受處分的人次,為數甚多。在乾隆四十二年,就有“館臣校書錯誤應議,昀特旨免”的上諭。儘管紀昀得免議,但作為總纂,他的思想心緒無疑是緊張而不輕鬆的。

乾隆於四十二年十月二十九日,命以哈密瓜頒賜四庫全書館諸臣,全館一百五十四臣,聯句謳頌,視為無上榮光。紀昀為《恩賜四庫全書館哈密瓜聯句恭紀一百五十四韻》作序說:“此日分嘗,真作逢春之草,恩逾常格。”但就在賞瓜後沒幾天的十一月間,新昌舉人王錫候,因考證《康熙字典》,另著《字貫》,以有辱聖祖罪而被誅。總之,乾隆對待當時知識分子的方法,就是恩威兼施,把許多人攆到四庫全書館,做編纂,搞“學問”,發揚漢族傳統文化,使之在書海中消磨終身。如稍有逾越者,便採取殺一儆百手段,示意爾輩須俯首貼耳,做御用文人。

乾隆

四十二年冬,紀昀的摯友戴震卒。戴震字東原,安徽休寧人,家境貧苦,常年以教書為業。著名文字訓詁學家段玉裁就曾師事戴震;紀昀的長子汝佶、次子汝傳,都是戴震的門生。戴性格耿直,二十八歲方補諸生,而學業日進。二十七年舉於鄉試,三十八年詔開四庫全書館,徵海內淹貫之士,司編校之職,劉統勳薦震充纂修,人稱布衣。

在館供職期間,戴震勤於勞作,晨夕披檢,寒暑無閒。他對新進圖籍,論次精審,所校《禮記》、《水經注》,尤其精妙。戴震崇尚漢儒,為學精謹,令人折服。他多才多藝,曾為《考工記》作圖,紀昀為他的力作《考工記圖》寫了序。在哲學體系上,戴震是18世紀的唯物主義思想家,他所著《孟子字義疏證》一書,借疏證孟子學說來闡述自己的政治和哲學觀點,指出“人的正當慾望和要求是合理的,有欲的人不能說是有私,那些口頭講‘無私無慾’‘去欲’和‘滅欲’者,恰恰是以此來實現其最大的‘私’。”統觀紀昀的代表作《

閱微草堂筆記

》,在這個問題上,他們的認識是極其一致的。如今戴震在五十有五時辭世,紀昀不勝悲痛,這對他的打擊可說是非同尋常。

戴震生前在四庫全書館主持經部,他是力尊“漢學”的。當時館內,學派分立,用今天的話說,還實在是有賴於紀昀的組織才能。偌大的編纂人群,英才薈萃,統領談何容易?館內的漢學佔據主導地位,這是從明末以來顧炎武開創的學派,延續至清,其旨是尊重漢儒學說,研究古代典籍從文字、音韻、訓詁入手,長於考據、校勘、輯逸、辨偽、目錄諸學,反對穿鑿附會,反對宋明理學家的空談心性,主張以“實事求是”的精神,來整理古籍,如實地反映古代社會情況而獲得新的見解。其治學態度,較為切實,方法較為縝密。其缺點是繁瑣,有時也遠離實際。作為這一學派的延伸,四庫全書館就成了乾嘉學風的發源地,同時也是考據學的大本營。但是館內也不乏尊崇宋儒之人,這就是所謂“宋學”了。宋學與漢學意見時時對立,常常交鋒。大名鼎鼎的翁方綱和姚鼐,就是漢學的激烈的批判者。紀昀憑藉自己的處事靈活和學識聲望,一再設法讓各學派互相尊重,學術之爭歸學術,不涉及個人,不同學派都要平心靜氣地討論問題,所以館內依然存在著寬鬆、和諧的合作風氣。

紀昀

主持四庫全書館十幾年,無論是編纂工作本身,還是在處理上下左右的關係上,都面臨很大的難題。值得慶幸的是,他總算順利地走過了自始至終的路程,並獲得極大榮譽。在全書編纂完畢時,他曾寫過一首小詩,在自嘲中表達了一種文人的自得:自題校勘

