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贞《流民图》:透过画笔看世像百态

历史上所谓《流民图》者,多有其现实指向与诉求,进而形成一种传统,而其间名作寥寥,屈指可数。《流民图》滥觞或始于北宋郑侠。据《宋史·王安石传》记载,“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神宗)忧形于色,对朝嗟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安石曰:“水旱常数,尧、汤所不免,此不足招圣虑,但当修人事以应之。”帝曰:“此岂细事?朕所以恐惧者,正为人事之未修尔。今取免行钱太重,人情咨怨。……”监安上门郑侠上疏,绘所见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之状,为图以献,曰:“旱由安石所致。去安石,天必雨。”慈圣、宣仁二太后流涕谓帝曰:“安石乱天下。”帝亦疑之,遂罢为观文殿大学士,知江宁府。”

一张画最终导致的王安石的罢相,北宋的政治风向亦由此而转变,其作用不可谓不大。关于此事,历来文人多持赞赏态度,郑侠以一微官,敢于向皇帝直陈百姓灾苦,也因此留名千古。

闵贞《流民图》:透过画笔看世像百态

澄道——古代书画夜场

LOT 1731

闵贞 流民图

纸本手卷

备注:张效彬题跋。张效彬(1882-1968),原名玮,晚年自号敝园老人,河南固始人。幼承家学,乃父张镜菡即为收藏名士。张效彬曾留学英国,上世纪20年代任驻俄总领事,晚年成为古文物鉴赏收藏权威,精于钟鼎彝器、碑帖、书画、古籍善本鉴定,又是诗文耆宿。与郭沫若、陈叔通等交往甚密。

本幅: 35.5×392 cm 题跋: 36×142 cm

RMB: 1,500,000-1,800,000

由此,我们看到闵贞所作这一卷《流民图》,也不难体会出作者的苦心与动机,这一点在卷尾诸家的题跋上,也已经有所陈述。闵贞此图作于乾隆己亥初夏,即公元1779年,乾隆皇帝即位的第四十四个年头,这正是“康乾盛世”的晚期,很多社会问题已经不可避免的暴露了出来。这一年,乾隆帝六十八岁,已经步入垂暮之年,虽然号称盛世,其实由于大小金川频年的用兵,已经造成了国库空虚、百姓流离失所的现象。再加上乾隆一朝,自然灾害频繁降临,灾民困苦,缺衣少食,处境凄惨,各直省皆有无数灾民被迫流亡,乞食他乡,甚至诱发偷窃、抢夺、起义等事件,严重影响社会治安。乾隆对此亦忧心忡忡,“嗟哉艰食艰,闾阎生计失”、“目睹嗟流离”,都是他在诗歌中最直接的表达。是年八月,“命和珅在御前大臣上学习行走”,正是和珅当权的开始。整个清代封建社会由此由盛转衰,这正是闵贞此图创作的背景。

闵贞《流民图》:透过画笔看世像百态

《流民图》局部

此卷《流民图》所绘的人物衣衫褴褛,表情哀伤。虽然人物众多,但在画家的笔下却无重复累赘的问题。妇女、儿童、老人、男子不同的流民各有情态,他们有的人持竹板卖唱,有的人聚在一起生火煮食,还有人捕蛇,有人哺乳,也有持拐的盲人踽踽而行,没有对现实生活的提炼与观察,像这样具体而微的情境是画不出来的。卷末有清代乾嘉时期的官员郑成基的题词,指涉到了“宰相”职能的问题,那么此图的创作,是否为了呈示给当政者,为民间疾苦建言呢?无论无何,观此图,当不难体会到闵贞作为一个艺术家深切悲悯的用心。

闵贞《流民图》:透过画笔看世像百态

闵贞创作的作品为数不少,而考诸公私所藏,无逾此者,所以此卷可以称得上闵贞传世作品中最为杰出的一件,同样是整个清代画史上不可多得的一件佳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