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以后有可能成为第二个深圳吗?

云不凡666

没有可能性。深圳的地缘优势不可复制,看看珠海就知道了。

在改革开放初期,将深圳、珠海、厦门、汕头分别作为经济特区,主要是吸引外商投资,从政策上来看都差不多。而考虑设置这四个经济特区,主要是为分别对接香港、澳门、台湾,汕头则是著名侨乡。四个经济特区各有侧重,但基础地缘经济方面的差距,让这四个特区有了天壤之别。

(深圳市民中心)

深圳与香港只有一关之隔,如果不计较行政区划,从地理上来看就是同城。而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自由贸易港、国际大都市,其辐射效应远非珠海厦门汕头所对应区域能比拟。

时至今日,深圳依托香港,并得益于大陆坚定不移的深化改革步伐,发展上越来越好,在GDP上已经有了超越香港的势头。而其它三个经济特区中,珠海汕头则在失去独占性的政策资源后,渐渐泯然众人。厦门有所不同,在发展中逐步找到自己的特殊优势,成为独具一格的旅游城市,虽然GDP总量不高,但发展质量很好。

(厦门)

但厦门与深圳,终是走的两条不同的道路,也许以后随着地缘政治的改变,厦门的经济发展会呈现不同的变化,但厦门就是厦门,无论如何发展,都不会成为第二个深圳。

一个与众不同的厦门,一个不可复制的深圳,都是中国城市群星中的耀眼明星。你说呢?


牙牙小语

呵呵,厦门不可能成为第二个深圳!但是厦门如果能推动闽南整合或者合并成功或许就有可能!

深圳能成为深圳,是因为举全国之力建设深圳,因为深圳聚集的是全国最优秀的人才,因为深圳和经济高度发展的香港就一江之隔,因为深圳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城市,也因为深圳有一个深交所。

厦门地处闽南金三角,是福建最发达的区域。如果闽南大都市区能成局,那么厦门在全国地位肯定不低!如果厦门能并入石狮,晋江,南安部分,安溪,华安,长泰和龙海成为辖地8000-10000平方公里的城市,那么厦门肯定能在15年内成为中国十大城市之一,并带动整个福建快速发展!或者闽南三市合并成一个城市由一个市政府管辖,成为闽南市,那么这个闽南市在20年内肯定能成为中国第五城,并带动海峡西岸城市群跟上长三和珠三的发展步伐!

但一切仍旧要以厦门为发展的出发点!

厦门虽然有很不错的地理优势,但是成也海岛,败也海岛。因为海岛所以可以在小小15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精品建设(实际扣除山脉和高崎机场影响范围也就70-80平方公里,没填海造地前实际总面积才132平方公里),所以厦门的漂亮名扬海内外。但是也因为这样在很大一部分部分厦门人的心目中一直有很严重的小岛思维,所以很多的决策都优先考虑岛内,比如铁路一定要岛内弄个站,比如机场规划要两个机场同时运营,比如居住宁愿岛内一张床不要岛外一套房,高房价导致了现在厦门发展后劲不足。

厦门现在只能转变发展思路,要不别说第二个深圳,就是在福建省内的最发达城市也会暗淡下去,慢慢成为国内无感的城市。

厦门发展最大的问题就是海岛阻断了厦门发展的外溢,只有通过大桥才能将发展外溢引导到广阔的岛外去。这个过程中很明显厦门大桥建设最早,所以岛外的杏林和集美北区也就最早发展。90年代末建设了海沧大桥,规格高车道多车速快,所以推动海沧城区进入快速发展期,并且经济发展外溢到角美龙池等地去。2008年前后集美大桥、杏林大桥和翔安隧道相继通车,所以拥有三条跨海通道的集美区进入高速发展期,成为岛外仅次于海沧的发达城区。而翔安在2003年独立建区前基本是白纸一张,所以翔安隧道给翔安带来了很大的发展但是现在仍旧给人感觉是大农村。因翔安太大而翔安隧道才单向3车道流量太大,导致翔安隧道天天堵,也影响了厦门岛的发展外溢到翔安的速度。

