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小人物的三次建言,奠定西漢百年國策

秦末漢初,天下大亂。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振臂一呼,群雄響應,揭開了推翻暴秦的戰爭序幕。

之後,經過四年的楚漢戰爭,劉邦笑在最後,經垓下一役,逼迫昔日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項羽在烏江邊自刎。隨後,劉邦在各諸侯王的勸說下,在氾水之陽(今山東菏澤一帶)即皇帝位,以漢為國號,中國歷史正式進入大漢時代。

在這過程中,劉邦手下匯聚了一大批文臣武將,除了我們熟悉的蕭何、張良、韓信、陳平、周勃、樊噲等人外,還有一些名氣雖不是那麼大卻也有與眾不同的戰略眼光、安邦定國才能的小人物。

婁敬就是其中一個典型人物。

一個小人物的三次建言,奠定西漢百年國策

1

史書關於婁敬的記載並不多,《史記》和《漢書》對於他的出身來歷幾乎沒有交代,只知道他是齊人,因為被劉邦賜姓劉氏,所以又叫劉敬。

漢五年,劉邦稱帝后,“天下大定。高祖都雒陽(即洛陽)”(《史記·高祖本紀》)。劉邦在雒陽南宮舉辦盛大的宴會,親自評定蕭何、張良、韓信為漢初三傑。

其他文武大臣都沉浸在奪取天下政權的勝利喜悅之中,紛紛忙著爭功勞、置田產,準備安享打下的江山了,卻沒人考慮一個當時首要的問題:新王朝到底該定都何處?

或許,他們覺得這繁華的雒陽就是新王朝的都城了,甚至劉邦本人也打算就此以雒陽為正式都城。我們的主人公就在這樣的背景下閃亮登場。

這時候的婁敬,只是一個推車的兵士,往隴西去戍邊。經過雒陽時,身穿又破又髒羊皮製成外衣的婁敬找到一個老鄉——虞將軍,說想面見皇帝,讓虞將軍為他引見。虞將軍猶豫了一下答應了,但提出要給他先換一身光鮮的新衣。

這本是一個合情合理的要求,但婁敬一口拒絕,堅持就穿這一身去見皇帝。虞將軍沒辦法,告訴劉邦有這麼一個人想見他。劉邦很爽快地答應了,把婁敬召進宮,還先賞賜了他一頓美食。酒足飯飽後,劉邦問婁敬打算說什麼事。

一個小人物的三次建言,奠定西漢百年國策

婁敬開門見山就問:“陛下定都洛陽,是打算要和周朝一比哪個更興隆嗎?”劉邦說:“那當然啦!”

看著躊躇滿志的劉邦,婁敬直接分析了不能定都洛陽的三點原因。

第一,漢取得天下和周朝不一樣。周朝從先祖后稷開始,積德累善十幾代人,到周武王伐紂時,天命已在周,天下諸侯紛紛歸周,所以非常順利地就取代了商朝。而漢朝卻是劉邦從豐沛起事,短短几年時間內卷蜀漢,定三秦,與項羽鏖戰,好不容易才打下天下,天下人心並沒有統一。

第二,現在的形勢和周朝不一樣。當初周武王定都豐鎬,成康之治時周朝國力鼎盛,周成王營造成周洛邑,是因為洛邑地理位置優越,處於天下的中心,各路諸侯交納貢物賦稅,道路是均等的。但現在,經過長年戰爭,天下滿目瘡痍,生靈塗炭,怎麼能周朝成康之治時相比呢?

第三,雒陽和關中的地理條件也不一樣。正因為雒陽地處中心,而且四面交通方便,所以定都在此,必須以德政來感召天下諸侯,而沒有險要的地勢可以依靠。到周朝衰敗時,天下諸侯都不來朝貢,周天子也毫無辦法。

相反,關中地勢險要,四面都有堅固的防線,而且由於秦國百年經營,物產豐富,人口眾多,即使倉促有變,也能很容易聚齊百萬之眾,保全關中之地。婁敬還用了一個形象的比喻:與人打鬥要卡住敵人咽喉、擊打後背才能打贏,而定都關中之地,就好比卡住天下嚥喉而擊打後背,這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一個小人物的三次建言,奠定西漢百年國策

劉邦被婁敬這番話說得有點動心,但又拿不定主意,去問群臣意見。眾臣都是山東人,現在又在雒陽過上了安逸日子,哪還想再折騰去關中呢?

他們拿出兩條理由反駁:

第一,周朝建都在洛陽稱王天下幾百年,秦朝建都關中只到二世就滅亡了。

第二,雒陽四周也不是沒有防守,東有成皋,西有崤函、澠池,背靠黃河,前臨伊、雒二水,地理形勢堅固易守。

這一來劉邦更猶豫了,再去問張良的意見。張良堅決支持婁敬的意見,認為雒陽雖然也有天險,但腹地太小,容易四面受敵,不如關中地理優勢。張良的這番話堅定了劉邦定都關中的決心,“即日車駕西都關中”(《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並且對婁敬“賜姓劉氏,拜為郎中,號為奉春君”。

一個小人物的三次建言,奠定西漢百年國策

2

婁敬第二次出場是到了漢七年。這一年,韓王信謀反,並與匈奴勾結企圖共同攻漢。劉邦大怒之下,親自帶著三十萬大軍想一舉滅掉匈奴。

開始劉邦派出十幾批使者去察看匈奴情況,這些使者看到匈奴只有年老弱小的士兵和瘦弱的牲畜,都認為匈奴可一擊而潰。但是,婁敬不是這麼認為,他認為這是匈奴故意隱藏實力引誘漢軍出擊,因此反對劉邦出戰。

