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人物的三次建言,奠定西汉百年国策

秦末汉初,天下大乱。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振臂一呼,群雄响应,揭开了推翻暴秦的战争序幕。

之后,经过四年的楚汉战争,刘邦笑在最后,经垓下一役,逼迫昔日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项羽在乌江边自刎。随后,刘邦在各诸侯王的劝说下,在氾水之阳(今山东菏泽一带)即皇帝位,以汉为国号,中国历史正式进入大汉时代。

在这过程中,刘邦手下汇聚了一大批文臣武将,除了我们熟悉的萧何、张良、韩信、陈平、周勃、樊哙等人外,还有一些名气虽不是那么大却也有与众不同的战略眼光、安邦定国才能的小人物。

娄敬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人物。

一个小人物的三次建言,奠定西汉百年国策

1

史书关于娄敬的记载并不多,《史记》和《汉书》对于他的出身来历几乎没有交代,只知道他是齐人,因为被刘邦赐姓刘氏,所以又叫刘敬。

汉五年,刘邦称帝后,“天下大定。高祖都雒阳(即洛阳)”(《史记·高祖本纪》)。刘邦在雒阳南宫举办盛大的宴会,亲自评定萧何、张良、韩信为汉初三杰。

其他文武大臣都沉浸在夺取天下政权的胜利喜悦之中,纷纷忙着争功劳、置田产,准备安享打下的江山了,却没人考虑一个当时首要的问题:新王朝到底该定都何处?

或许,他们觉得这繁华的雒阳就是新王朝的都城了,甚至刘邦本人也打算就此以雒阳为正式都城。我们的主人公就在这样的背景下闪亮登场。

这时候的娄敬,只是一个推车的兵士,往陇西去戍边。经过雒阳时,身穿又破又脏羊皮制成外衣的娄敬找到一个老乡——虞将军,说想面见皇帝,让虞将军为他引见。虞将军犹豫了一下答应了,但提出要给他先换一身光鲜的新衣。

这本是一个合情合理的要求,但娄敬一口拒绝,坚持就穿这一身去见皇帝。虞将军没办法,告诉刘邦有这么一个人想见他。刘邦很爽快地答应了,把娄敬召进宫,还先赏赐了他一顿美食。酒足饭饱后,刘邦问娄敬打算说什么事。

一个小人物的三次建言,奠定西汉百年国策

娄敬开门见山就问:“陛下定都洛阳,是打算要和周朝一比哪个更兴隆吗?”刘邦说:“那当然啦!”

看着踌躇满志的刘邦,娄敬直接分析了不能定都洛阳的三点原因。

第一,汉取得天下和周朝不一样。周朝从先祖后稷开始,积德累善十几代人,到周武王伐纣时,天命已在周,天下诸侯纷纷归周,所以非常顺利地就取代了商朝。而汉朝却是刘邦从丰沛起事,短短几年时间内卷蜀汉,定三秦,与项羽鏖战,好不容易才打下天下,天下人心并没有统一。

第二,现在的形势和周朝不一样。当初周武王定都丰镐,成康之治时周朝国力鼎盛,周成王营造成周洛邑,是因为洛邑地理位置优越,处于天下的中心,各路诸侯交纳贡物赋税,道路是均等的。但现在,经过长年战争,天下满目疮痍,生灵涂炭,怎么能周朝成康之治时相比呢?

第三,雒阳和关中的地理条件也不一样。正因为雒阳地处中心,而且四面交通方便,所以定都在此,必须以德政来感召天下诸侯,而没有险要的地势可以依靠。到周朝衰败时,天下诸侯都不来朝贡,周天子也毫无办法。

相反,关中地势险要,四面都有坚固的防线,而且由于秦国百年经营,物产丰富,人口众多,即使仓促有变,也能很容易聚齐百万之众,保全关中之地。娄敬还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与人打斗要卡住敌人咽喉、击打后背才能打赢,而定都关中之地,就好比卡住天下咽喉而击打后背,这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一个小人物的三次建言,奠定西汉百年国策

刘邦被娄敬这番话说得有点动心,但又拿不定主意,去问群臣意见。众臣都是山东人,现在又在雒阳过上了安逸日子,哪还想再折腾去关中呢?

他们拿出两条理由反驳:

第一,周朝建都在洛阳称王天下几百年,秦朝建都关中只到二世就灭亡了。

第二,雒阳四周也不是没有防守,东有成皋,西有崤函、渑池,背靠黄河,前临伊、雒二水,地理形势坚固易守。

这一来刘邦更犹豫了,再去问张良的意见。张良坚决支持娄敬的意见,认为雒阳虽然也有天险,但腹地太小,容易四面受敌,不如关中地理优势。张良的这番话坚定了刘邦定都关中的决心,“即日车驾西都关中”(《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并且对娄敬“赐姓刘氏,拜为郎中,号为奉春君”。

一个小人物的三次建言,奠定西汉百年国策

2

娄敬第二次出场是到了汉七年。这一年,韩王信谋反,并与匈奴勾结企图共同攻汉。刘邦大怒之下,亲自带着三十万大军想一举灭掉匈奴。

开始刘邦派出十几批使者去察看匈奴情况,这些使者看到匈奴只有年老弱小的士兵和瘦弱的牲畜,都认为匈奴可一击而溃。但是,娄敬不是这么认为,他认为这是匈奴故意隐藏实力引诱汉军出击,因此反对刘邦出战。