而海岛能建设桥的地方总归有限,翔安现在在建设第二东通道,论证规划第三东通道,但最多也就再建设这两条汽车通道而已,不能再多了。所以建设者眼光要放远点,第二东通道应该建设单向六车道(5条主车道,半道应急车道,半道自行车道)双向12车道,才能快速将岛内的发展外溢引导到翔安去(需要满足翔安一半车辆及1/3的同安车辆经这一通道进岛),如仍旧按照单向3车道双向6车道建设,通车后不用3年后又将经常堵车。第三东通道将是岛内到新机场的快速通道,他的建设将影响高崎机场能否整体停用的问题。而海沧方向也一样,现在在建设第二西通道,最多在海沧港区连接高速路口的地方再规划建设一条第三西通道(因为鼓浪屿和海沧港的原因只能建隧道)直通湖滨南路与第三东通道形成第三条东西跨岛线。



再一个困扰厦门人的就是高房价!因为厦门是一个150平方公里的小海岛,可供开发的面积非常小,导致岛内房价非常高。岛内均价已经5-6万,好地段都7-8万起,即使十几二十来万一平的楼盘也大行其道。这样的高房价也外溢到岛外,岛外桥头堡的楼盘都是4万以上的房价,而岛外已建设的主要城区房价都已3万多,现在已经很难找到2万出头的商品房。而厦门普通员工的实际工资并不高,这样的状况导致年轻人都不敢到厦门来打拼,而在厦门的部分年轻人也会因为高房价而离开厦门,进而掏空厦门未来发展的动力!高房价的势已经造成了,能怎么办?降房价吗?肯定不行!房价这么高肯定不能降,一但明显降价了,就会导致恐慌,会让房地产行业崩溃,进而影响其他产业的发展。而年轻人即使房价降到现在房价的1/3,他们也仍旧买不动房!

现在应对高房价最好的办法就是稳定房价,允许微调整下探(不超15%),也允许微上调(不超5%)。但那只是保护房地产而已,不能真正保护年轻人。那怎么保护年轻人呢?建设政府公租房!在岛外(岛内人口需要外移)地铁社区当中建设大量的公租房,来保障年轻人居者有其屋,配合租售同权改革和放宽高学历落户限制留住城市发展的源动力。但是怎么建设要很讲究:第一房型一定要小而五脏俱全,一房一厅面积不能超越40平方(10平方的房间,2平方的厕所,4平方的厨房,12平方的厅,2平方的阳台)占总量的20%;两房一厅面积不能超越55平方(10平方的2个房间,2平方的厕所,4平方的厨房,16平方的厅,3平方的阳台)占总量的35%;三房一厅面积不能超越70平方(10平方的房间3个,2平方的厕所,4平方的厨房,21平方的厅,3平方的阳台)占总量的45%;全部面积按照实际面积算,不算公摊(即低于商品房而高于城中村)。第二在公租房配套建设幼儿园、小学、菜市场、商超、运动场地和小型公共图书馆。第三采用身份识别管理,刷身份证或者社保卡进出(随着技术提升可以采用刷脸技术,但是要到机关登记录入并且和身份证挂钩)。这只为了防止转租,但允许在厦门缴交社保的任何人来申请居住(有房者愿意住也可以,儿女住这边老人过来共同生活也允许,但非厦门退休的老人不能自己申请住这类公租房)。第四建设量要大,岛外四个区按照上年统计的常住人口比例来建设,比如集美区常住人口67万人,那么就应该建设6.7万套;翔安常住人口34万,那么就该建设3.4万套,要保证足够的量才能真正起到稳定民心的作用。第五公租房建设面要广,要分散在一个区内的多个点上(一个点不超5000套,即常住1.5-2万人的规模),配合轨道交通或者公共交通来建设,并尽量靠近产业区。第六,租金要合理,租金要和厦门社平工资挂钩,与社保一样每年调整价格。以两房一厅的价格为基数,一年的房租应该等于单个员工社平年工资的10%,换算出每平方的价格来定另外两户型的租金。第七,按照1套配1.2个车位的标准,配套建设停车场。停车场租金按照标准面积计算,应为房租单位面积价格的2-3倍(允许你有车,也保障你停车,但是政策就是要推动大家使用公共交通)。第八,不能因为房价的波动而停止,至少要建设到厦门常住人口的25%都能住上为止,才能起到纳洪湖的作用,保障年轻人口在厦门能呆得下去。

