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蝦的角度思考養殖的關鍵點和佈局

一:從蝦的習性聊養蝦

食性與養蝦。蝦是低級動物,在自然環境中主要以有機碎屑為食,所以,對營養的要求並不高。有資料表明,南美白對蝦餌料中蛋白含量只需35%左右就可以正常生長,此時南美白對蝦本身具有的消化能力與生長和能量的需求剛好是一個“平衡”,如果蛋白高了,消化系統的“過勞”是出現蝦病的“內因”,蛋白高了,消化不完全,排洩過多的“氮”,會引起水質的變化,這又是出現“蝦病”的外因。

當“內因”和“外因”逐漸積累到一定量的時候,“平衡”破壞,就可能發生“質”的變化,蝦病出現。這或許就是為什麼蝦“偷死”往往出現在25~30天以後的原因之一。當然,引發EMS的原因很多。

本人曾在一個養蝦的朋友那裡碰到過,先是發現早晨有很多鳥在蝦塘邊,我對這個老闆說,肯定有問題了,2天后,看到蝦遊塘且白尾,用藥,5~6天后抓蝦。

三、水體中理化因子對養蝦的影響1、氨氮和亞鹽蝦友們關心最多的是亞硝酸鹽,這是正確的。亞硝酸鹽高可以引發魚類的“褐血癥”,蝦也一樣,只不過蝦的血是無色的,不易觀察;亞硝酸鹽高還能引起水質的劇烈變化,是缺氧“泛池”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標粗”階段,亞硝酸鹽高會造成幼蝦鰓發育的畸形。亞硝酸鹽還有一個特性,猶如人類的血糖指標一樣,很難降,必須一開始就加以調控。水產養殖對象所排洩的氨氮,要經過亞硝酸鹽形態後才能轉化為硝酸鹽,而亞硝酸鹽的轉化需要大量處於“激化”狀態的溶氧,為什麼這麼說呢?實際生產中,往往會碰到溶氧量很高而亞硝酸鹽也很高的情況,可能是氧氣分子不易離析成單個氧原子參與反應所致。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呢?或許提高水體氧化電極電位是不錯的選擇。氨氮和硝酸鹽可以直接給微生物和浮游植物利用,但微生物和浮游植物也耗氧,尤其是夜間。氨氮多,藻類旺,新陳代謝加快,世代交替和生物消長也加快,很可能產生最近蝦友們聊的最多的“藻毒”的危害。一定數量的微藻是必須的,但需要加以控制,即保持與菌相的“平衡”。

2、pH值pH表示水體酸鹼度,其變化過程不再贅述。當pH值一天中的變化值小於0.5時,說明藻類生長處於“平衡”狀態(類似於物理學中的“勻速運動”),一旦超過0.5時,水質就有可能發生變化,或者是藻類過旺(這點可以用肉眼觀察之,精確一點可用透明度盤測量之),或者是鹼度發生了變化,影響水體的緩衝能力,或者水體中菌類偏少,菌相和藻相不能“平衡”。水質變化可以用pH值得變化來判斷,但它反映的是水質變化後的情況,如果pH值的變化用累計值來加以計算,是否可以預判水質變化呢?我想是可以的,但因條件所限,本人一直沒有機會來做這項工作,期待蝦友們來加以論證。

從蝦的角度思考養殖的關鍵點和佈局

3、溶氧溶氧是養蝦的關鍵因素之一。前幾年看到馬總關於“溶氧氣泡病”的理論,也曾隨大流而不屑一顧,現在看來,馬總的理論是有一定道理的,只是馬總指出了溶氧可以誘發“氣泡病”,但其成因則沒有具體說明。實際上,“溶氧氣泡病”是由於水體中的氧氣處於“過於穩定”狀態而不能被蝦的鰓吸收的緣故,尤其是養蝦中後期,尤其是一些容易被養蝦產品銷售人員忽悠的朋友,當養蝦水體投放諸多養蝦產品後,水體中到底是什麼狀態?誰都說不清。我把這種養蝦方式叫做搞不清溶劑的“溶液養蝦”。因此,如何“活化”溶氧分子是養蝦朋友們應該研究的問題。

4、鈣、鎂前面提到過南美白對蝦的應激反應,它的表現方式就是蛻殼,因此,鈣對養蝦很重要。可以肯定地說,只要是養蝦的朋友,他們的蝦塘絕不會缺鈣,但是不是“有用”,不好判斷。有一個叫“木桶原理”或叫“短板理論”,說的是隻要木桶裡有一塊不夠高度,木桶裡的水就不可能是滿的。同樣,我們往往只注意鈣而忽略了它的“盟友”▬鎂,那可能就會出現一些意想不到的問題。鈣充足是必要的,水體檢測有時鈣很充足,為什麼還會出現蛻殼不遂的現象呢?水體往往會出現鈣暫時性缺乏的情況,比如,蝦應激前使用過絡合性的解毒藥、經常使用豆漿潑灑等等。