四庫

全書檢校牙籤十萬餘,濡毫滴渴玉蟾蜍。汗青頭白休相笑,曾讀人間未見書。

愚樂娛吧

紀曉嵐,名昀,字曉嵐,生於1724年。父親紀客舒是一位考據學家,做過京官,外放姚安知府。紀曉嵐4歲開始讀書,12歲隨父入京。紀曉嵐24歲應順天府鄉試,為解元。31歲中進士,入翰林院為庶吉士,繼授編修。乾隆三十三年,授貴州都勻知府。但皇帝認為紀昀學問優勝,到外省做官不能盡其所長,將其留在身邊。同年4月,提升為侍學士。但紀曉嵐一生並未做過一天大學士,臨終前勉強做了一個月的協辦大學士,也只是安慰之意。

張國立演繹的紀曉嵐形象,鐵齒銅牙、幽默風趣、儒雅瀟灑

清代,紀曉嵐可以算是在文化方面屈指可數的幾位代表性人物之一。綜括他的一生,除了在做官方面表現不凡,一直做到了協辦大學士的職位之外,在文化方面他最大的成就就是在乾隆皇帝的授命下,領導編篡了當時最具有想象力的“形象工程”——《四庫全書》,並著有一部以談鬼怪故事為主的《閱微草堂筆記》。

當然,以上這些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大家未必熟知的則是紀曉嵐超乎尋常人的“縱慾”。

綜括而言,紀曉嵐的“縱慾”主要表現在“食”和“色”兩個方面。就“食”的一面說,他的癖好是隻吃豬肉,不吃米、面,而且飯量尤佳,動輒每頓吃掉上十盤豬肉。相對於“食”的一面,紀曉嵐在“色”字上面的表現,更是強烈得令人嗔目,以至於讓人聯想到他是不是得了性慾亢進的疾病。

關於紀曉嵐在這兩個方面的特異表現,清人的一些筆記野史中多有記載,這裡隨手援引幾條,以為證明。

小橫香室主人在《清朝野史大觀》卷3中說:“公平生不穀食麵或偶爾食之,米則未曾上口也。飲時只豬肉十盤,熬茶一壺耳。”



採蘅之的《蟲鳴漫錄》卷2說:“紀文達公自言乃野怪轉身,以肉為飯,無粒米入口,日御數女。五鼓如朝一次,歸寓一次,午間一次,薄暮一次,臨臥一次。不可缺者。此外乘興而幸者,亦往往而有。”

昭槍在《嘯亭雜錄》卷10中也說“(公)今年已八十,猶好色不衰,日食肉數十斤,終日不啖一谷,真奇人也。”





堂堂的一代文宗,竟然好色好到了近似於“色情狂”的病態程度,甚至在皇帝面前也不加掩飾,這一現象到底是精神現象,還是單純的生理現象?似有進一步解剖的需要。

紀曉嵐一生著述甚豐,既有以官方身份主持編纂的《四庫全書》、《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熱河志》等,也有以私人身份著述的《閱微草堂筆記》。紀曉嵐入主四庫館,慘淡經營了13年,但其編纂的《四庫全書》幾乎囊括了乾隆以前中國歷史上的主要典籍。主管如此浩大的編書工程,本應受到聖上的信任、重用才是。但一次紀曉嵐為好友向皇帝求情,乾隆竟勃然大怒,當即罵道:“朕以你文學優長,故使領四庫書,實不過以倡優蓄之,爾何妄談國事!”皇帝並沒有把他當成獨當一面的重臣,而只是把他當作給皇帝解悶的戲子一樣。  直到乾隆帝將帝位傳給嘉慶皇帝,紀曉嵐的職位仍沒變化。嘉慶皇帝繼位後,紀曉嵐頗得賞識,死後恩榮有加。可是即使在嘉慶期間,他仍未能進入中樞機構軍機處或被晉升為大學士,因為乾隆此時仍然是太上皇。乾隆認為紀曉嵐不過是一介儒生,最多是個“御用文人”。


