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虾的角度思考养殖的关键点和布局

一:从虾的习性聊养虾

食性与养虾。虾是低级动物,在自然环境中主要以有机碎屑为食,所以,对营养的要求并不高。有资料表明,南美白对虾饵料中蛋白含量只需35%左右就可以正常生长,此时南美白对虾本身具有的消化能力与生长和能量的需求刚好是一个“平衡”,如果蛋白高了,消化系统的“过劳”是出现虾病的“内因”,蛋白高了,消化不完全,排泄过多的“氮”,会引起水质的变化,这又是出现“虾病”的外因。

当“内因”和“外因”逐渐积累到一定量的时候,“平衡”破坏,就可能发生“质”的变化,虾病出现。这或许就是为什么虾“偷死”往往出现在25~30天以后的原因之一。当然,引发EMS的原因很多。

本人曾在一个养虾的朋友那里碰到过,先是发现早晨有很多鸟在虾塘边,我对这个老板说,肯定有问题了,2天后,看到虾游塘且白尾,用药,5~6天后抓虾。

三、水体中理化因子对养虾的影响1、氨氮和亚盐虾友们关心最多的是亚硝酸盐,这是正确的。亚硝酸盐高可以引发鱼类的“褐血症”,虾也一样,只不过虾的血是无色的,不易观察;亚硝酸盐高还能引起水质的剧烈变化,是缺氧“泛池”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标粗”阶段,亚硝酸盐高会造成幼虾鳃发育的畸形。亚硝酸盐还有一个特性,犹如人类的血糖指标一样,很难降,必须一开始就加以调控。水产养殖对象所排泄的氨氮,要经过亚硝酸盐形态后才能转化为硝酸盐,而亚硝酸盐的转化需要大量处于“激化”状态的溶氧,为什么这么说呢?实际生产中,往往会碰到溶氧量很高而亚硝酸盐也很高的情况,可能是氧气分子不易离析成单个氧原子参与反应所致。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或许提高水体氧化电极电位是不错的选择。氨氮和硝酸盐可以直接给微生物和浮游植物利用,但微生物和浮游植物也耗氧,尤其是夜间。氨氮多,藻类旺,新陈代谢加快,世代交替和生物消长也加快,很可能产生最近虾友们聊的最多的“藻毒”的危害。一定数量的微藻是必须的,但需要加以控制,即保持与菌相的“平衡”。

2、pH值pH表示水体酸碱度,其变化过程不再赘述。当pH值一天中的变化值小于0.5时,说明藻类生长处于“平衡”状态(类似于物理学中的“匀速运动”),一旦超过0.5时,水质就有可能发生变化,或者是藻类过旺(这点可以用肉眼观察之,精确一点可用透明度盘测量之),或者是碱度发生了变化,影响水体的缓冲能力,或者水体中菌类偏少,菌相和藻相不能“平衡”。水质变化可以用pH值得变化来判断,但它反映的是水质变化后的情况,如果pH值的变化用累计值来加以计算,是否可以预判水质变化呢?我想是可以的,但因条件所限,本人一直没有机会来做这项工作,期待虾友们来加以论证。

从虾的角度思考养殖的关键点和布局

3、溶氧溶氧是养虾的关键因素之一。前几年看到马总关于“溶氧气泡病”的理论,也曾随大流而不屑一顾,现在看来,马总的理论是有一定道理的,只是马总指出了溶氧可以诱发“气泡病”,但其成因则没有具体说明。实际上,“溶氧气泡病”是由于水体中的氧气处于“过于稳定”状态而不能被虾的鳃吸收的缘故,尤其是养虾中后期,尤其是一些容易被养虾产品销售人员忽悠的朋友,当养虾水体投放诸多养虾产品后,水体中到底是什么状态?谁都说不清。我把这种养虾方式叫做搞不清溶剂的“溶液养虾”。因此,如何“活化”溶氧分子是养虾朋友们应该研究的问题。

4、钙、镁前面提到过南美白对虾的应激反应,它的表现方式就是蜕壳,因此,钙对养虾很重要。可以肯定地说,只要是养虾的朋友,他们的虾塘绝不会缺钙,但是不是“有用”,不好判断。有一个叫“木桶原理”或叫“短板理论”,说的是只要木桶里有一块不够高度,木桶里的水就不可能是满的。同样,我们往往只注意钙而忽略了它的“盟友”▬镁,那可能就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钙充足是必要的,水体检测有时钙很充足,为什么还会出现蜕壳不遂的现象呢?水体往往会出现钙暂时性缺乏的情况,比如,虾应激前使用过络合性的解毒药、经常使用豆浆泼洒等等。