再来就是厦门虽然辖地小,才1699.39平方公里。但实际厦门还有很多农业用地可供城市发展。所以厦门一定不能拒绝工业的发展,但是一定要拒绝污染的工业。现在厦门还有非常多的农村土地还没有开发,虽然农业很重要,但是一个城市的发展最重要的就是工业和服务业。而没有工业的支撑,服务业就是无源之水,永远发展不大。那么厦门就应该通过同城化和山海协作将农业放到长泰华安安溪乃至于龙岩三明去发展,让这些地区为厦门提供农副产品。厦门在这些农业用地上面除了已经明确规划为居住用地除外,应该划片开放建设成工业园(500-1000亩的规模),形成星罗棋布状的发展。在这些小工业园区内要做好养鱼工作,培育和扶持小微企业,推动双创在这些小工业园区落地。而灌口老324国道到仙灵祺山下这一片区域应该规划建设一个大型市级工业园(2000-3000亩)发展新能源汽车及其配套产业。同安五显和翔安新圩镇之间的土地上应该建设一个超大型的火炬工业园区(3000-5000亩),引进高端制造业。引进先进的工业园区管理理念,让工业园区也能精品化发展。而现在集美,杏林,同安和岛内的城区内存在的工厂应该引导搬迁进各个新建设的工业园区,从而提升岛外城区和湖里老工业园区的居住品质。

最后就是生态和水源的控制和发展。所有的生态保护都是为了更好的为人服务,好的生态环境才能给人民提供优良的生存环境。所以整个厦门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做好生态规划工作,也要做好城市林荫建设。要在居住区和工业园区中引入林荫建设计划,提升大树冠植物的种植,从而减缓厦门的热岛效应。现在厦门绿化有一个误区,就是绿化建设就是为了美化和彩化而忘了林荫需要。所以厦门很多道路上都种植着小树冠的绿色植物,就为了层次分明而在实际生活中没办法形成绿荫。笔者认为迎宾道的绿化彩化非常必要,机场、动车站、及会展场所周边分层次的绿化彩化是非常必要的,因为那代表形象。但是一般的城市道路,小区绿化、公园绿化就应该种植大树冠的绿色植物。这样才能真正降低厦门的热岛效应,让夏天的厦门能在大马路上看到散步的市民。水资源是厦门城市发展中很要命的痛!按照古代风水学来说翔安是不适合发展城市的,因为翔安没有大河流经过,干旱时翔安的缺水会致命。但是现代技术的发展让原水远距离输送不成问题了,所以拥有一个大平原地的翔安就成了厦门北上与泉州争雄的主战场(赵燕菁教授的观点)。现在厦门最主要的饮水源是九龙江,虽然现在技术先进但是也要考虑九龙江的水能稳定的供应吗?不会出问题吗?笔者认为应该未雨绸缪提前考虑,继续保持九龙江取水的前提下应该与安溪、南安建立水源合作方案,引安溪和南安的原水进入厦门,降低翔安原水供应的距离,也做到双水源保障,从而为厦门的后续发展提供信心。

厦门在不能扩大辖区的情况下,只能尽量谋划自己发展,现在泉州决定东出而不南下与厦门同城,那么厦门就需要加大现代工业的发展力度,促进整个厦门市域全面繁荣。积极与漳州谋划同城发展,与龙岩三明谋划山海合作,这样才能在福建省内成为发达高地,进而参与国内城市间的博弈。虽然不能成为深圳第二,但是肯定能成为东南明珠!