張國立、張鐵林、王剛"鐵三角"主演的一系列紀曉嵐清宮戲,成了人們中對紀昀乾隆和紳的文學印象

在這個問題上,我以為前人的野史筆記都把它歸之於單純的生理現象,說他是“奇人”,具有這個方面的特異功能,云云,這是被表面現象給矇蔽了的“只見樹木,不見泰山”的泛泛之談。我個人傾向於認為,作為一位才情冠絕一時的大知識分子,紀曉嵐的“好肉”與“好色”,不能只簡單地當成一種純粹的個人生理現象,更多的應被理解為是一種精神現象,必須到紀曉嵐的精神世界的深處尋找原因,這才能切中肯綮,找到這種現象的最合理的解釋。

而要揭開這個現象的謎底,我以為首要的一點必須從紀曉嵐在文化方面所取得幾項成就的真實“含金量”說起。

紀曉嵐為世人矚目的文化成績主要有兩項:一是奉旨領導編篡了一部百科全書式的巨型圖書——《四庫全書》;二是在晚年寫了一部“追錄舊聞,姑以消遣歲月”的隨筆雜記《閱微草堂筆記》。

關於《四庫全書》,今人文懷沙老先生曾將其評價為是一部閹割中國古文化的集大成之作(大意)。實際上,這也並非是很新鮮的思想。美國著名漢學家費正清在其名著《美國與中國》(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2月版)中,對於《四庫全書》早就提出了相似的觀點,並一針見血地指出—。

通過這項龐大工程,清廷實際上進行了一次文字清查(文學上的“宗教裁判”)工作,其目的之一是取締一切非議外來統治者的著作。編纂人在搜求珍本和全整文本以編入這一大文庫時,也就能夠查出那些應予取締或銷燬的一切異端著作。他們出善價收集珍本,甚至挨家挨戶搜尋。該禁的圖書是研究軍事或邊務的著作以及有反夷狄之說的評議,而主要是那些頌揚明朝的作品。……正如L.C.古德里奇所論證的,這是最大規模的思想統治。

別人且不管,我個人對於以上這些“誅心之論”,是非常贊成的。也曾經專門著文《〈四庫全書〉的B面》(見《四川文學》2006年6月上)表達了相同的觀點。所以,紀曉嵐秉承皇帝的諭旨所從事的這項事業,你可以說它是一項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也可以說它是“閹割”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項工程。


菜農哥哥

張國立演繹了四部《鐵齒銅牙紀曉嵐》,看過的人多半對紀曉嵐有些好感。這人嬉笑怒罵皆成文章,一介文官敢直斥鉅貪和珅,膽色、風骨讓人聞之神往。但電視劇對紀曉嵐其人是進行了藝術加工的,我們看到的並非歷史上真正的紀曉嵐。

紀曉嵐名昀,字曉嵐、春帆,出身於河北獻縣(舊時屬直隸河間府,今屬河北省滄州市)的名門望族。紀曉嵐幼年時代在文學上表現出過人的天賦,通《三字經》、識《千字文》,甚至於《四書》、《五經》,涉獵更是廣泛,涵蓋史籍方誌、百家雜說、天文曆法、詩詞歌賦,乃到於醫經、筆記小說等等。相傳紀曉嵐有過目不忘之能,他在鎮上的書鋪看書,卻從來不買,店主人詫異之下問明緣由,拿書來考他,紀曉嵐對答如流,技驚四座,神童之名不脛而走。

相傳紀曉嵐應童子試之時與主考官對答過三幅對聯而引人讚歎,但正史之中未見記載,想必是閒人為奇人附會的風流試,在此不再贅述。不過,紀曉嵐此時年紀尚小,得如此讚譽,就算不及傳聞之中的神異,其天賦、才能是毋庸置疑的。

乾隆九年,紀曉嵐二十一歲,正值其科試奪魁,年少輕狂之時。他在鄉試考試中因違背考試規則而落選,很受打擊。三年後,紀曉嵐捲土重來,一舉拿下鄉試頭名,甚至因為鄉試所寫的文章,連乾隆都聽說了這號人物。鄉試之後,參加會試,紀曉嵐又一次遭遇滑鐵盧,不過這個時候的他已經有了“勝敗乃兵家常事”的念頭,對此次失利並沒有太過放在心上,反而坦然地進行交遊,結識了一幫應試的文人、學者。文人學者參與考試者,多為功名,交遊也多官員,紀曉嵐也因此而初知官場掌故、行事規則。乾隆十九年,十年蹉跎,紀曉嵐終於拿下殿試二甲四名,得以進入官場。