此时的刘邦既认为自己兵马强壮,又被愤怒冲昏头脑,怒骂娄敬:“齐虏!以口舌得官,今乃妄言沮吾军”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把娄敬抓起来关到广武。结果,这一仗就如娄敬预言的那样,刘邦在白登被围七日七夜才逃出。逃到广武后,刘邦亲自赦免娄敬,并封他为建信侯。到了第二年,面对咄咄逼人、不断骚扰北边的匈奴,刘邦问娄敬有什么主意。

娄敬认为一方面当时汉朝刚刚结束常年战乱,“天下初定,士卒罷於兵,未可以武服也”,另一方面,当时匈奴的冒顿(音莫度)单于“杀父代立,妻群母,以力为威,未可以仁义说也”(《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也就是说汉朝既不能凭武力征服匈奴,也不能靠仁义说服匈奴。娄敬提出了和亲的建议,就是让刘邦将嫡长公主(即鲁元公主)嫁于冒顿单于,同时陪嫁丰厚的礼物,将来公主的儿子继承单于之位,今后再不断地赠送汉朝多余而匈奴少有的东西,同时再派能言善辩的人去开导启发他们的礼节,这样就不用出动军队而逐渐让匈奴臣服。

一个小人物的三次建言,奠定西汉百年国策

鲁元公主

刘邦觉得这主意不错,但由于吕后日夜哭泣,最终挑选了一个宗室之女以长公主名义送去匈奴,同时派遣娄敬去和匈奴订立议和联姻盟约。

这是汉朝第一次实行和亲政策,之后汉惠帝、汉文帝、汉景帝一直维持这一政策。

汉武帝发动汉匈战争后一度中断,但到汉宣帝时又重新恢复(当然,汉宣帝时候汉匈形势已大不相同,是匈奴主动向汉朝臣服和求婚)。

而对和亲政策的看法历来褒贬不一。许多人认为这是一种屈辱的政策,司马光在《资治通鉴》记载这段历史后发了一段议论,否定和亲政策,认为“盖上世帝王之御夷狄也,服则怀之以德,叛则震之以威,未闻与为婚姻也”(《资治通鉴·汉纪四》)。

其实,我们应该看到,自春秋时期开始,中原几百年来几乎一直处于战争状态,秦朝虽实现了短暂的统一,但实行残暴的统治,随后爆发的秦末战争和楚汉战争,对社会经济造成极为严重的破坏,人口大量减少,民生凋敝,各地一片萧条。据记载,当时汉朝实际情况是:“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汉书·食货志》)。

而与此相反,当时匈奴正处于实力不断高涨时期。白登之围时,匈奴出动精兵四十万骑,而且西方全部是白马,东方全部是青马,北方全部是黑马,南方全部是赤色马(“匈奴骑,其西方尽白马,东方尽青駹马,北方尽乌骊马,南方尽骍马”《史记·匈奴列传》)。

一个小人物的三次建言,奠定西汉百年国策

白登之围

刘邦正是从白登之围看出了当时汉匈实力鲜明的对比。如果意气用事,与匈奴硬拼,那结果很可能是刚刚建立的汉王朝就会被灭掉。由此可见,娄敬提出的和亲政策其实很有战略意义,为汉朝休养生息,恢复国力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3

娄敬第三次建言还是汉八年。奉命出使匈奴娄敬通过一趟来回,看到了新生的汉王朝面临的内外两大忧患

对外,匈奴距离长安最近才七百里,轻骑一日一夜就可以直达关中;

对内,关中地区还没有从战争破坏中恢复过来,人口稀少。

他对刘邦出主意,把关东原来六国的后裔以及豪门名家迁移到关中。这样,充实关中之后,既可以防备匈奴进攻,而关东各诸侯王如果有叛乱,又可以轻易组织起军队讨伐叛乱。

刘邦一听就明白这是一个强本弱末之计,当即派娄敬将十多万人口迁移到关中,在长陵(即汉高祖陵)修建长陵县邑,供这些迁移者居住。这种移民关中的政策一直为后来汉代皇帝延续,既有力打击了关东各地豪强势力,也在长安附近形成了富豪聚集区。

其中,最著名的是汉高祖的长陵、汉惠帝的安陵、汉景帝的阳陵、汉武帝的茂陵以及汉昭帝的平陵,被后世称为五陵,成为“高尚社区”的代名词。

唐诗中大量出现“五陵”,那里的人总是非富即贵,五陵少年更是名震天下。比如李白《少年行》中“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杜甫《秋兴八首》中“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白居易《琵琶行》中“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在汉初之际,能人辈出,娄敬在其中真的只能算一个小人物。然而,小人物也有大智慧、大作为。

定都关中、对匈和亲、移民关中,这是娄敬对刘邦三次建言,刘邦都予采纳,而后来的事实也证明这三个主意对新生的汉王朝来说意义极其重大。

难怪司马迁由衷地感叹说:价值千金的裘皮大衣,绝不是一只狐狸的腋皮所能做成;楼台亭榭的椽子,不是靠一棵树的枝叶。夏商周三代的业绩,不是只靠一个贤士的智慧……娄敬放下拉车的横木一番建言,建立了汉代万世大业,才能智慧怎么可能只是少数人专有呢?(“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也;台榭之榱,非一木之枝也;三代之际,非一士之智也”……刘敬脱挽辂一说,建万世之安,智岂可专邪!”(《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