此時的劉邦既認為自己兵馬強壯,又被憤怒衝昏頭腦,怒罵婁敬:“齊虜!以口舌得官,今乃妄言沮吾軍” (《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把婁敬抓起來關到廣武。結果,這一仗就如婁敬預言的那樣,劉邦在白登被圍七日七夜才逃出。逃到廣武后,劉邦親自赦免婁敬,並封他為建信侯。到了第二年,面對咄咄逼人、不斷騷擾北邊的匈奴,劉邦問婁敬有什麼主意。

婁敬認為一方面當時漢朝剛剛結束常年戰亂,“天下初定,士卒罷於兵,未可以武服也”,另一方面,當時匈奴的冒頓(音莫度)單于“殺父代立,妻群母,以力為威,未可以仁義說也”(《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

也就是說漢朝既不能憑武力征服匈奴,也不能靠仁義說服匈奴。婁敬提出了和親的建議,就是讓劉邦將嫡長公主(即魯元公主)嫁於冒頓單于,同時陪嫁豐厚的禮物,將來公主的兒子繼承單于之位,今後再不斷地贈送漢朝多餘而匈奴少有的東西,同時再派能言善辯的人去開導啟發他們的禮節,這樣就不用出動軍隊而逐漸讓匈奴臣服。

一個小人物的三次建言,奠定西漢百年國策

魯元公主

劉邦覺得這主意不錯,但由於呂后日夜哭泣,最終挑選了一個宗室之女以長公主名義送去匈奴,同時派遣婁敬去和匈奴訂立議和聯姻盟約。

這是漢朝第一次實行和親政策,之後漢惠帝、漢文帝、漢景帝一直維持這一政策。

漢武帝發動漢匈戰爭後一度中斷,但到漢宣帝時又重新恢復(當然,漢宣帝時候漢匈形勢已大不相同,是匈奴主動向漢朝臣服和求婚)。

而對和親政策的看法歷來褒貶不一。許多人認為這是一種屈辱的政策,司馬光在《資治通鑑》記載這段歷史後發了一段議論,否定和親政策,認為“蓋上世帝王之御夷狄也,服則懷之以德,叛則震之以威,未聞與為婚姻也”(《資治通鑑·漢紀四》)。

其實,我們應該看到,自春秋時期開始,中原幾百年來幾乎一直處於戰爭狀態,秦朝雖實現了短暫的統一,但實行殘暴的統治,隨後爆發的秦末戰爭和楚漢戰爭,對社會經濟造成極為嚴重的破壞,人口大量減少,民生凋敝,各地一片蕭條。據記載,當時漢朝實際情況是:“漢興,接秦之弊,諸侯並起,民失作業,而大饑饉……人相食,死者過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駟,而將相或乘牛車”(《漢書·食貨志》)。

而與此相反,當時匈奴正處於實力不斷高漲時期。白登之圍時,匈奴出動精兵四十萬騎,而且西方全部是白馬,東方全部是青馬,北方全部是黑馬,南方全部是赤色馬(“匈奴騎,其西方盡白馬,東方盡青駹馬,北方盡烏驪馬,南方盡騂馬”《史記·匈奴列傳》)。

一個小人物的三次建言,奠定西漢百年國策

白登之圍

劉邦正是從白登之圍看出了當時漢匈實力鮮明的對比。如果意氣用事,與匈奴硬拼,那結果很可能是剛剛建立的漢王朝就會被滅掉。由此可見,婁敬提出的和親政策其實很有戰略意義,為漢朝休養生息,恢復國力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3

婁敬第三次建言還是漢八年。奉命出使匈奴婁敬通過一趟來回,看到了新生的漢王朝面臨的內外兩大憂患

對外,匈奴距離長安最近才七百里,輕騎一日一夜就可以直達關中;

對內,關中地區還沒有從戰爭破壞中恢復過來,人口稀少。

他對劉邦出主意,把關東原來六國的後裔以及豪門名家遷移到關中。這樣,充實關中之後,既可以防備匈奴進攻,而關東各諸侯王如果有叛亂,又可以輕易組織起軍隊討伐叛亂。

劉邦一聽就明白這是一個強本弱末之計,當即派婁敬將十多萬人口遷移到關中,在長陵(即漢高祖陵)修建長陵縣邑,供這些遷移者居住。這種移民關中的政策一直為後來漢代皇帝延續,既有力打擊了關東各地豪強勢力,也在長安附近形成了富豪聚集區。

其中,最著名的是漢高祖的長陵、漢惠帝的安陵、漢景帝的陽陵、漢武帝的茂陵以及漢昭帝的平陵,被後世稱為五陵,成為“高尚社區”的代名詞。

唐詩中大量出現“五陵”,那裡的人總是非富即貴,五陵少年更是名震天下。比如李白《少年行》中“五陵年少金市東,銀鞍白馬度春風”,杜甫《秋興八首》中“同學少年多不賤,五陵衣馬自輕肥”,白居易《琵琶行》中“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

在漢初之際,能人輩出,婁敬在其中真的只能算一個小人物。然而,小人物也有大智慧、大作為。

定都關中、對匈和親、移民關中,這是婁敬對劉邦三次建言,劉邦都予採納,而後來的事實也證明這三個主意對新生的漢王朝來說意義極其重大。

難怪司馬遷由衷地感嘆說:價值千金的裘皮大衣,絕不是一隻狐狸的腋皮所能做成;樓臺亭榭的椽子,不是靠一棵樹的枝葉。夏商周三代的業績,不是隻靠一個賢士的智慧……婁敬放下拉車的橫木一番建言,建立了漢代萬世大業,才能智慧怎麼可能只是少數人專有呢?(“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也;臺榭之榱,非一木之枝也;三代之際,非一士之智也”……劉敬脫挽輅一說,建萬世之安,智豈可專邪!”(《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