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尹昉到李懂——少年成长为军人的三次转变

从尹昉到李懂——少年成长为军人的三次转变

从尹昉到李懂——少年成长为军人的三次转变

在电影中,要塑造一个成功的银幕形象,不仅需要编剧在多方面给人物制造矛盾,同时还需要人物伴随故事不断改变和成长。在我们熟知的《肖申克的救赎》中,除了主角肖申克之外,由摩根·弗里曼饰演的瑞德同样深入人心,原因便在于他在肖申克的影响下不断改变成长。同样,《教父》系列电影中的小儿子麦克(阿尔·帕西诺),从最初玩世不恭,对父亲事业的反感、排斥逐渐转变为接纳,并最后走入极端,正因为他在不断成长,才影响了一代代影迷,被奉为经典。即便在好莱坞的商业大片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到塑造成功的人物:如《蜘蛛侠》彼得·帕克(托比·马奎尔 饰)、《这个杀手不太冷》中的杀手莱昂(让·雷诺 饰)、《指环王》中的霍比特人弗洛多(伊利亚·伍德 饰)等等,他们从最初的稚嫩、懦弱、自私冷酷逐渐转变为富有责任感、勇敢、坚毅的人物。

因为平凡,所以伟大。

从尹昉到李懂——少年成长为军人的三次转变

普通人注定都会淹没在人群中,电影的魅力在于让并不具有天赋异禀的普通人成为主角,他们拥有所有人身上的弱点,自私、懦弱、冷酷,但在故事的展开中,我们能看到这些普通人的转变和成长,这足以激发任何一个平凡的人进行前进,在平凡中伟大。

《红海行动》便聚焦于普通的中国军人身上,他们并不神通广大,也不是天生就训练有素、坚毅勇敢,而是在不断锤炼之后才逐渐懂得肩负的保家卫国的使命感和荣誉感,这样的转变在观察员李懂(尹昉 饰)的身上展现出来。年轻演员尹昉的成功演绎,也让这一形象深入人心。

第一次转变:罗星受伤

从尹昉到李懂——少年成长为军人的三次转变

《红海行动》重点围绕蛟龙一队的八位成员,人物众多且叙事紧密,很容易让影迷迷失在狂轰滥炸的特技中而忽略掉每个人物的存在价值。影片让我记住的第一个人物便是李懂,在罗星请示追击海盗时,面对迎面而来的三艘海盗船的攻击,罗星的做法完全符合一个完美军人的基本素质,但他身边的观察员李懂却下意识地躲避子弹,罗星大声训斥他之后,李懂算完成了银幕初次亮相:马虎、胆小、稚嫩。也正因此,罗星间接因此受伤就成为他的心结,在影片的后面,李懂眼前曾一次次闪过罗星受伤时的场景,对罗星的自责是促使他转变的最大动力。

当代替罗星的顾顺来到李懂眼前时,李懂对其表现出倔强、蔑视,他的年少气盛在此时完成了完整的亮相。和张译饰演的队长杨锐不同,李懂从一开始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军人,他是意气用事且自卑敏感的新兵。

第二次转变:拿起丢掉的枪

从尹昉到李懂——少年成长为军人的三次转变

和顾顺的合作间接促使了李懂的成长。在面对敌方强大的火力围攻时,顾顺始终能保持平稳的心境,对比之下,观察员李懂下意识地躲避子弹则显得非常“平凡”。就如同每个普通人一样,李懂的动作不会让我们因此而轻视他,反而更能理解战争的恐怖,更能明白一个军人为家国奉献的无畏精神的可贵之处。“战场上的子弹是躲不掉”,顾顺在休息期间的这句话不仅指出了战争的残酷,更是打醒了还沉醉在本能的求生意识中的李懂,他的军人使命比他的性命更加重要。

第二次转变则在被轰炸下丢掉了抢之后完成,顾顺对李懂喊道:“还愣着干什么?把抢捡起来!”,冒着被子弹打到的风险,李懂从“躲子弹”转变为“迎子弹”,他的勇气开始展现出来。

第三次转变:给顾顺提示

从尹昉到李懂——少年成长为军人的三次转变

即便对生死置之度外,在战争中,李懂需要明白的则是团队合作,而不是感情用事。第三次转变,则在顾顺被敌人的狙击手打伤之后,李懂沉着地找寻狙击手的位置,并用两枪提示协助顾顺找到敌方狙击手的位置完成击杀。

此时的李懂与最初的李懂已经完全不同,他在这场战斗中完成了一个少年到军人的蜕变。许多人把《红海行动》与《战狼2》、《湄公河行动》相比,在笔者看来,《红海行动》在“平民英雄”的塑造上更胜一筹,同样是主旋律电影,同样是弘扬中国军人的骁勇善战和无畏勇敢,但与完美无缺、正义感爆棚的冷锋(吴京 饰)和智勇双全的缉毒队长高刚(张涵予 饰)对比,《红海行动》中因为有李懂这样不断成长的角色而更具烟火气息,更能打动每一位受众。

从尹昉到李懂——少年成长为军人的三次转变

影片中饰演李懂的青年演员尹昉,因其独特的倔强、坚毅气质完美诠释了李懂这一形象,从舞蹈演员出身,不断锤炼自身的技艺,多年丰富的舞台经验使其游刃有余地面对多种角色,最终成功地在《蓝色骨头》、《路过未来》、《火锅英雄》中崭露头角。从尹昉到李懂,何尝不也是一个演员的自我转变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