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舒適區”,你的人生才真正開始

我有一個小表妹,長得漂亮,性格溫和,畢業後去了一個事業單位當了小職員,家人經常誇她懂事,選擇安穩,讓父母放心。

前不久,她卻從單位離職了,還說要來北京找工作。表妹說,在辦公室待了兩年,工作雖然輕鬆,但是拿著死工資日復一日,讓她感覺自己的能力沒有得到一點提升。

關鍵是,在那個圈子裡的女孩每天談論的不是娛樂八卦,就是服裝、化妝品和老公收入,她感覺特別無聊,一直在消耗自己,看不到上升的出路。

所以,她堅決要走出舒適區,來北京闖一闖。

表妹說:“反正年輕,沒有什麼可以失去的,失敗了我也不後悔,如果不來,我會恨自己一輩子。”

美國作家尼爾·唐納·沃許說過:“真正的人生始於你走出舒適區。”

人生的美妙在於它的不確定性,太貪圖安逸的人生,是沒有精彩和趣味可言的。

走出“舒適區”,你的人生才真正開始

1

你的舒適區,正在慢慢毀掉你

認識很多人,他們一邊抱怨夢想遙不可及,一邊不願意跨出眼前舒適的圈子,在安慰自己平凡可貴的同時,又不甘心碌碌無為。

但是我覺得,舒適區其實是一個不確定的區間,它隨時可能消失或者減少,人生並沒有絕對的安全感。

在舒適區待久了,你就失去了去抵抗未知的能力。

電影《肖申克的救贖》裡,在監獄裡待了大半輩子的圖書管理員老布,被假釋之後,卻無法適應自由,他找不到自己的價值感和存在的意義,於是選擇了上吊自殺。

對他來說,肖申克是舒服的,他在裡面有事可做,有人可交,受人尊敬,可是本質上,那只是一個困住他的牢籠,是讓他斷絕與社會聯繫的元兇。

“舒適區”並不會讓你感到真正長久地舒適,漸漸地,你反而會開始迷茫和無助。

走出“舒適區”,你的人生才真正開始

我有個在老家當小學老師的同學,她買了房子,工作不僅穩定,還有雙休和寒暑假,很多人都羨慕她活得踏實,沒有後顧之憂。

但是每次她和我聊天時,不是傾訴對校長的抱怨,就是對男朋友的不滿,言語之中總是透露出對自由的羨慕和嚮往。其實,她並沒有很多人想象中快樂。

沉溺於自己所認為的“舒適區”,會變得懶惰和頹廢,漸漸開始麻痺自己,最終被所謂的舒適吞噬。

大家都知道“溫水煮青蛙”的故事。

將一隻青蛙放入裝冷水的容器中,然後在容器底部慢慢加熱,在這加熱過程中,青蛙的體溫能隨著環境的溫度進行自我調節。

所以青蛙沒有因為水溫漸熱而跳出容器,反而是因為水溫的舒適在其中悠然自得,直到最後發現溫度變得無法忍受,但它已經心有餘而力不足,最終被活活燙死於水中。

2

不要把人生中的挑戰和困難當做壞事

最近有一個演講視頻很火,主題為“跳出舒適區去生活”,演講人是世界上滑雪排名最高的女殘疾選手艾米珀迪(Amy Purdy)。

Amy在19歲那年遭遇了她人生中最大的挑戰。因為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病,她失去了雙腿,左耳失聰、失去脾臟和腎臟。

她是一個渴望自由的人,她想周遊世界,想滑雪,想過著奇遇而有故事的生活,這個毀滅性的打擊,一度把她推入深淵。

她失去了雙腳,可是上天並沒有剝奪她活出自信美好人生的能力,她想要衝破重重阻礙,走出困境。

熱愛滑雪的她,為了回到滑雪場,花了一年時間尋找適合自己滑雪的“腳”,儘管沒有找到,但也沒打消她的激情,她果斷選擇自己裝配零件生產假肢,最後給自己做了可以讓她滑雪的“腳”。

後來,她刻苦練習滑雪,參加比賽,連續3次奪得世界滑雪錦標賽冠軍,贏得世人的尊重。

2005年,她投資了一個專為青年殘疾人服務的非盈利組織,幫助他們去參與和享受極限運動,她還去了南非,為那邊貧窮的孩子送去了可以舒服走路的鞋子。

疾病和身體的殘缺並沒有阻止她去周遊世界,沒有中斷她對夢想的追逐。她也沒有選擇躲在自己舒服的小角落,而是超越侷限,把不可能變為了可能,開啟了輝煌的人生故事。

不要把人生中的挑戰和困難當做壞事。只要你敢於走出去,你就能成為任何你想成為的人,做任何你想成就的事。

走出“舒適區”,你的人生才真正開始

當然,如果選擇跳出舒適區,這也意味著我們將放棄現有的東西去做出新的嘗試。

你會承擔一些焦慮和擔憂,變化總會伴隨著陣痛,但是隻要你發自內心地想要去克服它們,你就會開始加速成長,最終收穫意想不到的驚喜。

跟從自己的選擇時,請一定要記住,這個“走出舒適區”的決定,必須依靠的是你內心堅定的想法,而不是別人或是生活強加給你的。

另外在這裡,給所有想要走出自己舒適區或者已經走出來的朋友們幾點建議:

行動:哪怕第一次行動失敗了也沒關係,繼續第二次、第三次…相信我,你會從中收穫很多。

鼓勵自己:也可以是給自己一些小小的獎勵,這樣你便會有堅持下去的動力。

及時調整:在行動的過程中,針對實際情況和自我適應能力,進行相應的調整。

自我檢查:時刻檢查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時修正。

總而言之,我由衷地希望大家能夠敢於走出自己的舒適區,哪怕是走出一小步,說不定會帶你去到更遠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