5、重金属要高度重视重金属离子对南美白对虾生长的影响,尤其是有污染水源的地方。为什么有时水体检测值不高,也会有重金属中毒症状呢?因为水生动物对重金属有富集作用,生物链环节越多,生物量越大,虾中毒的可能性就越大。

四、聊聊生物因素与养虾1、菌类菌类在养虾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生物群落。常用的主要有光合菌类、乳酸菌类、芽孢菌、复合EM菌类、酵母菌类和硝化菌类。光合菌类主要功用是消除氨氮、硫化氢等有害物质。乳酸菌类是利用它的占位效应。复合EM菌是是多种有益菌的组合,作用类似光合菌,但它的效率比单用光合菌要高。芽孢菌类主要功用是分解有机物质。硝化菌类主要功用是将氨氮、亚硝酸盐转化为浮游植物可利用的硝酸盐。酵母菌类主要功用是利用其分解能力将饵料转化为易于肠道吸收的小颗粒。南美白对虾的养殖离不开上述菌类,如何运用菌制剂,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因为地域不同、水质不同、气候不同、养殖阶段不同、习惯不同等等,菌类使用及其效果天差地别。在菌类的使用方面,先要搞清楚您需要达到什么目的,再去对照不同菌类的功效,比如,为了抑制蓝绿藻,用EM菌或光合菌要好些,为了降PH值则乳酸菌要好些……需要提醒朋友们的是,尽管有的菌类可以厌氧呼吸,但我认为在有氧的环境下,它们首选是有氧呼吸,所以在使用菌制剂是一定要考虑溶氧的问题。

本人认为,菌制剂的使用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菌类可以抑制某些有害藻类(如微囊藻)的扩张,但必须是在藻类尚未进入指数生长期之前。

②菌类可以运用于生物絮团技术,但该技术需要充足的、有用的(指处于“激活”状态)的溶氧,应慎重运用。

③菌类属于微生物类,其后代容易杂化、变异,需要经常补充菌种。

④菌类的扩张需要大量碳源,在养虾开始之前应准备足够的糖类。2、藻类藻类是养虾过程中避免不了的生物群落,即便利用“纯”菌培育生物絮团的技术,其中也少不了微藻的参与。藻类的消长规律一些专业书上都有,这里不再叙述。藻类的调控一定要有显微镜,一定要掌握起码的藻类学知识,有害的微藻类以裸藻为代表,多胞藻则以微囊藻为代表。3、菌相和藻相的平衡上学的时候,老师告诉我们水生生物有一个消长规律,工作的时候,知道鱼类夏花培育前要肥水,养虾时才知道当浮游生物消长到菌相向微藻形态过渡时的水最好。好的水质通常不能保持长久,因为它是有生命的,会变。不断地补充菌类,同时适当地控制藻类的光合作用或直接杀掉部分微藻是目前保持优良水质的较好的方法。

五、养虾预警系统的建立

当虾出现异常症状时,再“亡羊补牢”,实际上已经造成损失了。整个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①第一个阶段,首先是水的变化,就是水质理化指标出现较大波动(比如,水温、盐度),或指标累计超标(比如氨氮、亚盐连续数天超标),或其他原因影响,这些可以通过水质检测加以预判;

②第二个阶段,再就是虾表现异常,如趴边、食量减退、肌肉不透明(泛白),这可以通过查看虾缯加以预判;

③第三个阶段,肉眼可见异常。

因此,养虾预警系统是可以建立的,这个系统的建立不仅需要检测设备,还要一定的数据、经验的积累,地域不同,结果相差很大,这就是养虾不可能有固定操作模式的原因,也是专家、教授不可能解决所有虾塘问题的原因,也就是虾价居高不下的原因。

一级预警气候变化。天气变化对养虾的影响很大,这是养虾朋友们都知道的。天气突变(晴转雨、雨转晴)或长期处于同一状态(如久雨、久晴)都会影响水质的转变,较为直接的影响因素是水温、盐度、溶氧。晴雨转变宜增氧、雨晴转变宜解毒,久晴注意水分层,久雨注意亚盐高。二级预警水质变化。我们始终要牢记,虾塘的水质是活的、时刻都在变化,因此,即便某个指标比较稳定,也要提前处理。比如亚硝酸盐,该指标有点类似于人类的“三高”指标,一旦上升就很难降下来,除非采用非常规的手段(如臭氧、液氧)。三级预警观察虾的动态。如果虾能很容易看到,比如标粗池池壁,那就要引起重视,必须全面检测水质,分析原因,及时应对。

简言之,预警就是六个字,“观天、测水、查虾”。其实,很多养虾的朋友都知道,只是没有重视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