說起舞文弄墨,其實乾隆皇帝也是個高手,他有著深厚的漢文化修養,吟詩作對時,多召紀曉嵐隨侍左右。紀曉嵐在乾隆身邊,或參與典禮,或跟從出遊,或應制作文,多有唱和。紀曉嵐文思敏捷,幽默風趣,為乾隆所喜愛。

紀曉嵐是個真文人。《東華續錄》嘉慶朝卷七所記,“和珅專政數十年,內外諸臣,無不趨走,惟王傑、劉墉、董誥、紀昀、鐵保、玉保等諸人,終不依附。”文人就當如此,就算無能阻止醜惡的發生,但潔身自好,方能對得起研究了數十載的聖賢書。

紀曉嵐於清一朝,最重要的功績,是他在仕宦的五十多年時間內,為國家發現了大量人才——這其實也與他自己的經歷有關,他再次折戟沉沙,對待選拔人才自然非常用心,力圖取捨得當,他甚至警醒自己,“當年多少遺才憾,珍重今操玉尺量。”

紀曉嵐在文學上最重要的成就,便是主持編纂了《四庫全書》、《四庫全書總目》,不過,這兩套書雖然浩瀚精深,卻因為其歷史、政治原因,亦殘存不少的遺憾和糟粕。

紀曉嵐雖然清正廉明,也有枉法的時候。在對待其新家兩淮鹽運使盧見曾營私舞弊一事上,他跑去給親家暗通消息——結果被乾隆拿住,一道聖旨扔到了烏魯木齊。


鄧海春

紀曉嵐(1724一1805)字春帆,晚號石雲,觀奕道人。清朝直隸縣人(今河北省滄州市倉縣崔爾莊)二十四歲時,考中順天鄉試第一名舉人,三十一歲中進士,因才華橫溢,文思敏捷,博古通今,生性機智詼諧,很受乾隆賞識,1772年受乾隆之命為《四庫全書》總纂官,1791年編纂完成,1798年完成200卷《四庫全書總目綱要,此外主要還著有《閱微草堂筆記》,《四庫全書簡明目錄》在清代被公認的文壇泰斗,學界領袖,一代文學宗師。

古話說的好“一貧一富,乃知交態。一生一死,乃知交情。人在風光的時候:可以要風得風,要雨得雨,可以說人前人後極盡榮耀,風光無限。人落魄時:門前冷落車馬稀,人人視之為瘟神而唯恐受牽連而躲避不及,生怕沾上其身上晦氣,秋風瑟瑟發抖之冷暖只有自知。乾隆33年(1768年六月)紀曉嵐因受嫡親盧家案子牽連,被乾隆貶到烏魯木齊充軍的兩年多時間裡,可以說這是紀曉嵐人生最灰暗的一段時光,大兒子紀汝佶病亡。在充軍的這段時間裡,紀曉嵐對人生有了更深的感悟,體驗到了君主的無情,官場的險惡,和世態的炎涼。一種人生的空幻感與瀰漫傷感的情緒時時縈繞心頭。一次曾為一幅《八仙對奕圖》題詩:

