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已成懸河,為什麼不用挖泥船把泥沙挖走,黃河整體下移呢?

榮耀6174

把黃河挖低的這個想法其實是可行的,只是從商業角度來看還需要一個全方位的規劃與執行!說到底依然是成本與施工難度的問題。

在黃河上挖泥沙是一個問題,如何處理泥沙也是個問題,如果能夠引入商業化開發,把泥沙挖出來賣掉,再用賣泥沙賺的錢治理黃河則辦法相當可行。

具體執行方案,如果要對黃河進行挖低,完全可以用滔洗泥沙的方式來進行開發。可以一次性做個幾十年規劃,首先要挖幾個大型人工湖,然後引入大型採沙船進行淘沙採沙作業,通過抽黃河水洗沙,然後再把沙子過濾乾淨賣給建築隊搞建設;其次,將黃土泥漿導入大型人口湖裡面。由人工湖進行清水過濾,然後再把紅土沉降下來。也是可以作為建築材料使用。

如此長期運做,一邊開發一邊挖泥沙,能夠解決採挖沙土工程量太大的問題。並逐年降低黃河水位,也不失為一種治理方案。於國於經濟都是有利的。


優己

黃河已成懸河,為什麼不用挖泥船把泥沙挖走讓黃河整體下移?

你知道這個工程量有多大嗎?首先經濟上不值得這麼做,其次這幾乎屬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如果真要這麼做還不如重新挖出一條新河道具有可操作性!

黃河的懸河主要位於黃河下游,全長有七百多公里,記住是幾百公里可不是幾百米!我就算平均需要挖5米深,500米寬,你挖一米長就需要2500立方的沙,1公里就是250萬立方的沙!全長700公里需要挖掉17.5億立方的沙。

中國這些年在南海填海造島加起來的面積應該不超過10平方公里,平均填海深度我就算是10米,總共也就1億立方,挖黃河的這個工程量比南海填海可大多了,其次從施工難度上來說通過挖沙的方式清理黃河比南海填海還要大,它這個戰線實在太長了!最後從經濟上來說這樣清理黃河肯定是不划算的,南海填海有著戰略意義,據說投資超過兩千億,清理黃河這個工程至少是幾萬億!而且挖沙是治標不治本的方法並不能從根本上治理懸河,就算挖直接在老河道里施工還不如重新換個位置挖一條新的河道方便,但是這個工程量令人望而卻步!

治理黃河任重道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黃河下游之所以成為懸河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中游的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導致夾帶的泥沙量急劇增加,第二下洩流速特別是下游的流速不夠導致河沙沉積量增加,目前治理黃河也是圍繞這兩點展開的,目前據說已經實現河床不繼續抬高的目的,後面如果進一步治理河床還是有可能一點一點降下來的!


心安理得君

這個要綜合考慮的,挖泥船雖然可以將黃河的泥沙弄走一些,但按現在的技術而言,肯定是弊大於利的,不值得這樣去做。侶意主要考慮的是如下方面,足以否定題目的設想了。

①處理不過來。黃河的每年的泥沙輸送量是很多的,多年平均輸沙量大約是10多億噸,泥的比例大於沙,而挖泥船或挖沙船不可能挖了就不管吧,總得找地方放這些泥沙。直接堆積就是自找麻煩,一般可以用於基建,可以獲得經濟收益。這個現在很掙錢,但總有市場容量的,而且有一定的輻射範圍。黃河的河沙一般也只用於周邊的市縣,運太遠就會增加很大運費,沒有競爭力的。類似水泥廠這類建材,每個地區都會有代表性的企業,存在地域競爭優勢的。最後就是每一年都有挖泥沙,然而泥沙反而慢慢增加了,根本處理不過來。


②運輸難題。挖泥船或挖沙船會將泥沙先堆放在岸邊,然後用車輛轉運。這些運輸泥沙的車輛很容易超載的。載重三十噸的泥頭車很容易就載五六十噸,直接嚴重超載。不僅路面容易壓壞,交通安全也存在巨大隱患。正規運輸應該也可以,但能否有利潤就不清楚了。如果不運走放岸邊,那就是自找麻煩了,一場大雨就可以將泥沙弄回河道。

③破壞黃河生態。

黃河哪怕成為“懸河”了,也是擁有自己的生態系統的。隨便開採黃河的泥沙,對於黃河內的生態就是毀滅性的打擊。挖完泥沙再重建?沒有這個技術能力啊,而且挖不完泥沙的。

④破壞防護堤壩和設施。如題目所說,想把河道都降低了,那就對航運、河堤都是巨大的威脅,一些防洪設施直接就沒用了。如果把泥沙大量挖走,黃河的河道就會變寬,很多地方就容易斷流了。黃河可是斷流很多次了,這個不是不可能發生的。挖走泥沙後,河堤也要跟著重建,防洪設施也要,這個工程量就大了,一不小心弄出個汛期決堤,沒有人承擔得起這個責任。