黄苏7

厦门,经济特区,港口城市,沿海,风景秀丽,东南与大小金门和大担岛隔海相望,与漳州、泉州并称厦漳泉闽南金三角经济区。

深圳,经济特区,港口城市,沿海,亚热带风光,曾经的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是珠三角发展速度较快的城市。


厦门,GDP总值4300亿元, 同比增长7.5% 人口约: 400万 面积:1699.39平方公里

深圳,GDP总值22286亿元,同比增长8.8% 人口约:1200万 面积:1996.85平方公里

你说厦门会不会成为第二个深圳?

我说永远都不会,为何这样说呢,因为厦门就是厦门呵,它不可能以后改名叫深圳,更不会成为深圳了。


深圳有深圳的好,但厦门也有厦门的好。

厦门集中了福建大量有钱人,有钱人多,消费也高,当然,发展前景也让人更是期待。

厦门最重要的经济支柱是工业,主要是湖里区。电子、机械、化工三大支柱产业,包括汽车、计算机与通讯设备、平板显示、食品加工和农副产品,工程机械、现代照明和太阳能、输配电及控制设备等产业链。可以说工业相当发达。一个地方的工业发展好,这个地方就有前景呵。

另外,抓住国家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机遇,兴建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充分利用丰富的海洋资源,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重点发展海洋经济和海岛旅游,未来的经济会更上一层楼。


还有,对于台海回归的良好预期,也将会为厦门的发展带来强刺激。

现时深圳平均房价五万多,但厦门的平均房价也有四万多快接近五万,并不低很多呵。从一个地方的房价,往往可以看出这个地方的价值。


午后海风

关于厦门能否成为第二个深圳,我个人觉得是不可能的。

我们来看下厦门的基本数据。

厦门 Xiamen、Amoy、Hsiamen(旧称)

别名 鹭岛

地理位置 福建省东南沿海,台湾海峡西岸

面积 1699.39平方公里

人口 392万



那深圳呢?

地理位置 广东省南部,珠江口东岸

面积 1996.85平方公里

人口 1252.83万(2017年常住人口)



可能单从数据我们除了人口也看不出差距,那我就来简单分析一下。

(=个人瞎扯,看看就好=)

首先我们看地理位置。深圳号称世界之窗,原因就是下面有个香港,在香港经济依旧繁荣的时代,国家政策发展深圳,形成前店后厂的模式。有了香港的依托,深圳的发展才可以如日中天。其次在改革开放时期,国家也大力发展广东经济,所以北上广深,广东就占了两个。可以说这是相辅相成的。

接着我们看下人口。这可能是厦门和深圳最大的区别了。虽然两个城市都是外来人口居多,但深圳真的是多了太多人了,人口带来的经济增长不可忽略,所以单论经济来说,厦门真的是比不上深圳,甚至不足深圳的一个区。

其三政策的影响。厦门和深圳都可以算是中央政策照顾的一方,都是从小渔村变成如今的都市。但是这种政策的侧重点不同,深圳是早期国家批准建设的,以当时的条件可以说是将所有优惠政策都加到这个亲儿子身上了,而厦门就比较不同了,虽然在福建省内厦门肯定算亲儿子,但随着国家的发展,中央肯定兼顾多方面发展,所以政策倾斜力度肯定不如深圳。

仅以上三点,厦门就不能成为第二个深圳。

但是我还是有话要说。其实将两者进行比较我觉得意义是不大的。为什么这么说?首先两个城市的发展路线就不一样。

很多人就拿深圳经济吊打厦门来说事,但是这本来就不对的。厦门虽然本身也在发展,但更多地类似养老宜居型城市,虽然目前可能岛内岛外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但是相信随着时间的发展这些都会迎刃而解的。

