鰲拜被擒後,康熙為何沒有清算其黨羽,反而一律不予追究?

順治皇帝臨終前留下遺詔,讓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輔佐年幼的康熙帝,這就是康熙初年著名的四大輔臣。從康熙元年到康熙八年,輔政時間長達8年零4個月,清朝歷史上,由於皇帝年幼而由數位大臣長期輔政的例子僅此一個。

鰲拜被擒後,康熙為何沒有清算其黨羽,反而一律不予追究?

但這並不是本文要說的重點,可能大家感興趣的是孝莊歷經太祖、太宗、世祖三朝的滄桑鉅變,位居太皇太后之尊,又是清初傑出的女政治家,以她的強勢和手腕怎麼會讓鰲拜如此囂張呢?

關於四大臣輔政得分兩個階段來說,第一階段是康熙六年六月之前。與皇太極和順治帝的情況不同,決定玄燁為皇位繼承人主要還是孝莊的意見,並取得順治帝的同意及兩黃旗大臣的支持,而那些宗室諸王卻被排斥在外,對於繼位人這個問題,諸王不再具有發言權。

這就說明,皇權的集中進一步提高,宗室的權力進一步削弱。順治帝之所以沒有選擇宗室親王來輔佐康熙帝,主要還是吸取了多爾袞的攝政的歷史教訓。而讓四輔臣來主持朝政卻有極大的好處,他們都是上三旗大臣,他們不僅是皇帝的臣子,兩者之間還有主子與旗人屬下的關係。

鰲拜被擒後,康熙為何沒有清算其黨羽,反而一律不予追究?

輔政體制確認以後,所有政務須由四位輔臣共同商議取得一致意見後,方能處理,甚至不可以單獨向康熙或孝莊奏事。凡做出重大決定之前,也必須請示皇帝或太皇太后,以皇帝諭旨的名義頒發。

輔政時期,特別是康熙六年鰲拜專權之前,孝莊太皇太后擁有絕對的優勢和權力,因為康熙帝畢竟年少,起到的實質作用並不大。

可是自康熙六年起這種情況發生了變化,鰲拜開始培植黨羽並掌控朝廷政務、軍務。導致這一轉變的重要原因便是四大輔臣內部出現了分裂,並打破了原先的勢力平衡。鰲拜從原先的皇權捍衛者變成了破壞者。

上三旗中的兩黃旗和正白旗在順治年間便早有芥蒂,四人中惟有蘇克薩哈是正白旗,其他三人都是兩黃旗。康熙五年(1666年),發生的圈地事件便是矛盾的爆發點。

鰲拜被擒後,康熙為何沒有清算其黨羽,反而一律不予追究?

清入關時,曾在直隸大規模圈地,多爾袞倚仗權勢不按八旗排列次序,將鑲黃旗應得之地分給正白旗。時隔22年之後,鰲拜舊事重提,在蘇尼、遏必隆的支持下,強行更換兩旗土地,並圈佔大量民田。鰲拜又不顧康熙的反對,矯詔將不同意圈換土地的大學士管戶部尚書事蘇納海等三人處死,造成了一大冤案。

隨著四輔臣的矛盾的公開化,輔政體制也受到了破壞,並對皇權的威脅日趨加重。但這個時候康熙孝莊的一方的力量還能夠與之抗衡,因為首輔索尼是孝莊最忠心的擁護者,而且他的權威也遠在鰲拜之上。

可是,康熙六年六月進入了第二個階段。首輔索尼的突然病逝,加上遏必隆一味聽從鰲拜的指使,蘇克薩哈又孤掌難鳴。這讓力量對比倒向了鰲拜一邊。

鰲拜被擒後,康熙為何沒有清算其黨羽,反而一律不予追究?

為了剷除異己,獨掌朝政,鰲拜操縱議政王大臣會議,羅織罪名陷害薩克薩哈,並置康熙與不顧,將其處死並抄沒家產。這個事件的發生表明康熙帝和孝莊已經失去了對輔臣的控制,皇權的和輔政體制存在尖銳矛盾。

蘇克薩哈死後,鰲拜權力進一步擴大,如果任其發展,勢必會造成嚴重後果。但是孝莊要想清除鰲拜集團也絕非易事,他的黨羽遍及朝廷各部,從內三院到六部基本上都有鰲拜的親信,甚至直接負責保衛皇帝人身安全的侍衛處也被鰲拜控制。

在這種情況下,與鰲拜正面衝突顯然是不明智的。經過孝莊與康熙的周密籌劃,康熙八年五月,鰲拜被眾侍衛拿獲。筆者猜測,擒鰲拜這出戏的主要策劃人應該還是孝莊,其具體執行者才是康熙。

鰲拜雖然“獨專權柄”,但客觀地說他並沒有篡奪皇位的野心,這也是康熙帝在控制鰲拜後沒有將他處死的主要原因,而並非像很多人說的那樣因為鰲拜有顯赫的戰功而免於一死,論戰功,鰲拜還能比得過多爾袞。

鰲拜被擒後,康熙為何沒有清算其黨羽,反而一律不予追究?

對於鰲拜一案,康熙帝牽連的人也並不多,只有親信班布爾善等9人被處死,其他黨羽從輕治罪,那些依附鰲拜的內外文武官員也一律從寬免罪,從這一點也足以看出,鰲拜並無謀反之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