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為何在立嗣之爭中敗給曹丕?

尹詩敏

第一,因為立嫡立長的原因,曹操是嫡長子,而曹植是弟弟。

曹操一生經歷了很多的因為立世子不當,而下場很慘的例子。


比如袁紹因為寵愛次子,而嫌隙長子。最終袁紹死後,兩兄弟水火不容,袁氏集團基本沒有了。

還有荊州劉表劉景升,同樣因為在立世子的事情上沒有明確,同時有偏寵於次子劉琮。最終導致劉表一死,劉琮接管荊州後,大權都在蔡氏手裡,沒多久就投降曹操了。

這些都是因為立幼廢長的,而導致的結果,曹操好不容易打下的天下,可不想也像袁紹,劉表那樣。



第二,曹植雖然文采過人,強過曹丕,但治國的能力和心機都不如他的哥哥曹丕。同時曹植又過於書生氣,有時過於狂妄。結交的都是著儒生狂士,這讓曹操很不喜歡!

第三,每次曹操出征的時候,曹植都是大力頌揚,可是曹丕卻是痛哭流淚,曹操問為什麼哭,曹丕回答說是擔心曹操。

這讓曹操覺得很感動,這才是父子之情。

經過曹操的認真思考後,終於決定裡大兒子曹丕為世子。後曹操死後,曹丕繼承魏王的爵位,沒多久就受禪於漢獻帝。以魏代漢。


中孚鑑

從年齡來說,曹丕生於公元187年,曹操去世時34歲,曹植比曹丕小五歲,生於公元192年,曹操去世時29歲,都已經成年。而且,當時兩個人都已經有兒子了,曹叡生於公元207年,曹操去世的時候已經14歲了。曹植的兒子曹志雖然生年不詳,但是推測下來,到曹操去世的時候應該也已經出生了。所以,無論曹丕還是曹植繼位,都不太可能出現主弱臣強的局面。

曹操考慮繼嗣問題,是在曹操晚年,到關羽北伐的時候尚未最終決定下來。所以才有過讓曹植率軍出征,救援襄陽的打算,結果曹植因為頭一天晚上酒醉,大軍即將開拔,他作為主帥尚未到達軍營,失分比較大。這時候已經是曹操去世的前一年,也就是公元220年,這時候曹操尚未最終決定立誰為嗣。

從性格方面來說,曹操的人格有些分裂,既有悲憫天下蒼生的一面,也有殘忍嗜殺的一面,既有雄才大略的一面,也有很文青氣質的一面。這反應在很多方面,其中比較典型的一個例子就是在臨死前,曹操還惦記著他到處收羅來的的妻妾們,怕他死了之後,她們將來沒有辦法生活。

曹植和曹丕都是名列建安七子之中的詩人,文采方面都沒什麼問題。但如果要說天賦,曹植顯然要高一些。這從曹植恃才自傲,狂放不羈的日常生活風格就能看出來。這種風格作為詩人來說沒有問題,但是要做一個政治家,而且是在天下大事未定,三國鼎立的大爭之世,曹植這種性格是不太適合作為一方統帥的。

從曹操的角度來看幾個兒子,尤其是曹丕、曹彰、曹植和曹熊四個年長一些的嫡子,得出的結論是不太一樣的。曹熊就不提了,比較平庸,以曹操的雄才大略來看,肯定是看不上眼。曹彰也沒有進入曹操的考慮範圍,原因就是曹彰身為王孫貴胄,但是卻喜歡自己親自衝鋒陷陣,幹粗莽武夫的事情,曹操當然也看不上眼。

曹操人格分裂,既有雄才大略政治家的一面,也有多愁善感的文青的一面。如果他以文青的角度來看,顯然看不上裝得忠厚老成的曹丕,更欣賞狂放不羈、才思敏捷的曹植。但是如果從他作為君主選擇接班人的角度來看,結論就剛好反過來了。禰衡、孔融、楊修的言行舉止風格和曹植接近,但是曹操都很反感,應該也不會喜歡曹植這種風格。