而深圳更像一个朝气十足的城市,生龙活虎了十几年,是奋斗的城市。这也造就了它的一线城市地位,但同时这对城市的发展也是有问题的,春节空城问题可见一斑。

所以两个城市没必要让谁称为谁。

厦门依旧做好它唯美安静的海滨城市,

深圳依旧是它积极拼搏向上的面貌即可。

以上。


陆一海

最早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

厦门作为中国最早的四个特区之一(深圳、珠海、厦门、汕头),当时之所以能成为经济特区,也是兼具着历史使命。尤其是深圳、珠海和厦门都有着一个特殊的地理含义,就是分别和港澳台在地理上的接近。当然还有语系上主要是粤语和闽南语,以及其中含有不少的血缘关系或者沾亲带故。其实都是在一定程度上,对两地合作提供了便利。

  • 深圳的成功是难以复制的

深圳之所以可以成为今天的深圳,其实深圳最初只是一个小渔村,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规划可以有独特的优势。简单来说深圳最初是在一张白纸上作画,所以最初的创造者才有着充分发挥的地方。当然,特殊的政策安排、特殊的地理位置等多方面原因综合之下才造就成了今天的深圳,这是难以也不可复制的。

  • 厦门怎么才可能更进一步

其实正如我前面所说的,首先虽然政策上都享有经济特区的政策,但是不同于深圳的地理优势靠近香港。厦门靠近的台湾,虽说最初的目的都是利用政策上的特殊,用于引进侨资与外资,形成若干个经济活力点。

虽然一直以来厦门当地政府都在不断深化对台关系,例如国务院相继批准设立海沧、杏林、集美三个台商投资区;出台了《厦门市台湾同胞投资保障条例》等等。然而还是因为地理位置以及政策的原因,所以在经济合作上两地之间其实处于一种不温不火的状态。


所以在我看来,与其想要模仿深圳的成长方式,倒不如选择往旅游+外来投资的方式,事实上厦门的独特地理位置更加适合建立一个滨海旅游城市,再进行吸引外来投资或许更加合适。

-END-


广东任你行

1、香港是个高度国际化的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大都市。深圳是以香港山水相连的中国经济特区,是香港与内地关系的桥梁与纽带,是中国对外开放交住的窗口与重要的门户,是中国南方现代化科研与制造基地,拥有独一无二的不可复制的区位优势。 2、全门历史上属于泉州下辖的小县。由大小全门等12个岛屿组成,总面积仅152平方公里,人口13万人,距大陸最近仅2余公里。現为台湾当局"福建省政府"所在地,与厦门距离18公里"隔海相望"。厦门是两岸关系交流最近最好的平台。厦门是美丽的岛屿城市,是旅游胜地,是东南沿海的中心城市,是福建与海外关系和两岸交流往来的重要门户城市。应该说,两个城市的定位与功能不同,谁也无法互相复制与相互取代…


知研42791366

不可能。厦门的发展不平衡,岛内岛外差距相对明显,总体经济水平上不去,城市建设受地域限制相差太大,高新技术产业少,创新少。以目前的经济水平在福建省内还输了泉州。环境优美,生态保持好,旅游是厦门的支柱产业,要发展旅游业就要舍去工业的大发展。纯属个人意见。


阿庆0059

现实一点吧!厦门还未走向发达,就开始走向冷清了,房价还有厦门的各种严格要求彻底压垮创业者和在想在厦门做点生意的人。看看今年走掉了多少人,报纸还说厦门人口多了多少,别太信报纸。。。跟深圳不是一个档次的比较,没法比。。。离开厦门或许你的生活会轻松些。


白癜风308光疗

完全不可能,1.是改革开放的契机已过2.城市发展的框架已经非常明确3.福州及泉州甚至宁德都在努力追赶大力建设,厦门现在只有高大上的产业才要4.房价过高产生的排挤效应,连带带动企业运营成本高,税收高,好的企业绝对是往北上广深跑,举例:这几年大型的房企总部往上海迁移!个人观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