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中的這些酒——二鍋頭和回沙酒

我國的白酒是世界著名的六大蒸餾酒之一。它的獨特工藝是千百年來我國勞動人民生產經驗的總結和智慧的結晶。而從古至今承襲下來的精湛之技藝,豐富之香味,冰清之色澤,柔和之口感,備受人們的青睞。

記憶中的這些酒——二鍋頭和回沙酒

我們知道很多酒名都以歷史事件、人物等名字命名。可你知道嗎?有些白酒為了顯示其獨特的釀造工藝,遂從工藝中取字命名,給人以印象深刻之感。接下來,我們舉兩個例子。

壹 · 二鍋頭 ▶

二鍋頭,顧名思義,就是原材料在經過第二鍋燒製時的“鍋頭”酒。

所謂“鍋頭酒”即為每燒一鍋酒,開始流出的酒。鍋頭酒的濃度比較高,可達到75度以上,數量少,僅佔總數的百分之十左右。二鍋頭是富有特色的一種酒,濃度雖高卻不烈,清香芬芳,醇厚甘冽,餘味綿長。

記憶中的這些酒——二鍋頭和回沙酒

20世紀70年代 壓蓋革新牌 二鍋頭

那麼“第二鍋”是什麼意思呢?這還得從北京釀製白酒的歷史說起。

金朝將北京定為“中都”,傳來了蒸酒器,釀製燒酒。到了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京師酒作坊“源升號”的釀酒技師趙存仁等三兄弟為純淨燒酒質量,進行了工藝改革。因為第一鍋和第三鍋冷卻的酒含有多種低沸點的物質成分,味道較雜,酒質稍劣。所以在蒸酒時,將第一次放入錫鏊(亦稱“天鍋”)內的涼水冷卻而流出的“酒頭”和經第三次換入錫鏊裡的涼水冷卻而流出的“酒尾”提出,另做處理。只摘取的經第二次換入錫鏊裡的涼水冷卻而流出的酒,故起名為“二鍋頭”。該工藝是我國釀酒技術的一項重大突破,不少名優酒也受其影響。

記憶中的這些酒——二鍋頭和回沙酒

20世紀70年代 壓蓋紅星牌 二鍋頭

二鍋頭工藝在清代時被廣泛傳播,清朝著名詩人吳延祁,在憑弔竹林七賢之一的劉伶的墓葬時,曾寫下 “自古人才千載恨,至今甘醴二鍋頭。”的佳句。說的是:北京二鍋頭如此好,嗜醉如命的劉伶應暗暗生恨吧。由此,二鍋頭酒的美妙可見一斑。

◀ 貳 · 回沙酒

回沙酒,採用最傳統的醬香工藝—“回沙”工藝,以小麥高溫制曲,陳曲兩次混入後,進行蒸餾取酒。而對已取酒的酒醅仍從甑中取出,經過兩次工藝處理,不加新料,經堆積,再入窖發酵一個月,又出窖蒸餾,取得第二次原酒入庫,此酒即為回沙所得。按照回沙的辦法操作,直至取到第七次原酒入庫存貯,再進行勾兌而成。

利用“回沙”工藝命名的著名白酒當屬“金沙回沙酒”,它是貴州除茅臺酒外的第一個大麴醬香型白酒。金沙回沙酒採用地名+工藝名命名,這在中國酒名中是少見的。

記憶中的這些酒——二鍋頭和回沙酒

20世紀90年代 金沙牌 金沙回沙酒

經濟與文化從來都是一對“完美搭檔”,採用釀造工藝命名,雖說是一種營銷方法,但更是對傳統工藝的尊重與傳承,對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的宣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