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津渡老街:历经五个朝代,这条老街留下的人文情怀最浓

本文音频由【讯飞快读】小程序用户创作、分享,点击音频收听全文:

/ 王锡

/ 天高云淡

西津渡老街:历经五个朝代,这条老街留下的人文情怀最浓

西津渡老街:历经五个朝代,这条老街留下的人文情怀最浓

久居闹市,听厌了车水马龙的喧嚣,看腻了炫目的霓虹,就有了找寻短暂清静的心情,让自己从忙乱的生活中脱离出来,去寻觅那如水的心境。

午后,一场细雨不期而至,避开川流不息的人群,拐进一条幽长的小巷,足音惊醒了老街石板路上已历千年的辙印。清代的方砖依然驻守在高墙之上,民国的宅界仍在墙角清晰可见,古老的青石板铺就的地面,似乎在诉说着它一路承载的昌盛和衰败。

西津渡老街:历经五个朝代,这条老街留下的人文情怀最浓

西津渡老街:历经五个朝代,这条老街留下的人文情怀最浓

手指从古老的墙壁上划过,我又找回了以前的那种感觉,岁月好象没有走远,它放慢了脚步,就连空气都没有跟着流走,还有从老宅里弥散出一股淡淡的檀木香味。

南徐城下,急鼓惊涛和渔舟星火,早已淡入历史的烟尘。五十三坡前,我分明听见自己心里那无法抗拒的探寻的渴望。

西津渡老街:历经五个朝代,这条老街留下的人文情怀最浓

西津渡老街:历经五个朝代,这条老街留下的人文情怀最浓

西津渡老街全长 1000 米,始建于六朝时期,是由蒜山峭壁开凿而成的栈道,历经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留下了如今的规模,这里随处可见六朝至清代的历史遗迹。老街北临长江、南依银山与金山相望,古渡因山得名,汉代称“蒜山渡”,唐代曾名“金陵渡”,到了宋代才称为“西津渡”。

西津风月,灯火瓜州。西津渡自古以来是镇江至扬州往来便客必经之地,“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唐代诗人张祜《题金陵渡》正是西津渡的千古绝唱。

西津渡老街:历经五个朝代,这条老街留下的人文情怀最浓

西津渡老街:历经五个朝代,这条老街留下的人文情怀最浓

古时,这里东有象山为屏,挡住汹涌的海潮,北与古邗沟相对,临江断矶绝壁,是岸线稳定的天然港湾。古渡依山临江,寺观林立、层峦叠翠、飞阁流丹,是座典型的“城市山林”微缩。

作为当时镇江通往江北的唯一渡口,从三国时期开始,西津渡就是著名的长江渡口。唐代以来更是漕运重镇,交通咽喉。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

古渡原先紧临长江,滚滚江水就从脚下流过。清代以后,由于江滩淤涨,江岸逐渐北移,渡口遂下移到玉山脚下的超岸寺旁。当年的西津古渡离江岸已有 300 多米距离。

西津渡老街:历经五个朝代,这条老街留下的人文情怀最浓西津渡老街:历经五个朝代,这条老街留下的人文情怀最浓

南徐景物,最怀西津。走过两座香烟缭绕的亭状香炉,过第二道券门,建筑风格未变,体量却明显大了一号,砖木结构,雕花飞檐的窗栏和立柱一律漆作朱红色,与券门上“飞阁流丹”一词呼应得恰到好处。

西津渡老街:历经五个朝代,这条老街留下的人文情怀最浓

最为引人注目的则是立于老街上的过街石塔,这是一座元代建造的喇嘛塔式灰白色石塔,也是我国唯一年代最久、保存最完整的过街塔。

塔基的东西两面都刻有“昭关”字样,故称“昭关石塔”,石塔高约五米,塔座两层,以“亚”字形叠涩法凿成,分为塔座、塔身、塔颈、十三天、塔顶五部分,塔身扁圆,因其外形象一只瓶子,故又称“瓶塔”。全塔用青石分段雕成,塔的底层立四根石柱,紧贴在路北救生会和路南观音洞之间,东西两面敞开可通行。

从塔下经过即是向佛祖顶礼膜拜了一回,虽然前程未卜,但至少给人心灵以慰藉。

西津渡老街:历经五个朝代,这条老街留下的人文情怀最浓

西津渡老街:历经五个朝代,这条老街留下的人文情怀最浓

雨雾中我仰视,古塔于肃穆中透出宁静。历经600多年沧桑,依旧气定神闲,俯视着芸芸众生。塔下香炉升起袅袅青烟,和着若有若无的梵音,弥散在老街上,透过烟雾望去,深巷古屋正渐次淡去,街后的山峦远树,已隐隐地显出苍茫和厚重。

带着这种慰藉穿过石塔,来到依山而建的观音洞前,梵音就源于此,观音菩萨面带笑容,端坐在莲花宝座,接受行人香火。

高大古朴的观音洞,虽然风雨剥蚀了立面,却依旧显示出宗教的庄严肃穆。在近千年的时间跨度中,长江天堑对于当时的交通工具,仍然意味着巨大的风险,面对难以卜测的风浪,人们只有祈求宗教的护佑,这里便是过江人的祈福之处。

西津渡老街:历经五个朝代,这条老街留下的人文情怀最浓

人们的愿望总是美好的,但观音还是制服不了长江的狂风恶浪,唐代诗人孟浩然就留下了“江风白浪起,愁煞渡江人”的诗句,每当长江发大水时,风起浪涌,总有船只翻入水中,船工和渡客的呼救之声惊心动魄。

自宋代开始,古渡就设立了义渡和救生会。救生会,就是济渡救生的意思,是带有慈善性质的水上安全救助机构,专门从事打捞遇险船只和人员,这一民间组织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行为在当时广为传播,鼎盛时还发展到南京、武汉等地,江西、湖北、安徽各省纷纷仿效实施救生事宜

如今,那些地方救生会的遗址早已荡然无存,只有镇江的救生会遗址保存最为完整,1999年政府出资修缮后,已恢复了当时的原貌。

西津渡老街:历经五个朝代,这条老街留下的人文情怀最浓

这是一幢普通的清末建筑,正门门楣上镶嵌着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救生会”,整个大院没有曲径通幽的胜景,更没有雕梁画栋的豪华,倒像小富人家的寓所,这就是名扬四海的镇江西津渡救生会旧址的全部所在。

眼前,烟火缭绕的观音洞和一派寂寥的救生会,成为鲜明的对照,更使古渡多了一份浓郁的人文情怀。

西津渡老街:历经五个朝代,这条老街留下的人文情怀最浓


人工智能为你朗读,本文音频使用【讯飞快读】小程序制作,感谢您的收听。

使用【讯飞快读】小程序,你也可以一键制作自己的精彩音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