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貞《流民圖》:透過畫筆看世像百態

歷史上所謂《流民圖》者,多有其現實指向與訴求,進而形成一種傳統,而其間名作寥寥,屈指可數。《流民圖》濫觴或始於北宋鄭俠。據《宋史·王安石傳》記載,“熙寧七年(公元1074年)春,天下久旱,饑民流離,帝(神宗)憂形於色,對朝嗟嘆,欲盡罷法度之不善者。安石曰:“水旱常數,堯、湯所不免,此不足招聖慮,但當修人事以應之。”帝曰:“此豈細事?朕所以恐懼者,正為人事之未修爾。今取免行錢太重,人情諮怨。……”監安上門鄭俠上疏,繪所見流民扶老攜幼困苦之狀,為圖以獻,曰:“旱由安石所致。去安石,天必雨。”慈聖、宣仁二太后流涕謂帝曰:“安石亂天下。”帝亦疑之,遂罷為觀文殿大學士,知江寧府。”

一張畫最終導致的王安石的罷相,北宋的政治風向亦由此而轉變,其作用不可謂不大。關於此事,歷來文人多持讚賞態度,鄭俠以一微官,敢於向皇帝直陳百姓災苦,也因此留名千古。

閔貞《流民圖》:透過畫筆看世像百態

澄道——古代書畫夜場

LOT 1731

閔貞 流民圖

紙本手卷

備註:張效彬題跋。張效彬(1882-1968),原名瑋,晚年自號敝園老人,河南固始人。幼承家學,乃父張鏡菡即為收藏名士。張效彬曾留學英國,上世紀20年代任駐俄總領事,晚年成為古文物鑑賞收藏權威,精於鐘鼎彝器、碑帖、書畫、古籍善本鑑定,又是詩文耆宿。與郭沫若、陳叔通等交往甚密。

本幅: 35.5×392 cm 題跋: 36×142 cm

RMB: 1,500,000-1,800,000

由此,我們看到閔貞所作這一卷《流民圖》,也不難體會出作者的苦心與動機,這一點在卷尾諸家的題跋上,也已經有所陳述。閔貞此圖作於乾隆己亥初夏,即公元1779年,乾隆皇帝即位的第四十四個年頭,這正是“康乾盛世”的晚期,很多社會問題已經不可避免的暴露了出來。這一年,乾隆帝六十八歲,已經步入垂暮之年,雖然號稱盛世,其實由於大小金川頻年的用兵,已經造成了國庫空虛、百姓流離失所的現象。再加上乾隆一朝,自然災害頻繁降臨,災民困苦,缺衣少食,處境悽慘,各直省皆有無數災民被迫流亡,乞食他鄉,甚至誘發偷竊、搶奪、起義等事件,嚴重影響社會治安。乾隆對此亦憂心忡忡,“嗟哉艱食艱,閭閻生計失”、“目睹嗟流離”,都是他在詩歌中最直接的表達。是年八月,“命和珅在御前大臣上學習行走”,正是和珅當權的開始。整個清代封建社會由此由盛轉衰,這正是閔貞此圖創作的背景。

閔貞《流民圖》:透過畫筆看世像百態

《流民圖》局部

此卷《流民圖》所繪的人物衣衫襤褸,表情哀傷。雖然人物眾多,但在畫家的筆下卻無重複累贅的問題。婦女、兒童、老人、男子不同的流民各有情態,他們有的人持竹板賣唱,有的人聚在一起生火煮食,還有人捕蛇,有人哺乳,也有持拐的盲人踽踽而行,沒有對現實生活的提煉與觀察,像這樣具體而微的情境是畫不出來的。卷末有清代乾嘉時期的官員鄭成基的題詞,指涉到了“宰相”職能的問題,那麼此圖的創作,是否為了呈示給當政者,為民間疾苦建言呢?無論無何,觀此圖,當不難體會到閔貞作為一個藝術家深切悲憫的用心。

閔貞《流民圖》:透過畫筆看世像百態

閔貞創作的作品為數不少,而考諸公私所藏,無逾此者,所以此卷可以稱得上閔貞傳世作品中最為傑出的一件,同樣是整個清代畫史上不可多得的一件佳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