5、重金屬要高度重視重金屬離子對南美白對蝦生長的影響,尤其是有汙染水源的地方。為什麼有時水體檢測值不高,也會有重金屬中毒症狀呢?因為水生動物對重金屬有富集作用,生物鏈環節越多,生物量越大,蝦中毒的可能性就越大。

四、聊聊生物因素與養蝦1、菌類菌類在養蝦過程中是必不可少的生物群落。常用的主要有光合菌類、乳酸菌類、芽孢菌、複合EM菌類、酵母菌類和硝化菌類。光合菌類主要功用是消除氨氮、硫化氫等有害物質。乳酸菌類是利用它的佔位效應。複合EM菌是是多種有益菌的組合,作用類似光合菌,但它的效率比單用光合菌要高。芽孢菌類主要功用是分解有機物質。硝化菌類主要功用是將氨氮、亞硝酸鹽轉化為浮游植物可利用的硝酸鹽。酵母菌類主要功用是利用其分解能力將餌料轉化為易於腸道吸收的小顆粒。南美白對蝦的養殖離不開上述菌類,如何運用菌製劑,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因為地域不同、水質不同、氣候不同、養殖階段不同、習慣不同等等,菌類使用及其效果天差地別。在菌類的使用方面,先要搞清楚您需要達到什麼目的,再去對照不同菌類的功效,比如,為了抑制藍綠藻,用EM菌或光合菌要好些,為了降PH值則乳酸菌要好些……需要提醒朋友們的是,儘管有的菌類可以厭氧呼吸,但我認為在有氧的環境下,它們首選是有氧呼吸,所以在使用菌製劑是一定要考慮溶氧的問題。

本人認為,菌製劑的使用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①菌類可以抑制某些有害藻類(如微囊藻)的擴張,但必須是在藻類尚未進入指數生長期之前。

②菌類可以運用於生物絮團技術,但該技術需要充足的、有用的(指處於“激活”狀態)的溶氧,應慎重運用。

③菌類屬於微生物類,其後代容易雜化、變異,需要經常補充菌種。

④菌類的擴張需要大量碳源,在養蝦開始之前應準備足夠的糖類。2、藻類藻類是養蝦過程中避免不了的生物群落,即便利用“純”菌培育生物絮團的技術,其中也少不了微藻的參與。藻類的消長規律一些專業書上都有,這裡不再敘述。藻類的調控一定要有顯微鏡,一定要掌握起碼的藻類學知識,有害的微藻類以裸藻為代表,多胞藻則以微囊藻為代表。3、菌相和藻相的平衡上學的時候,老師告訴我們水生生物有一個消長規律,工作的時候,知道魚類夏花培育前要肥水,養蝦時才知道當浮游生物消長到菌相向微藻形態過渡時的水最好。好的水質通常不能保持長久,因為它是有生命的,會變。不斷地補充菌類,同時適當地控制藻類的光合作用或直接殺掉部分微藻是目前保持優良水質的較好的方法。

五、養蝦預警系統的建立

當蝦出現異常症狀時,再“亡羊補牢”,實際上已經造成損失了。整個過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①第一個階段,首先是水的變化,就是水質理化指標出現較大波動(比如,水溫、鹽度),或指標累計超標(比如氨氮、亞鹽連續數天超標),或其他原因影響,這些可以通過水質檢測加以預判;

②第二個階段,再就是蝦表現異常,如趴邊、食量減退、肌肉不透明(泛白),這可以通過查看蝦繒加以預判;

③第三個階段,肉眼可見異常。

因此,養蝦預警系統是可以建立的,這個系統的建立不僅需要檢測設備,還要一定的數據、經驗的積累,地域不同,結果相差很大,這就是養蝦不可能有固定操作模式的原因,也是專家、教授不可能解決所有蝦塘問題的原因,也就是蝦價居高不下的原因。

一級預警氣候變化。天氣變化對養蝦的影響很大,這是養蝦朋友們都知道的。天氣突變(晴轉雨、雨轉晴)或長期處於同一狀態(如久雨、久晴)都會影響水質的轉變,較為直接的影響因素是水溫、鹽度、溶氧。晴雨轉變宜增氧、雨晴轉變宜解毒,久晴注意水分層,久雨注意亞鹽高。二級預警水質變化。我們始終要牢記,蝦塘的水質是活的、時刻都在變化,因此,即便某個指標比較穩定,也要提前處理。比如亞硝酸鹽,該指標有點類似於人類的“三高”指標,一旦上升就很難降下來,除非採用非常規的手段(如臭氧、液氧)。三級預警觀察蝦的動態。如果蝦能很容易看到,比如標粗池池壁,那就要引起重視,必須全面檢測水質,分析原因,及時應對。

簡言之,預警就是六個字,“觀天、測水、查蝦”。其實,很多養蝦的朋友都知道,只是沒有重視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