十八年來閱宦途,此心久似水中鳧。如何才踏青明路,又看仙人對奕圖。

紀曉嵐在被貶烏魯木齊充軍時,一個曾受紀曉嵐恩惠的小鞋匠劉福娃冒死前去相送,貧窮的劉福娃沒有什麼能回報紀曉嵐的,他送給紀曉嵐一雙自己親自縫製的布鞋,並祝福紀曉嵐一路順風,平安到達烏魯木齊。紀曉嵐在烏魯木齊呆到快2年的時候,一天晚上,月光明亮之時,紀曉嵐沒事的時候隨便翻看《李太白詩集》,讀到”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時”,京都往事湧上心頭,情不自禁時,翻起舊時物品,有皇帝御賜的黃馬褂朝靴,還有昔日舊時同僚贈送的珍稀物品。突然,紀曉嵐的目光停留在一雙嶄新的朝靴上面,紀曉嵐拿起來仔細看了起來,朝靴不但手精細,靴底還厚,靴腰的內側還用紅線繡了一個小小的福字。腦海中馬上浮現出當日劉福娃送行的那一幕,並大發感慨“還是百姓情真啊”。不由的脫下舊靴,換上新靴。也真是無巧不成書,過了幾天後,乾隆皇帝下詔:“紀曉嵐不得耽擱,即刻回京“,紀曉嵐就是穿著劉福娃相贈送的這雙帶來福音的朝靴連日趕回京城,不但官復原職,還提升為正一品大學士,從此紀曉嵐官場上春風得意,一路順風。後來紀曉嵐派人找到劉福娃,並問他有什麼心願,劉福娃:“俺就是想著,有一天能有一個自己的鞋鋪"。聽後的紀曉嵐笑著:“好,劉福娃有福啊,你的店鋪就叫“福聯升"吧!

局中局外兩沉呤,猶是人間勝負心。哪似頑仙痴不省,春風蝴蝶睡鄉深。

重返翰林院的紀曉嵐,曾在是繼續做官還是隱居山林這個問題上糾結了好長時間,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決定還是繼續做官。但他對人生的世事認識的更加清楚,對勝衰榮枯之理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與其爭強好勝,還不如難得糊塗來的更快活。充軍生崖結束的紀曉嵐可以說是苦盡甘來,備受恩寵,三遷御史,三入禮部,兩次執掌兵符,最後以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加太子太保管國子監事致仕。晚年的紀曉嵐內心世界日益封閉,已見不到他年輕時的血氣方剛,日感疲憊,再也沒有了著書念頭的宏圖偉志,開始寫雜記打發時間。《微草堂筆記》正是這種心態下的產物,所以寫完《微草堂筆記》大發感慨:平生心力坐銷磨,紙上煙雲過眼多。擬著書倉今老矣,只應說鬼似東坡。

紀曉嵐和和珅的關係:二人的關係就像是忘年交,年輕的和珅處世之道外向,老練,潑辣。年長的紀曉嵐處世之道逐漸內斂圓滑。紀曉嵐在有些事上會時不時的善意提醒和珅,兩人既有政見不同帶來的爭吵,更多是默契的配合。在朝廷上,更多的是和珅對紀曉嵐的關照,在人際關係上,更多的是紀曉嵐對和珅的幫助。紀曉嵐對自己的能力非常瞭解,在文學上無人可比,但在治國理財上自己遠不如和珅。

在烏魯木齊回京後的紀曉嵐,有一次因自己的好友王旦獲罪,紀曉嵐在乾隆面前替好友求情。聽後的乾隆勃然大怒:爾以倡伶蓄之,豈能幹政“。嚇得紀曉嵐連連謝罪,此時紀曉嵐真正明白了自己在乾隆心目中的地位,自己只不過是乾隆一個御用文人而己,從此紀曉嵐在政治上變得更加小心謹慎起走來、生怕禍從口出,給自已帶英來無法預測的風險。在思想上被乾隆閹割的紀曉嵐從此生理慾望變得越來越強烈,甚至達到了病態的程度。

紀曉嵐一生兩件事做的最多,一:主持科舉,二:領導編修。他曾兩次為鄉試官,六次為鄉試考官,所以門生眾多,在士林影響頗大,為乾隆,嘉慶朝的漢學風尚形成,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紀曉嵐晚年曾自做輓聯:“浮沉宦海同鷗鳥,生死書從似蠹魚”可以說是對他一生真實寫照與評價。1805年2月24日紀曉嵐死後可以說極盡哀榮:嘉慶帝曾親自前往祭奠,並追諡文達。


相忘江湖71941665

史上真實的紀曉嵐,和影視劇中的紀曉嵐相差甚遠,其人其事甚至讓人大跌眼鏡。作為《四庫全書》的責任總編,紀曉嵐算得上是有清一代屈指可數的幾位文化界代表人物之一了。文曲星紀曉嵐才高八斗,詼諧幽默,時常與乾隆帝詩詞唱和,這已是婦孺皆知的雅事 ;然而他一貫縱情酒色之中,放浪形骸之外,除極度喜愛女色外 ,還喜歡大口吃豬肉 ,餐餐以肉為主食,且吃的巨多,知道這個的人恐怕就不多了。

