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为何在立嗣之争中败给曹丕?

尹诗敏

第一,因为立嫡立长的原因,曹操是嫡长子,而曹植是弟弟。

曹操一生经历了很多的因为立世子不当,而下场很惨的例子。


比如袁绍因为宠爱次子,而嫌隙长子。最终袁绍死后,两兄弟水火不容,袁氏集团基本没有了。

还有荆州刘表刘景升,同样因为在立世子的事情上没有明确,同时有偏宠于次子刘琮。最终导致刘表一死,刘琮接管荆州后,大权都在蔡氏手里,没多久就投降曹操了。

这些都是因为立幼废长的,而导致的结果,曹操好不容易打下的天下,可不想也像袁绍,刘表那样。



第二,曹植虽然文采过人,强过曹丕,但治国的能力和心机都不如他的哥哥曹丕。同时曹植又过于书生气,有时过于狂妄。结交的都是着儒生狂士,这让曹操很不喜欢!

第三,每次曹操出征的时候,曹植都是大力颂扬,可是曹丕却是痛哭流泪,曹操问为什么哭,曹丕回答说是担心曹操。

这让曹操觉得很感动,这才是父子之情。

经过曹操的认真思考后,终于决定里大儿子曹丕为世子。后曹操死后,曹丕继承魏王的爵位,没多久就受禅于汉献帝。以魏代汉。


中孚鉴

从年龄来说,曹丕生于公元187年,曹操去世时34岁,曹植比曹丕小五岁,生于公元192年,曹操去世时29岁,都已经成年。而且,当时两个人都已经有儿子了,曹叡生于公元207年,曹操去世的时候已经14岁了。曹植的儿子曹志虽然生年不详,但是推测下来,到曹操去世的时候应该也已经出生了。所以,无论曹丕还是曹植继位,都不太可能出现主弱臣强的局面。

曹操考虑继嗣问题,是在曹操晚年,到关羽北伐的时候尚未最终决定下来。所以才有过让曹植率军出征,救援襄阳的打算,结果曹植因为头一天晚上酒醉,大军即将开拔,他作为主帅尚未到达军营,失分比较大。这时候已经是曹操去世的前一年,也就是公元220年,这时候曹操尚未最终决定立谁为嗣。

从性格方面来说,曹操的人格有些分裂,既有悲悯天下苍生的一面,也有残忍嗜杀的一面,既有雄才大略的一面,也有很文青气质的一面。这反应在很多方面,其中比较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在临死前,曹操还惦记着他到处收罗来的的妻妾们,怕他死了之后,她们将来没有办法生活。

曹植和曹丕都是名列建安七子之中的诗人,文采方面都没什么问题。但如果要说天赋,曹植显然要高一些。这从曹植恃才自傲,狂放不羁的日常生活风格就能看出来。这种风格作为诗人来说没有问题,但是要做一个政治家,而且是在天下大事未定,三国鼎立的大争之世,曹植这种性格是不太适合作为一方统帅的。

从曹操的角度来看几个儿子,尤其是曹丕、曹彰、曹植和曹熊四个年长一些的嫡子,得出的结论是不太一样的。曹熊就不提了,比较平庸,以曹操的雄才大略来看,肯定是看不上眼。曹彰也没有进入曹操的考虑范围,原因就是曹彰身为王孙贵胄,但是却喜欢自己亲自冲锋陷阵,干粗莽武夫的事情,曹操当然也看不上眼。

曹操人格分裂,既有雄才大略政治家的一面,也有多愁善感的文青的一面。如果他以文青的角度来看,显然看不上装得忠厚老成的曹丕,更欣赏狂放不羁、才思敏捷的曹植。但是如果从他作为君主选择接班人的角度来看,结论就刚好反过来了。祢衡、孔融、杨修的言行举止风格和曹植接近,但是曹操都很反感,应该也不会喜欢曹植这种风格。

