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易经大师曾仕强要反复强调“三季人”的概念?

一杯清茶2357

三季人说法来自这样一个故事。一天,有人来找孔子,看见正打扫院子的子贡,上前问到:

“你是孔子吗?”

子贡:“我不是。你找我老师有什么事?

来人:“我想问他一年有几季?”

子贡:“这个问题我可以告诉你,一年有四季。”

来人:“不对,一年三季。”

子贡:“四季。”

来人:“三季。”

两人争辩不休,这时孔子从屋里出来,子贡就请老师判定。

孔子看着来人说,“你说的对,一年三季。”

来人高兴而去。

人走了,剩下子贡和孔子。子贡问孔子,“明明一年四季,老师为啥说三季?”

孔子,“那人一身绿衣,分明是田间蚱蜢,春天生,秋天死,从来没见过冬天,在他的脑子里哪有冬季的概念。”

说完,子贡马上明白了。

三季人说的就是无知的人。曾仕强反复强调三季人,就是让我们遇到三季人的时候,不要争辩,不要声高,不要生气。既然你改变不了对方,争辩无用,声高无礼,生气有害,何不顺着他来!

有人会说,做人要讲原则,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可是你坚持原则又怎么样,无法解决任何问题,给自己弄一肚子气,对方也不舒服。孔子的做法看似不讲原则,其实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曾仕强管这叫圆通。他反复强调三季人概念,其实就是强调做人要圆通。


豫有得

\n

{!-- PGC_VIDEO:{"status": 0, "thumb_height": 240, "group_id": 6412555469847527938, "media_id": 1554344541761537, "neardup_id": 17545256184839741751, "vname": "\\u4e09\\u5b63\\u4eba\

谈者无语

三季人的故事,名曰圆通,其实是油滑和世故,不仅不应该提倡,而是应该检讨和反思。

曾先生如果只是偶然把类似的看法作为对待一定对象的权宜之计,并不错,夏虫不可以语冰嘛。如果一个人实在不可能理解你的思想,你说得再多,也无助于取得同心和同意,那确实不必要固执到底,把传道解惑变成无谓的争执。但是,中国文化的主流价值观并非是叫你世故,练你的圆滑。

我们面对的现实和环境千姿百态,如何去应对,《易经》教导我们的首要原则是具备“元亨利贞”的四德,同时要有顺应时位、顺理谦从的坤德。刚不可过亢,柔不可沉溺,这是基本的原则。易经教我们,在穷处,要求通。你的意见别人不理解,并不是自己放弃沟通的理由,变哪,循循善诱是也。做教育,做人的思想工作,做指导工作,做朋友的真朋友,如此才算真诚。经过努力了,完全无效,才可以下一个评论:孺子不可教也,笑笑了事。《易经》和传统文化,教我们的是真诚,是实事求是和尊重规律,其次是权变,是礼节。

曾先生的书里面课里面,这些都颠倒了顺序,真诚呀,谦虚呀,崇尚真理呀,都变成了藏之内心的不用之器,追求全身保利,才是上策。这才是最大的世故,德之贼也,古来不受君子待见。那些权宜之计的妥协让步,不讲真话,并非君子的形象和表现,一点不值得去赞赏。

你会说,这些事不是很普遍吗?我们不妨想象一下,如果都采取这种捣浆糊的精神,我们还能进步,还能比别人更有效率,比别人更聪明吗?我们文化中比比皆是的存在,属于糟粕的,需要谨慎惊醒,遇事先盘算个人得失,看颜色思考,如此陈陈相因,只能让我们日趋没落。这可不是孔夫子的风格,更不是《易经》的真意。我们文化中的真精神,不应该被改造成现代的职场政治学,只为年度奖金KPI值奋斗和取舍的秘籍,“为小利者不可以成大事”,做事无论大小,精神格局不能庸俗。“三季人”的模式,恰恰概括了这种处事哲学的形象,实不足取。

曾先生的课,我不推荐朋友去听。曾先生有几点难于苟同。听了曾先生几课,每课都几乎发现,曾先生有许多对易经和传统经典的常识性错误。还有,发现先生的观点不是来自《易经》等经典,本质上来自职场的常识和西方管理学的观察结果,很多观点,不是来自中国经典的启示,而是已经流行在管理讲座课堂的鸡汤,曾先生学习西方管理学,自然对这些观点烂熟于心,把它们拿到传统文化课堂上讲,似乎有移花接木的效果。也就是说,这些观点和传统文化无涉,在曾先生课堂上,传统文化只是个工具和托儿。而且,传统文化还要屈尊附就流行的文化,把自己的缺点当成优点,打扮成三流公司文化的背书,老板的小秘,下层员工保飯碗的应班脚本。

曾先生的课,叫做中国职场政治学更加贴切。千万不能当做《易经》等经典的普及课去听。

曾先生关于《易经》的知识范围,只是古代科举所用的《周易》的读本,先生的讲解,没有体现《周易》的丰富多彩和深刻内涵,联系的实际,是酱缸文化盛行的局部氛围。

用传统文化经典为职场读本做注解,反过来,把这叫做普及经典,是一种现在流行的教育商业化的范式。如此普及中国传统文化和经典的确实不止曾先生一人,曾先生和近些年红红火火的几位大师,实际上从事的是学术和教育的商业化活动,不管本人意愿如何,效果都是追求粉丝和变现,在这个层面上,我们只能说,各人要做个明白人,明白你要的是什么。如果要的是经典的真精神,还是到经典本身和相应的课堂里去看去听,缘木求不到鱼的。把曾先生叫做易经大师,实在不妥,曾先生真是易经大师,中国那么多易经学者和出版易经作品的出版社,真叫斯文扫地。