紀曉嵐好吃、好色,激情“縱慾”,舉止曠達放浪,有著尋常風流文人常有的癖好,卻有著超乎常人的好胃口。先說“食”,據說紀曉嵐酷嗜豬肉,他基本不吃米、面、蔬果等主食,餐餐以豬肉為食,是個無肉不歡的“食肉動物”,而且他食量驚人,一頓飯動輒吃掉十餘盤豬肉。

紀曉嵐之好色也是登峰造極的,他完全離不開女人,甚至到了日御數女的地步。《棲霞閣野錄》記載了一則有關他的趣聞:“紀曉嵐為編纂《四庫全書》,搬到皇宮裡居住,有好幾日沒碰女人,眼睛熬得通紅,臉頰更是紅的發紫,整個人無精打采,像在發高燒。乾隆見狀大驚,忙問他是不是通宵工作,累病了? 紀曉嵐如實稟報,說自己沒病,只是幾日不見女人,有些寂寞得發慌,因此像被烈日曬蔫的枯荷一般。乾隆聽後忍俊不住, 忙命兩名美貌宮女前去與他伴宿,一夜幾度春風,這老小子果然消停,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四庫全書》編撰成功後 ,乾隆把這兩位綺年玉貌的宮女賜予紀曉嵐為妾。

堂堂一代文宗,喜歡女人本無可厚非,才子佳人本就是天生怨偶,紅袖添香夜讀書的境界也令人神往。然而他居然好色到放蕩不羈、縱情肆色的地步,甚至接近“色情狂”的病態程度,不由讓人瞠目結舌 。

資料顯示,紀曉嵐一生共娶了一妻六妾,外加諸多留下“一夜情”的紅顏知己,可謂“夜夜新郎”, 著實是位閱女無數、處處留情的“登徒子 ”式的風流人物。到底是此公天生生理強悍,欲求異於常人?抑或是一種特殊的心理、精神現象?亦或隱含著不為人所知的心酸?

在“閹割”古人思想、精神的同時,紀曉嵐等飽學鴻儒在乾隆的犀利雙眼注視下戰戰兢兢,如同被套上一具“精神枷鎖”。大清統治者巧妙而精密的對這些漢族優秀知識分子集體實施了一次“ 精神閹割”,致使這些人的滿腹才華無從發揮,只能任人擺佈、斷章取義。《四庫全書》與《永樂大典》、《古今圖書集成》並稱為百科全書式的煌煌鉅著,為查找古文獻資料不可或缺的知識寶庫。 然而,有人認為,這部成書於乾隆朝的鉅著卻無《永樂大典》那般兼容幷蓄、海納百川的大家之氣。紀曉嵐在主持編纂過程中, 總感覺處處受制,精神上倍覺壓抑與苦悶, 這種失落情緒又不敢表現出來,於是只好沉溺於美食美色之中麻醉自己,尋求解脫。

在乾隆的授意與嚴密掌控下,紀曉嵐只有唯唯諾諾,整日價揣摩上意,滿肚子絕學更是無從發揮。這種“剪刀加漿糊”的“洗稿式”編書過程早已遠非初衷,更不是一種享受,簡直是一種無法言說的折磨。無法釋懷的紀曉嵐更是縱情於聲色狗馬之中,將滿肚子才情棄如敝履,哪還敢像前輩大儒顧炎武、黃宗羲那樣胸懷“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之壯志,更遑論進行獨立思考、獨立創作、自由發揮的著述事業了。

為轉移注意力,以及淡化日益苦悶失落的情緒,掩飾自己失落加失望的晦暗情緒,紀曉嵐在日常生活中找到了發洩渠道:玩女人、吃肉、酗酒。他試圖用這種肉體與味蕾的狂歡,轉移自己內心深處的壓抑、內疚不安與難言苦悶。紀曉嵐才華橫溢,腹藏錦繡,乾隆也十分欣賞傾慕他,但紀曉嵐內心深處的憋屈有誰能懂,只好裝瘋賣傻、借“食、色”麻醉自己,迷惑心細如髮的乾隆。或許在乾隆爺的眼裡,任性頑皮、沉溺酒色、插科打諢的紀曉嵐不過是一弄臣,一枚供自己消遣解悶的開心果罷了,因此對他的戲諧孟浪之舉極度容忍,總是一笑置之。