所以曹操虽然曾经有过犹豫,但是最终还是放弃了曹植,选择了曹丕,说明曹操在大事上是并不糊涂的,没有妇人之仁,知道自己应该为自己选择一个什么样的继承人,才能更好的继承自己的事业。作为雄才大略的政治家所具备,曹操在关键时刻、关键问题的判断上都是比较理智的,不会感情用事,这是基本素质。

实际上,曹操虽然有过犹豫,但是更多的时候还是把曹丕当作自己的接班人的,无论是贾诩提示他的袁绍、刘表废长立幼导致的严重政治后果,还是他对曹丕和曹植的政治能力的简单测试,更多的都是在考察曹植是否比曹丕更适合。

也就是说,曹丕是第一人选,如果曹植的表现更好,那么曹植可以进入备选,如果曹植没有通过测试,不是更好的人选,那么就还是曹丕。只有曹植比曹丕的表现明显优秀得多,曹植才会取代曹丕。但考察结果是曹植多次让他失望,表明曹植的政治素质并没有超过曹丕,而且还不如曹丕,所以还是选择曹丕。


萧武

曹植的文采飞扬,思维敏捷,几度在曹操的心里,凌驾曹丕之上,差点就当了太子。然而,最后败给曹丕,除了嫡长的名份,政治能力外,还有曹植的班底不行有关。

曹植的班子。

(杨修)

丁氏兄弟:丁廙,丁仪,不过是因为老爸丁冲和曹操关系好,但是对内对外,没有突出的功绩,丁仪还是陷害崔琰和毛玠的推手。

杨修,才智也是一流,就是脾气和曹植一样任性,轻率。

杨俊,还算是能力和品格皆佳的成员,一步步升官至中尉,后又被曹丕贬为太守。

曹丕的班底。

支持曹丕的大臣就很多了,不过一大部分是因为曹昂死后,他成了“嫡长子”的原因。但是曹丕的有四个“老铁”,是曹植方无法比的。

(司马懿)

司马懿:曹丕的老铁之一,不用说了,三国顶级的人物。

陈群:这也是魏国顶级的文臣,九品中正制就是出自他之手。

吴质:是曹丕的谋臣之一,就是他教曹丕在曹操出征时,“王当行,流涕即可”,不要学曹植在那卖弄文采。这招很实用,和后世雍正的表现孝顺如出一辙。

朱烁:带兵的将领,也是曹丕的智囊之一。



另外曹丕还去请教贾诩,这是高情商的表现,相当于拉拢了贾诩,所以,他也在暗中帮助了曹丕。


(曹植)

相对曹丕,曹植的班子薄弱不堪,既不能约束曹植的任性,甚至帮了倒忙,曹植在军队中也无依靠,失败是必然的。


大飞熊ヽ骑士

1、帝位相传立嫡立长不立幼,袁绍、刘表废长立幼导致的严重政治后果曹操是亲身所受。曹操千心万苦打下的江山,绝不想像袁绍,刘表那样。

2、曹植和曹丕都是名列建安七子,但曹植文采强过曹丕,但治国的能力和心机都不如他的哥哥曹丕。曹植于书气过浓,有时过于狂妄。与祢衡、孔融、杨修等走得太近,曹操甚是反感。

3、曹植如上位可能会天天召集一帮文人骚客,终日纵酒享乐,对治国可能毫无兴趣,曹丕自幼跟随曹操征伐天下,官至五官中郎将、副丞相,恰对政治有深厚兴趣。

4、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们看一下曹植的“朋友圈”:丁廙、丁仪、杨修、杨俊;曹丕的“朋友圈”:司马懿、陈群、吴质、朱烁、贾诩,一眼看出根本不在同一频道。