黃河進行過調水調沙,通過各水利樞紐的配合,在9次調水調沙中,就大約往海洋裡輸送了5億多噸的泥沙,這個不是挖沙船和挖泥船能媲美的。大型工程,肯定要科學論證後,權衡利弊,將每一筆錢花在刀刃上。侶意所說的只是一部分原因,還有很多方面沒說的。


侶意

想把泥沙挖走的目的是怕洪災造成水患,其實治理的方法還有很多,只是目前還沒有規劃好或者是還需要時間。可以在黃河岸邊挖幾十個大型人工湖,豐水期和汛期蓄水,乾旱時放水抗旱救災,就像都江堰一樣。蓄水湖不但可以改變當地缺水還可以改變當地氣候,使乾旱地區形成溼潤天氣,有利於周圍植被覆蓋,可以更好地保護水土避免流失,以減少雨水沖刷固水固沙。而且在水災時還不讓珍貴的水資源衝向大海白白浪費掉。當然現在黃河水量還不算多,也許不足以灌滿人工湖,但是比起水患來了要造成的損失,這樣的付出是值得的。這樣就不再需要防洪做堤了,也不需要開挖河道下移河體了。如果植被覆蓋了黃河沿岸,增加了黃河兩岸的降雨量,黃河的水量就會回到她的歷史流量,那時候就足夠人工湖的水量儲蓄了,也徹底的治理好了黃河缺水和黃河水患了。


山水間56309841

黃河成為懸河,是由於上游黃土高原綠化問題和土質疏鬆等問題積重而成,也是過去‘’黃泛‘’的根源。近來由於水源和水利建設的成就顯得不那麼突出了,但自然變化是無情的,萬一百年一遇,n百年一遇的洪水發生,情況是堪憂的。據我調查,數年已沒有七十年代抗洪護堤的情形了,且山東段似乎只忱心斷流和抗旱了。上世紀九十線,我曾給環保水利部門提了一個分段建設新黃河的建議:一、在優質河堤的另一側,由下而上,分段改造,加固堤基,形成新的河岸。可考慮適當取直和設置閘壩和衝沙閘,控制和節約用水。二、有計劃地遷移規劃新河道區域內的居民,優先安排上河工就業,適當就地退後暫時安排建房,建設小城鎮。三、先將表層土用機械(推或皮運車運)至‘’舊河道‘’一側,準備與另一側舊堤用於改造河灘河道為良田。四、適當挖深新河道,其土石用於修建新河堤,適當建好新堤基。五、從洛陽地區上下計,將新增超過三千多平方公里的耕地,搞現代化農業。其經濟價值過千億,可部分抵建設成本,加上社會效益,值得研究。譬如解決就業,緩解產業結構矛盾,部分轉移房地產一業獨大的矛盾等。六、要治本,還是要立足上游沿線流域退耕還林和加強綠化。加強新河道堤岸建設和部分河灘(視經濟、水容量和地質情況可能保留部分河灘)綠化工作。七、部分河段也可能保留,就需要疏浚。河堤也需要加固。八、總體上需要作全面可行性研究。這僅是個人建議,限於技術行業知識侷限性,可能幼稚可笑,望專業人士和網友批評指正。


任有新2

黃河,發源於青海三江源頭,歷經青海~山東九省,全長5464公里,是世界第五,中國第二的長河。


黃河,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五千年燦爛的中華文明就誕生在中下游地區。

她孕育了中華民族,伴其成長,其發展經歷也同樣多舛,在逆境中昂揚。

清澈的河水流經山陝黃土高坡,夾雜著黃土流向中下游,變成名符其實的‘黃河’。

一年16億噸的泥沙帶向中下游,其中12億噸衝入大海,餘下4億噸淤積於河床。這就形成了鄭州至開封黃河河床每年以1O公分往上漲,也造成了開封河床竟高於古鐵塔的古懸河現象。

歷史上的黃河氾濫達1595次,大的改道就有26次。一次次加高大堤,一旦決口,會形成新的河流,黃河南北滾動已屬正常現象。

歷史上黃河入海口,最南經淮海入長江,最北是經海河入渤海。有名的八百里水泊梁山為何不再,皆因黃河改道再無活水補充進來。
現在黃河的走向是1855年改道,由蘭考直下東北。但,每年數億噸的泥沙非幾艘挖泥船所能解決!二十年前小浪底的建成,河水清澈了許多,汛期前後的調沙功能,使黃河中下游這一豆腐腰地段的抗大災能力由百年提高到千年。