所以曹操雖然曾經有過猶豫,但是最終還是放棄了曹植,選擇了曹丕,說明曹操在大事上是並不糊塗的,沒有婦人之仁,知道自己應該為自己選擇一個什麼樣的繼承人,才能更好的繼承自己的事業。作為雄才大略的政治家所具備,曹操在關鍵時刻、關鍵問題的判斷上都是比較理智的,不會感情用事,這是基本素質。

實際上,曹操雖然有過猶豫,但是更多的時候還是把曹丕當作自己的接班人的,無論是賈詡提示他的袁紹、劉表廢長立幼導致的嚴重政治後果,還是他對曹丕和曹植的政治能力的簡單測試,更多的都是在考察曹植是否比曹丕更適合。

也就是說,曹丕是第一人選,如果曹植的表現更好,那麼曹植可以進入備選,如果曹植沒有通過測試,不是更好的人選,那麼就還是曹丕。只有曹植比曹丕的表現明顯優秀得多,曹植才會取代曹丕。但考察結果是曹植多次讓他失望,表明曹植的政治素質並沒有超過曹丕,而且還不如曹丕,所以還是選擇曹丕。


蕭武

曹植的文采飛揚,思維敏捷,幾度在曹操的心裡,凌駕曹丕之上,差點就當了太子。然而,最後敗給曹丕,除了嫡長的名份,政治能力外,還有曹植的班底不行有關。

曹植的班子。

(楊修)

丁氏兄弟:丁廙,丁儀,不過是因為老爸丁沖和曹操關係好,但是對內對外,沒有突出的功績,丁儀還是陷害崔琰和毛玠的推手。

楊修,才智也是一流,就是脾氣和曹植一樣任性,輕率。

楊俊,還算是能力和品格皆佳的成員,一步步升官至中尉,後又被曹丕貶為太守。

曹丕的班底。

支持曹丕的大臣就很多了,不過一大部分是因為曹昂死後,他成了“嫡長子”的原因。但是曹丕的有四個“老鐵”,是曹植方無法比的。

(司馬懿)

司馬懿:曹丕的老鐵之一,不用說了,三國頂級的人物。

陳群:這也是魏國頂級的文臣,九品中正制就是出自他之手。

吳質:是曹丕的謀臣之一,就是他教曹丕在曹操出征時,“王當行,流涕即可”,不要學曹植在那賣弄文采。這招很實用,和後世雍正的表現孝順如出一轍。

朱爍:帶兵的將領,也是曹丕的智囊之一。



另外曹丕還去請教賈詡,這是高情商的表現,相當於拉攏了賈詡,所以,他也在暗中幫助了曹丕。


(曹植)

相對曹丕,曹植的班子薄弱不堪,既不能約束曹植的任性,甚至幫了倒忙,曹植在軍隊中也無依靠,失敗是必然的。


大飛熊ヽ騎士

1、帝位相傳立嫡立長不立幼,袁紹、劉表廢長立幼導致的嚴重政治後果曹操是親身所受。曹操千心萬苦打下的江山,絕不想像袁紹,劉表那樣。

2、曹植和曹丕都是名列建安七子,但曹植文采強過曹丕,但治國的能力和心機都不如他的哥哥曹丕。曹植於書氣過濃,有時過於狂妄。與禰衡、孔融、楊修等走得太近,曹操甚是反感。

3、曹植如上位可能會天天召集一幫文人騷客,終日縱酒享樂,對治國可能毫無興趣,曹丕自幼跟隨曹操征伐天下,官至五官中郎將、副丞相,恰對政治有深厚興趣。

4、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我們看一下曹植的“朋友圈”:丁廙、丁儀、楊修、楊俊;曹丕的“朋友圈”:司馬懿、陳群、吳質、朱爍、賈詡,一眼看出根本不在同一頻道。