5、曹操每次出征,曹植都是大力颂扬,曹丕均按吴质所言,

“王当行,流涕即可”, 曹操深感父子情深。

6、曹操晚年让曹植率军救援襄阳,结果曹植因为头一天晚上酒醉,大军即将开拔,他作为主帅尚未到达军营,失分比较大。

7、曹丕曹植相争,而曹植失败,“与二人对曹操决意篡夺汉朝之态度恐亦有关”。曹植亲近汉室的态度似乎也很明显,在曹丕“篡汉”之后,曾“发服悲哭”。

综上为能更好的继承自己的事业。雄才大略的政治家曹操在关键时刻终于决定里大儿子曹丕为世子。后曹操死后,曹丕继承魏王的爵位,没多久就受禅于汉献帝,以魏代汉。


美丽青春您真痘

除了曹丕是长子的缘故,还有一点就是曹植只会写写文章,治国和带兵打仗差距曹丕不是一星半点,虽然曹操也喜欢曹植,但是曹操需要的是一个能把曹魏家业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的一个人,那么这个人曹植显然是不合格的,看到曹植想想以后的南唐后主李煜就知道了。

曹操从最开始的一个洛阳北部尉到戎马半生打下的诺大一个天下,最后选择候选人不可能不谨慎,那么曹魏这么大一个地盘选择谁合适,尤其是当时外面还有一个蜀国和东吴,也都是人才济济,雄心勃勃的一代强主。

如果把曹植立为世子,根据曹植的个性,可能会天天召集一帮文人骚客,终日纵酒享乐;曹植是一个优秀的文学家、诗人,但是他对政治和治国可以说毫无建树也毫无兴趣,这么一个人继承了曹操的天下,可能也就是蜀国刘禅的结果。

曹丕则不一样,曹丕自幼跟随曹操征伐天下,官至五官中郎将、副丞相,而且极会拉拢豪族,做事不露声色(曹丕有肺结核,但是作为父亲的曹操居然不知道),而且曹冲极有可能是曹丕给暗地里做掉的,但是任凭曹操怎么吓唬,曹丕就是不承认。曹丕在位期间多次击退北方游牧,恢复汉时对西域的统治,政治上废除 中常侍,并确立九品中正制;


你懂得zyt9573

就不说那些谁强谁弱的老生常谈了,直接上劲爆的阴谋论吧:曹植可能就是因为“亲汉”被曹操所弃,而曹丕因为倾向于篡汉而被曹操挑选为继承人。

前辈史学大家周一良先生在《魏晋南北朝史札记》中曾写道,曹丕曹植相争,而曹植失败,“与二人对曹操决意篡夺汉朝之态度恐亦有关”。曹植亲近汉室的态度似乎也很明显,在曹丕“篡汉”之后,曾“发服悲哭”。

有趣的是,前一段热播的剧集《三国机密》似乎也持有这一观点,曹植本是曹操属意的接班人,就是因为亲近汉献帝而输给了曹丕。

有一个“捕风捉影”的证据似乎可以侧面支持“曹植忠汉说”。杨修算是曹植阵营的重要谋士,作为东汉著名世家弘农杨氏的一员,杨修身后很可能有 “忠汉”士大夫集团的影子。方北辰先生在《精彩三国》一书中曾推论说,在曹操眼中,杨修的任何表现,已不是偶发性的个人行为,而是清流士大夫集团对立情绪的反映,是一种带有政治意图的集团性行为,“其政治意图至少有二:一是给眼下自己的施政制造种种不安定的因素,变相为汉室张目;二是想在自己的子嗣之间制造对立,以便在自己去世之后,分裂和瓦解曹魏的统治核心,为振兴汉室做远期的准备”。

由此,我们或许可以推论,曹植的“忠汉”思想从哪里来呢?有没有可能是受到杨修的影响?杨修其实是一个深入曹家内部,对曹植洗脑的潜伏者?

所以,当曹操洞悉了这一切之后,不仅废掉了曹植接班的希望,而且,为了曹家的利益杀掉了杨修?

这当然仅仅是一种猜测,但并非是信口开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