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圣旨与太后懿旨有何区别 慈禧太后曾有一道懿旨受到全国欢迎

要说“圣旨”与“懿旨”,就得先说太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几千年的皇权专制,造就了皇太后在特殊时期垂帘听政、执掌朝政的历史现象。

皇帝圣旨与太后懿旨有何区别 慈禧太后曾有一道懿旨受到全国欢迎

从早期战国时代的秦国宣太后,到西汉的吕后、东汉的邓太后以及唐代的武则天武后、宋代的刘太后,辽代的萧太后,直到距离我们最近的清代慈禧太后,个个都对历史进程产生过重要影响。

人们熟知,在位的皇帝下达号令被称为“圣旨”,而太后听政也要发号施令,她们的号令则被称为“懿旨”。

这两种最高统治者指令的称谓是怎么形成的,“圣旨”与“懿旨”有何不同?

史料介绍,中国古代统治者对朝廷公文都设立了明确规定:秦代上行文为奏,下行文为制、诏;汉代上行文分为:章、奏、表、议;下行文分为:策书、制书、诏书、戒书;唐代下行公文有制、敕、册、令、教、符六种,上行公文也有表、状、笺、启、辞、牒六种;平行公文有关、移、刺。

宋代的公文继承唐代体制,种类更趋繁杂。元代公文略有变化,开始把诏令称圣旨,命令称令旨,指令称懿旨,并增加了一些新的文体,如行移、申状等。

据此,人们把皇帝的诏令称为圣旨;对于皇太后或皇后的诏令、谕旨称为懿旨;把皇太子下达的旨令叫钧旨。

皇帝下的指令被叫做圣旨,意为一言九鼎之言,其开头常写道:“奉天承运,皇帝昭曰.....”。皇太后的命令则称之为懿旨,常常表述为:太后有令或太后懿旨.....

皇帝圣旨与太后懿旨有何区别 慈禧太后曾有一道懿旨受到全国欢迎

那么皇帝的圣旨和太后的懿旨哪个分量重?冲突了怎么办,下面听从谁的?

有研究者认为,这实际上要看皇帝和太后谁真正掌握大权,谁的权力大,谁的旨意就大,比如晚清慈禧太后的懿旨就比光绪皇帝的圣旨要大。

在一般情况下,皇帝亲政且很有能力,皇太后不得干预政事。此时圣旨一定是大于懿旨的。但是事实上,皇帝也须遵守孝道。当自己的意见与母亲或祖母的旨意发生冲突时,皇帝都会通过一定渠道进行斡旋协调,尽量不去激化与长辈的关系。

但一旦事关朝政特别紧急事务时,皇帝的圣旨还大于懿旨的。因为当政的毕竟是皇帝。所谓特殊时期,就是皇帝幼小或无能,不得不由太后听政辅佐,此时皇帝说话的分量没有太后重,那只好听太后的。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皇帝为了表示孝敬,有意谦让太后,让太后的懿旨在某件事上要大于圣旨,这类谦让,并不表明皇帝没有太后说话算数。

总体来说,古代皇帝的圣旨绝对是至高无尚的,就是权势熏天的摄政王之类,在下达旨意时,也要借助皇帝的圣旨旗号。

不妨盘点几份离我们时代最近的太后----慈禧的懿旨,看看她都决策了啥内容:

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戊戌政变之后,慈禧太后一直打算废掉光绪,另立新帝。光绪二十五年,慈禧以光绪皇帝的名义下了一道懿旨:“以多罗端郡王载漪之子溥隽承继穆宗毅皇帝为嗣,钦奉旨成性英名,谨当仰遵慈训,封载漪之子溥隽为皇子,以绵统续。”

慈禧没料到,她的这道懿旨受到各国公使的强烈反对,外强都不支持慈禧废掉光绪皇帝,致使该计划最后流产。也正是由于这件事,促使了八国联军侵华···

皇帝圣旨与太后懿旨有何区别 慈禧太后曾有一道懿旨受到全国欢迎

青年女子裹足是封建社会的陋习之一。慈禧太后本人也极力反对裹足。1905年她下达了一道劝禁缠足的懿旨,说:“汉人妇女率多缠足,由来已久,有伤造物之和,嗣后缙绅之家,务当婉切劝导,使之家喻户晓,以期渐除积习。”

这道懿旨很得民心,一时间全国各地纷纷响应,得到很好贯彻。

1908年11月15日(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慈禧太后病危,在临终前遗言说:“此后,女人不可预闻国政。此与本朝家法相违,必须严加限制。尤须严防,不得令太监擅权。明末之事,可为殷鉴!”

这应当是慈禧太后生平的最后一次懿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