5、曹操每次出征,曹植都是大力頌揚,曹丕均按吳質所言,

“王當行,流涕即可”, 曹操深感父子情深。

6、曹操晚年讓曹植率軍救援襄陽,結果曹植因為頭一天晚上酒醉,大軍即將開拔,他作為主帥尚未到達軍營,失分比較大。

7、曹丕曹植相爭,而曹植失敗,“與二人對曹操決意篡奪漢朝之態度恐亦有關”。曹植親近漢室的態度似乎也很明顯,在曹丕“篡漢”之後,曾“發服悲哭”。

綜上為能更好的繼承自己的事業。雄才大略的政治家曹操在關鍵時刻終於決定裡大兒子曹丕為世子。後曹操死後,曹丕繼承魏王的爵位,沒多久就受禪於漢獻帝,以魏代漢。


美麗青春您真痘

除了曹丕是長子的緣故,還有一點就是曹植只會寫寫文章,治國和帶兵打仗差距曹丕不是一星半點,雖然曹操也喜歡曹植,但是曹操需要的是一個能把曹魏家業傳承下去併發揚光大的一個人,那麼這個人曹植顯然是不合格的,看到曹植想想以後的南唐後主李煜就知道了。

曹操從最開始的一個洛陽北部尉到戎馬半生打下的諾大一個天下,最後選擇候選人不可能不謹慎,那麼曹魏這麼大一個地盤選擇誰合適,尤其是當時外面還有一個蜀國和東吳,也都是人才濟濟,雄心勃勃的一代強主。

如果把曹植立為世子,根據曹植的個性,可能會天天召集一幫文人騷客,終日縱酒享樂;曹植是一個優秀的文學家、詩人,但是他對政治和治國可以說毫無建樹也毫無興趣,這麼一個人繼承了曹操的天下,可能也就是蜀國劉禪的結果。

曹丕則不一樣,曹丕自幼跟隨曹操征伐天下,官至五官中郎將、副丞相,而且極會拉攏豪族,做事不露聲色(曹丕有肺結核,但是作為父親的曹操居然不知道),而且曹衝極有可能是曹丕給暗地裡做掉的,但是任憑曹操怎麼嚇唬,曹丕就是不承認。曹丕在位期間多次擊退北方遊牧,恢復漢時對西域的統治,政治上廢除 中常侍,並確立九品中正制;


你懂得zyt9573

就不說那些誰強誰弱的老生常談了,直接上勁爆的陰謀論吧:曹植可能就是因為“親漢”被曹操所棄,而曹丕因為傾向於篡漢而被曹操挑選為繼承人。

前輩史學大家週一良先生在《魏晉南北朝史札記》中曾寫道,曹丕曹植相爭,而曹植失敗,“與二人對曹操決意篡奪漢朝之態度恐亦有關”。曹植親近漢室的態度似乎也很明顯,在曹丕“篡漢”之後,曾“發服悲哭”。

有趣的是,前一段熱播的劇集《三國機密》似乎也持有這一觀點,曹植本是曹操屬意的接班人,就是因為親近漢獻帝而輸給了曹丕。

有一個“捕風捉影”的證據似乎可以側面支持“曹植忠漢說”。楊修算是曹植陣營的重要謀士,作為東漢著名世家弘農楊氏的一員,楊修身後很可能有 “忠漢”士大夫集團的影子。方北辰先生在《精彩三國》一書中曾推論說,在曹操眼中,楊修的任何表現,已不是偶發性的個人行為,而是清流士大夫集團對立情緒的反映,是一種帶有政治意圖的集團性行為,“其政治意圖至少有二:一是給眼下自己的施政制造種種不安定的因素,變相為漢室張目;二是想在自己的子嗣之間製造對立,以便在自己去世之後,分裂和瓦解曹魏的統治核心,為振興漢室做遠期的準備”。

由此,我們或許可以推論,曹植的“忠漢”思想從哪裡來呢?有沒有可能是受到楊修的影響?楊修其實是一個深入曹家內部,對曹植洗腦的潛伏者?

所以,當曹操洞悉了這一切之後,不僅廢掉了曹植接班的希望,而且,為了曹家的利益殺掉了楊修?

這當然僅僅是一種猜測,但並非是信口開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