至此以後,傳承數千年之久“士”的精神蕩然無存,擺在知識分子面前的只有兩條路,要麼搞搞人身依附,要麼老死荒丘無人問。“學好文武藝,不賣帝王家”早已成為歷史絕響,若想榮華富貴,就得學會屈從,學會聽話,學會溜鬚,學會歌功頌德,揣著明白裝糊塗。

乾隆皇帝對這一切心知肚明 ,但他並不擔心紀大才子,因為他知道,一個整天沉溺於喝酒吃肉媾女的人,哪怕學識再高,見解再卓著,聲望再隆,對自己都沒有一絲一毫的威脅。既如此,就隨他吃肉泡妞、胡吹亂侃、放蕩逍遙去吧。

【插圖源自網絡】



鐵馬冰河wu

從現在的影視劇中,我們看到的紀曉嵐的形象幾乎都是聰明智慧、忠心正直的三好青年,而和珅則是偷奸耍滑、貪財好色的反面形象,兩人是皇上的左右手,也互相是死對頭、歡喜冤家,那麼歷史上的紀曉嵐真如影視劇裡描寫的那般優秀嗎?

一、 外貌

張國立塑造的紀曉嵐是個英俊瀟灑,一表人才的優質男,但實際上史書對紀曉嵐的記載卻是“貌寢短視”,意思是說相貌醜陋,還有近視眼。紀曉嵐好友朱珪也曾寫詩描寫紀曉嵐“口吃善著書”。長的醜,近視眼,口吃,這三點加起來,足以讓“外貌協會”的乾隆對他愛不起來了。

二、 生活奢靡

據《蟲鳴漫錄》中記載,紀曉嵐紀曉嵐不吃米飯只吃肉,一天要吃好幾十斤的食物。而且紀曉嵐性癮嚴重,據說紀曉嵐在編《四庫全書》時住在宮中,採取的是全封閉式模式,由於長時間接觸不到女人而著急上火、嘴角長泡、眼珠爆紅,最終沒轍乾隆只得找了幾名宮女陪著他。

三、 政治覺悟低

紀曉嵐文筆是不錯,是乾隆的御用文人、文淵閣大學士,但官職並不高,遠遠比不上和珅。而且沒有什麼豐功偉績,比較出名的就是和乾隆在廟裡對對聯那段。

紀曉嵐與和珅在現實生活中是一對關係很好的“忘年交”,紀曉嵐處世圓滑,他深知自己地位不如和珅,所以十分巴結這位有錢有勢的朋友,還幫他處理人際關係,和珅也經常在工作中照顧紀曉嵐,兩人的關係是十分要好的。


老照片

紀曉嵐(1724—1805年),原名紀昀,字曉嵐,又字春帆,直隸獻縣(今河北獻縣)人,乾隆嘉慶年間著名學者。

第一,紀曉嵐的年齡比和珅大26歲,比乾隆小13歲,三個人不可能稱兄道弟。

第二,紀曉嵐在乾隆年間的主要任務是纂修《四庫全書》,擔任四庫館總纂官。由於和珅也兼任四庫館總纂官,這也就成為兩人在業務上的主要交集。

第三,紀曉嵐在乾隆年間最高做到禮部尚書,不僅沒有躋身軍機大臣行列,而且連大學士都不是,不具備參與機要的資格,沒有跟和珅分庭抗禮的能力。在乾隆眼中,紀曉嵐只是御用文人而已。


第四,嘉慶年間,紀曉嵐先後擔任兵部尚書、左都御史、吏部尚書,直至去世前夕才升任協辦大學士。因此,即便在嘉慶年間,和珅死後,紀曉嵐也沒有躋身最高決策圈,連他自己臨終前也承認:“浮沉宦海如鷗鳥,生死書叢似蠹魚。”


第五,紀曉嵐的治學習慣和個人生活比較另類。既有反對理學的性格和才思泉湧的靈感,又有喜好女色和抽大煙袋的嗜好,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