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津渡老街:歷經五個朝代,這條老街留下的人文情懷最濃

本文音頻由【訊飛快讀】小程序用戶創作、分享,點擊音頻收聽全文:

/ 王錫

/ 天高雲淡

西津渡老街:歷經五個朝代,這條老街留下的人文情懷最濃

西津渡老街:歷經五個朝代,這條老街留下的人文情懷最濃

久居鬧市,聽厭了車水馬龍的喧囂,看膩了炫目的霓虹,就有了找尋短暫清靜的心情,讓自己從忙亂的生活中脫離出來,去尋覓那如水的心境。

午後,一場細雨不期而至,避開川流不息的人群,拐進一條幽長的小巷,足音驚醒了老街石板路上已歷千年的轍印。清代的方磚依然駐守在高牆之上,民國的宅界仍在牆角清晰可見,古老的青石板鋪就的地面,似乎在訴說著它一路承載的昌盛和衰敗。

西津渡老街:歷經五個朝代,這條老街留下的人文情懷最濃

西津渡老街:歷經五個朝代,這條老街留下的人文情懷最濃

手指從古老的牆壁上劃過,我又找回了以前的那種感覺,歲月好象沒有走遠,它放慢了腳步,就連空氣都沒有跟著流走,還有從老宅裡彌散出一股淡淡的檀木香味。

南徐城下,急鼓驚濤和漁舟星火,早已淡入歷史的煙塵。五十三坡前,我分明聽見自己心裡那無法抗拒的探尋的渴望。

西津渡老街:歷經五個朝代,這條老街留下的人文情懷最濃

西津渡老街:歷經五個朝代,這條老街留下的人文情懷最濃

西津渡老街全長 1000 米,始建於六朝時期,是由蒜山峭壁開鑿而成的棧道,歷經唐宋元明清五個朝代,留下了如今的規模,這裡隨處可見六朝至清代的歷史遺蹟。老街北臨長江、南依銀山與金山相望,古渡因山得名,漢代稱“蒜山渡”,唐代曾名“金陵渡”,到了宋代才稱為“西津渡”。

西津風月,燈火瓜州。西津渡自古以來是鎮江至揚州往來便客必經之地,“金陵津渡小山樓,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裡,兩三星火是瓜洲”唐代詩人張祜《題金陵渡》正是西津渡的千古絕唱。

西津渡老街:歷經五個朝代,這條老街留下的人文情懷最濃

西津渡老街:歷經五個朝代,這條老街留下的人文情懷最濃

古時,這裡東有象山為屏,擋住洶湧的海潮,北與古邗溝相對,臨江斷磯絕壁,是岸線穩定的天然港灣。古渡依山臨江,寺觀林立、層巒疊翠、飛閣流丹,是座典型的“城市山林”微縮。

作為當時鎮江通往江北的唯一渡口,從三國時期開始,西津渡就是著名的長江渡口。唐代以來更是漕運重鎮,交通咽喉。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一直是兵家必爭之地。

古渡原先緊臨長江,滾滾江水就從腳下流過。清代以後,由於江灘淤漲,江岸逐漸北移,渡口遂下移到玉山腳下的超岸寺旁。當年的西津古渡離江岸已有 300 多米距離。

西津渡老街:歷經五個朝代,這條老街留下的人文情懷最濃西津渡老街:歷經五個朝代,這條老街留下的人文情懷最濃

南徐景物,最懷西津。走過兩座香菸繚繞的亭狀香爐,過第二道券門,建築風格未變,體量卻明顯大了一號,磚木結構,雕花飛簷的窗欄和立柱一律漆作硃紅色,與券門上“飛閣流丹”一詞呼應得恰到好處。

西津渡老街:歷經五個朝代,這條老街留下的人文情懷最濃

最為引人注目的則是立於老街上的過街石塔,這是一座元代建造的喇嘛塔式灰白色石塔,也是我國唯一年代最久、保存最完整的過街塔。

塔基的東西兩面都刻有“昭關”字樣,故稱“昭關石塔”,石塔高約五米,塔座兩層,以“亞”字形疊澀法鑿成,分為塔座、塔身、塔頸、十三天、塔頂五部分,塔身扁圓,因其外形象一隻瓶子,故又稱“瓶塔”。全塔用青石分段雕成,塔的底層立四根石柱,緊貼在路北救生會和路南觀音洞之間,東西兩面敞開可通行。

從塔下經過即是向佛祖頂禮膜拜了一回,雖然前程未卜,但至少給人心靈以慰藉。

西津渡老街:歷經五個朝代,這條老街留下的人文情懷最濃

西津渡老街:歷經五個朝代,這條老街留下的人文情懷最濃

雨霧中我仰視,古塔於肅穆中透出寧靜。歷經600多年滄桑,依舊氣定神閒,俯視著芸芸眾生。塔下香爐升起嫋嫋青煙,和著若有若無的梵音,彌散在老街上,透過煙霧望去,深巷古屋正漸次淡去,街後的山巒遠樹,已隱隱地顯出蒼茫和厚重。

帶著這種慰藉穿過石塔,來到依山而建的觀音洞前,梵音就源於此,觀音菩薩面帶笑容,端坐在蓮花寶座,接受行人香火。

高大古樸的觀音洞,雖然風雨剝蝕了立面,卻依舊顯示出宗教的莊嚴肅穆。在近千年的時間跨度中,長江天塹對於當時的交通工具,仍然意味著巨大的風險,面對難以卜測的風浪,人們只有祈求宗教的護佑,這裡便是過江人的祈福之處。

西津渡老街:歷經五個朝代,這條老街留下的人文情懷最濃

人們的願望總是美好的,但觀音還是制服不了長江的狂風惡浪,唐代詩人孟浩然就留下了“江風白浪起,愁煞渡江人”的詩句,每當長江發大水時,風起浪湧,總有船隻翻入水中,船工和渡客的呼救之聲驚心動魄。

自宋代開始,古渡就設立了義渡和救生會。救生會,就是濟渡救生的意思,是帶有慈善性質的水上安全救助機構,專門從事打撈遇險船隻和人員,這一民間組織無私奉獻,不求回報的行為在當時廣為傳播,鼎盛時還發展到南京、武漢等地,江西、湖北、安徽各省紛紛仿效實施救生事宜

如今,那些地方救生會的遺址早已蕩然無存,只有鎮江的救生會遺址保存最為完整,1999年政府出資修繕後,已恢復了當時的原貌。

西津渡老街:歷經五個朝代,這條老街留下的人文情懷最濃

這是一幢普通的清末建築,正門門楣上鑲嵌著三個蒼勁有力的大字“救生會”,整個大院沒有曲徑通幽的勝景,更沒有雕樑畫棟的豪華,倒像小富人家的寓所,這就是名揚四海的鎮江西津渡救生會舊址的全部所在。

眼前,煙火繚繞的觀音洞和一派寂寥的救生會,成為鮮明的對照,更使古渡多了一份濃郁的人文情懷。

西津渡老街:歷經五個朝代,這條老街留下的人文情懷最濃


人工智能為你朗讀,本文音頻使用【訊飛快讀】小程序製作,感謝您的收聽。

使用【訊飛快讀】小程序,你也可以一鍵製作自己的精彩音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