对曾先生积极参与大众教育的精神,很想光大国学经典的愿望,和许多有价值的观点,我们还是存有敬意并给予肯定的。


热带雨林的午后

融会贯通,曾先生是国学、西学和管理学大师,自然多讲哲学在企业管理的应用。科班出身的人文学者也许认为曾先生的国学不纯,甚至认为那是“职场政治学”。殊不知易学、儒学正是政治哲学,现代话政治的古希腊原意就是社交,职场是现代化社会的主要人生社交和竞技场所,不讲职场人际关系和管理难道要曾老师讲如何种田吗?

个人理解,三季人的寓言讲的是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不是如何就个人知识争个高低,换言之,是关于国学的伦理不是古希腊形而上学的理念。做不到曾先生所说的孔子“看一眼就知道该说什么话”,我们起码应该做到他学生的忍耐,等客人走了以后再请教老师而不是当着他的面就开始争吵。先磕三个头是交学费,如此我们学会了以后碰到三季人该怎么做了。不妨把吃眼前亏看作是对未来职场成功收益的投资,这叫伦理道学,现代话叫情商心理学。


Lauzi

我对易经大师曾仕强老先生的观点立场并不赞同,曾老先生其实是一个强烈的实用主义者,在不同的场合,不同地点说的话是极其矛盾的,毫无原则可言,这就反映在“三季人”上。

在真理上你只要表达你的观点,其它人可以表达不同的观点,也许是你对,又也许是其它人对。这并不能免争论,也许你认为对方是“三季人”,说不定对方是正确的呢,谁是“三季人”都没明白,如何成为明白人呢?

打个比方说,以前我们认为天圆地方,有一天有人对你说:我们脚下是个球,外面是无垠的太空,这与我们的认知不同,不去了解一定认为对方是“三季人”了,其实相反。

这是我们文化的缺陷,对古人的盲目崇拜,对权威的盲回崇拜,所谓的国学没有批判精神,这就出现了“一代不如一代”。现在国学热中的那些名人都是如此,其实并没有真正地理解就到处胡说八道装大师。


神悦创

大致意思:有一天孔子弟子孑贡在扫地,来了一个人问孑贡:

你是孔孑吗?

不是,我是他学生,有问题可以问我。

那好,我问你一年几季?

四季啊!

不对,是三季!

两人由此而争执打赌,谁输谁给对瞌三个头,刚好孔子从屋里出来,两个把此事讲给孔子听,孔子听了之后,观察了那个人,于是道:三季啊,那人很高兴,对子贡说,赶快瞌头,子贡诧异的望着老师,老师:快瞌啊,于是子贡连瞌三头。那人高兴而去,子贡问老师怎么回事,孔子说:你沒看到那人穿绿衣而来,他没经过冬季,只三季了,你跟他争执说不明道不清,你跟他争执到天明也讲不清理由,惹得自已生气烦脑,伤气又伤神,不如顺应于他,也不失一种明智。还有就是庄孑所讲"夏虫不可于语冰",意思是春天的虫子到了秋天就死了,它不会知道有冬天的,也可称之为三季虫。

故事里的意思浅显易懂,众生芸芸,什么样人都有,教导人遇什么人讲什么话,处事园滑,其实这个故事也商讨地方,每个人所受教育.学历等等不一,五彩缤纷才组成这个多彩世界,亦不可一概而论。



东郭先生147637124

曾先生强调“三季人”实际在说明大道唏嘘,大道难言的道理。

我们通常都认为是一年四季的,但是,事物、事情总有特例,不能拘泥于固有认识,能说出来,能表达出来的,又往往存在被断章取义、词不达意、歧义多义的问题,因此,这是善意的提醒,也是谦虚的警示。

老子道德经中的描述是“道冲或不盈”。

思想层面的东西,很多是需要悟的,而不是别人直接告诉你。同样的一句话,不同的人,不同的年龄,不同的认知程度,不同的修养 ,会产生不同的解读。


霹雳火76228767

三季人指的是蚱蜢,蚱蜢只能活三个季度,到了冬天就死掉了,所以三季人就认为这个世界就是三季,而现实是这个世界有四季!这个故事和井底之蛙的寓意差不多!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短缺的,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生命的井底去坐井观天,有的人一辈子待在井底没出来过,有的人不甘寂寞出来看过世界,因此每个人对这个世界,对周遭事物的判断都是良莠不齐的!当我们与他人发生争执与矛盾的时候,不要太生气,不要在乎对错,因为在对方眼里,错的就是对的!生活中有很多三季人,要理解他们的世界,才能更好的理解自己的世界!




我是司马木白,喜欢传统文化,喜欢收藏,关注我共同成长!


司马木白

人就是人,何必说鬼话?如果真的遇到鬼,我宁愿不说话也不说鬼话;如果被强迫说了,那我至少要保持心里明白。可以低微如尘埃,绝不可以扭曲如蛆虫。

同胞们,说鬼话可以给你个人换来好处,却会危害整个社会。人是社会动物,不是鬼。


小明快看天上有流星

我以前觉得大师没有真才实学。现在看来是晚辈大错特错。

我不敢说大师出神入化,但大师至少是一位圣人。晚辈以前多有冒犯,望您大人不记小人之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