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某些抗戰類歷史節目和學者的觀點的質疑

近來一直在重讀中國抗戰史,也包括國民革命戰史,從雙方兩個角度重溫那段蕩氣迴腸的歷史,惟感嘆逝者已矣,英烈千秋。尤其喜歡各類權威媒體播放的抗戰類視頻,可以結合相對抽象的文字史料更直觀的理解抗戰歷程,但是看著看著就看出了一些問題,也可以說質疑:這些所謂權威媒體在製作節目之前,到底看沒看過史料?到底沒有沒仔細研究和理解過所講的事件?

關於某些抗戰類歷史節目和學者的觀點的質疑

上海紀實頻道

上圖主持人所講的歷史事件是關於桂系參加淞滬會戰的情況,繪聲繪色,言之鑿鑿,網上各大論壇關於桂系的傳聞和勵志貼也鋪天蓋地,令無數讀者感動至深,為此筆者曾專門查詢了所能找到的戰史資料,一探究竟。

關於某些抗戰類歷史節目和學者的觀點的質疑

薩蘇在節目中的表述

淞滬會戰國軍先後投入了七十多個師的部隊和日軍10個以上師團展開了血戰,是全面抗戰初期國軍非常重要的一場會戰,由於裝備差距巨大,國軍付出了30多萬傷亡打了三個月,雖最終上海淪陷卻也打破了日軍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狂言。

桂系在抗戰初期擁有170D-176D七個師的兵力,經過白崇禧,李宗仁和蔣介石的談判,國民政府又給了桂系六個師的番號,並增加21集團軍編制,1937年八月下旬除175D留守廣西外,其餘六個師北上並與十月初到達徐州集結,分赴連雲港,日照各地接防稅警總團等參加淞滬會戰而留下的陣地,隨著會戰進行各部隊傷亡慘重,10月12日奉令以一七一師調滬作戰,用火車輸送,於17曰到達南翔,接胡宗南軍陣地,因此桂系部隊是從山東和徐州一線分別開赴淞滬戰場,並不存在從廣西走路三個月到達淞滬戰場參戰。

關於某些抗戰類歷史節目和學者的觀點的質疑

大場之戰後桂系還參加了常熟杭州作戰

桂系參加淞滬會戰的部隊分別為:171D.173D.174D.176D四個師,另外的兩個師未參加淞滬會戰,而是參加了會戰後的吳興長興阻擊戰。但172D選派了1000餘人組建的先遣隊參戰,另外176D是原粵系19路軍128淞滬抗戰的餘部,下轄一個526旅,師長區壽平,副師長凌壓西兼526旅旅長,下轄1051團、1052團。共計不到四個整師的兵力。

關於某些抗戰類歷史節目和學者的觀點的質疑

參戰四個師番號何來六個師

這裡有個疑問讓筆者也一直百思不得其解,170D沒有參加淞滬會戰,但是淞滬戰場卻出現了170下轄的510旅和508旅番號,經過查詢各方戰史資料得以解開疑團。原來171D下轄511旅和513旅,513旅旅長高仰如臨陣脫逃導致所部潰散(後被槍決),戰前桂系各部隊臨時進行了混編,其中170D508旅編入171D,510旅編入173D,173D519旅,174D522旅編入170D,因此淞滬會戰桂系參戰的實際部隊是508B,511B.510B.517B.520B.526B六個旅和513旅餘部。總兵力約為三個整師略多。

關於某些抗戰類歷史節目和學者的觀點的質疑

國軍戰史相關記載

大場戰鬥是淞滬會戰核心戰鬥之一,國軍淞滬會戰傷亡的三十餘萬人中在大場戰鬥前後傷亡近20萬,被譽為血肉磨坊,桂系部隊參加的正是大場反擊戰,按照作戰命令:胡宗南第19師(附511旅1022團)、第173師(517旅)、第174師(520旅)、第176師(1051團)附第1020團(實際番號170師510旅)編成攻擊軍,由談家頭、陳家行之線攻擊前進,保持重點於左翼。第一攻擊目標為日軍第9師團的橋亭宅、頓悟寺一線,第二攻擊目標為第3師團趙家角、西六房之線。第171師(508旅)為第二攻擊師,約為五個旅的總兵力兩萬餘人(網上神文所說的六個師六萬人衝鋒為不實傳言)。

10月21日晚20時,中國三路大軍同時開始出擊。以21集團軍為反擊主力的第一路由談家頭、陳家行正面攻擊前進;第二路、第三路攻擊軍(其他部分部隊組成)分別由孟家宅、馬家宅和廣福黃家宅進擊。但就在中國軍隊進行反擊戰的同時,日軍計劃進攻大場的戰役也開始實施了。使得桂系21集團軍進攻部隊直接暴露在火網之下,使得攻擊遭受到了慘重傷亡,170師第510旅旅長龐漢楨以身殉國。171師第511旅秦霖旅長陣亡。戰後第四十八軍 蘊藻浜戰鬥詳報寫道:“21日黎明敵炮兵向我陣地攻擊甚烈,飛機同時狂肆轟炸,步兵複利用炮火之成果突進我第174師陣地之桃園浜、丁家宅、北候宅等處,均被擊毀,為敵佔領……是日本軍全線陣地紛起激烈之爭奪戰,敵炮火終日未息,我第一線官兵死守累累……”各部隊全線後撤,數日後大場陣地失守。部隊戰死4000餘人,傷失蹤5000餘人。其後還參加了常熟,杭州系列作戰,170D.172D在淞滬會戰後參加了吳興長興阻擊戰。

關於某些抗戰類歷史節目和學者的觀點的質疑

薩蘇著名的1:32空戰歷史創作

以上是桂系參加大場戰鬥的大致情況,那麼問題來了,作為一欄歷史節目主持人是否詳細查閱過戰史資料?如何在節目中言之鑿鑿一共6個旅的番號如何有十個旅長一天陣亡九個?成為了謠言和作假歷史的傳播者,做歷史節目首先要嚴肅,歷史更不能用來創作和娛樂。畢竟大多數人不會去查閱各種資料,結果就是以訛傳訛,各類神文,神劇在網上滿天飛,權威媒體們是有相當的責任的。比如薩蘇就創作過1:32的空戰奇蹟,同樣言之鑿鑿的背後仍然是信口雌黃,只為了賺取眼球經濟,一本正經的胡說,與其說是個歷史學者不如說是個歷史創作者。雖然說謠言止於智者,但近些年來不嚴謹的歷史節目和不負責任的歷史學者部分言論卻在誤導觀眾,歪曲歷史的神文也廣為流傳,例如著名網絡神文桂林保衛戰兩萬雜牌部隊三天殲滅日軍五萬餘人,一場潰敗的戰績竟然遠超三十多萬大軍奮戰月餘殲敵一萬餘人的臺兒莊大捷,這在娛樂了大眾智商的同時也給為抗戰付出生命的先烈們抹黑,畢竟歷史不能改變更不能創造,這是對歷史的尊重,更是對我們自己的尊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