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年前的天安門城樓:由這個十八歲少年設計,享受一品官俸

如今,天安門城樓早已成為我們中國的象徵,在中國國徽中它是絕對的主角,69年前也是在這裡,毛澤東主席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並親自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紅旗!!!

六百年前的天安門城樓:由這個十八歲少年設計,享受一品官俸


其實,“天安門”是清朝滿清貴族取的名,建造者卻是大明王朝,那個時候天安門還叫“承天門”,始建於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設計者蒯(kuǎi)祥不過是個剛剛十八歲的少年:在封建社會,優秀傑出工匠技師往往為皇家而服務,蒯祥的父親蒯富便是這樣,因為高超的技藝擔任總管建築皇宮的"木工首",在現在莫過於全國木工協會會長了,兒子蒯祥自然而然要接下這門手藝,果不其然,在蒯富告老還鄉後,兒子便繼承父業,出任"木工首"。。。

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朱棣決議遷都北京,除了遷發人民充實北京,朱棣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徵召全國各地工匠,前往北京建造皇宮——作為明成祖的隨從人員,全國木工協會會長,蒯祥自然屬於第一批遷發的人員,被任命為皇宮重大工程的設計師,作為皇城的正門,天安門就是他第一件作品!

六百年前的天安門城樓:由這個十八歲少年設計,享受一品官俸


四年後,永樂十九年(1421年)竣工,其城樓形狀與今天大致相仿,但規模較小,永樂皇帝看後稱呼蒯祥為"蒯魯班"。。。天安門城樓長66米、寬37米、總高34.7米,基本貼切黃金比例0.168,這就是蒯祥的設計結果,他精通尺度計算,每項工程施工前都作了精確的計算,竣工之後,位置、距離、大小尺寸、與設計圖分毫不差,其幾何原理掌握得相當好,榫鉚技巧在建築藝術上有獨到之處。

中國古代的建築大多是木結構,其關鍵在於主柱和橫樑之間的合理組合。蒯祥不論在用料、施工等方面都精心籌劃,營造的榫鉚骨架都結合得十分準確、牢固——如此巨大的工程在他一人的指揮下,四年完工,如此精確,不可謂不是一個奇蹟!!!

六百年前的天安門城樓:由這個十八歲少年設計,享受一品官俸


明末,天安門被焚燬,1651年重建,除了一些空間上的優化以及大小的變化,與蒯祥沒有什麼不同;1969年底因為原建築損毀嚴重,國務院決定:徹底拆除天安門城樓,然而還是在原址、按原規格和原建築形式重新修建天安門城樓。。。

可以說,還是依照蒯祥的設計圖——值得注意的是,在1969年這樣初步現代化的時代,中央和全國21個省市的216個部門參與,施工高峰用工達2700多人,總共耗時112天,可想而知當時工程的艱難辛苦。。。

六百年前的天安門城樓:由這個十八歲少年設計,享受一品官俸


不過,作為皇宮重大工程的設計師,天安門僅僅是他一個作品,北京皇宮(1417)、皇宮前三殿、長陵(1413)、獻陵(1425)、隆福寺(1425),北京西苑(今北海、中海、南海)殿宇(1460)、裕陵(1464)等都是他的作品,因為這些貢獻,他從一個一名工匠,最終被封為工部左侍郎,授二品官,享受一品官俸祿!!!

不過,他依然是個手藝人,雖然身居二品官,但他始終謙遜有加,不慕名利,老年時主動辭官隱退。。。明憲宗成化十七年(1481年),八十四歲的蒯祥去世,靜靜地葬於他的故鄉太湖之濱,和其他名利場上的同僚相比,蒯祥幸運得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