晚亭與落霞同暉

黃河自古以來就是個懸河,大家都知道開封城。開封城是有名的城壓城,新開封城底下,壓著舊開封城,舊開封城下頭,還壓著更舊的開封城,一共壓了六層。這都是拜黃河所賜,黃河裹挾著大量的泥沙,泥沙沉積,形成厚壁,兩側百姓為不讓大水淹下來,就在原有的堤壩上加築堤壩,於是地上河就形成了。

然而黃河一旦決堤,就會把沿途州縣全部淹沒。畫簡略圖根本看不出黃河的水量來,要是按照實際比例畫,它是這樣的:

上面這段黃河,寬度600米,而黃河很多地方寬度都在1000米以上。如此巨量的大水,一旦決堤,必然會淹死數十萬百姓,有時候會淹死數百萬人。

原先黃河氾濫很難治理,就是因為在古代,你開著個木船到去河裡挖沙,費勁不說,根本就是沒效果的。你前腳挖完,後腳又給你填上。就算是現代,你靠挖解決淤積,工程量可以說是驚人了。在明朝,人們為了防治黃河淤積,想出了更為行之有效的辦法,就是“束水衝沙”。通過縮窄堤壩的寬度,讓黃河水變得湍急起來,泥沙自然就會被急流裹挾下去。下游的寬河道,則採用了相反的方式,加寬黃河的橫面,讓泥沙淤積變得很薄,兩側的堤壩也不會有那麼大的壓力。然而,黃河依然時常氾濫。

現在疏浚黃河的方法,通常是等待黃河枯水期,直接上去挖掘。

還有抽沙船,每天在黃河上不停運作,以確保洪水到來時不會出現狀況。這種機器就是把泥沙通過電泵抽到管子裡,管子將泥沙輸送到岸上,泥沙到岸上經過沉澱,只有清水返流回黃河,這自然是現代工業科技發達以後才能做到的。

黃河治理,還是要標本兼治的。上頭往下刷泥,下頭天天挖,不是根本的辦法,但是很有必要。黃河從青藏高原處還很清澈,到黃土高原開始變濁。都說應該植樹,但黃土高原的狀況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變的。至於“為什麼不用挖泥船把泥沙挖走讓黃河整體下移”這個問題,根本就是不成立的。

因為人們一直在挖。


豆子人民藝術家

不知道提這個問題的人有沒有聽說過一個成語叫揚湯止沸,意思就是有一鍋湯特別的滾燙,底下有柴火在那兒燒,然後你認為這個湯,只要把它用勺子舀起來,然後在空中把他倒下去,這樣的話,他就可能冷下來,但實際上以下的柴火一直在燒,你這湯不可能真正的冷下來。

事實上,對於整個黃河的生態系統而言,也就是這情況,你如果說真的派挖泥沙的船,把那泥沙給挖走了,這一段時間上面的泥沙又下來了,又是一層沉積物,你難道還要接著挖?

與此同時,每年黃河沖刷下來的泥沙,大概有幾億噸,這麼龐大的數字,再加上之前累積的數量,又要出動多少艘挖泥砂的船才能夠將這些泥沙給運出去。

與此同時,挖泥沙造成的河流的汙染,這一點是必須要計算在內的。(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你可以去看一下洞庭湖和整個長江的分界線,你會看到挖泥沙所形成的滾黃色的那種水跟長江那種青色的水交接在一起,會形成一條明確的分界線,整條黃河都在那挖泥沙,那這個黃河水得多渾濁。

並且挖到的泥沙,你要怎麼處理?黃河沖刷下來的基本上是黃土高原,上面那種比較細的那種沙子,做建築材料,說實話沒人敢做,那個對建築的那個要求太高了,將它隨意堆積,然後等一干,風一吹,這東西又颳走的,又是汙染環境,甚至造成更大的霧霾,把它堆積在海邊,海浪一沖刷又沒了。

最重要的一條資金啊,哪兒來的錢去這麼幹啊!

所以說這件事情本身並不現實。


漩渦鳴人yy

《黃河賦》

滾滾黃河,西出青海,南抑巴蜀,北穿沙漠。鑿千山而東流,劈萬壑以卷濤。

至若龍門魚躍,壺口漩渦,豫魯懸河,浪底清波,炎黃創世,華夏立國。蓋夫始祖龍興寶地,人文薈萃之所也。。

時也清明臨近,節當愚人,仰長空只一色,瞰萬里而無雲。觀濁浪沙灘上,唯水聲耳可聞。長堤亙岸,如雄關鎖鑰,巨浪排空,似雷霆萬鈞。

然後上傳蒼穹,下達厚地,天水茫茫,一望無際。滔滔黃水入海流,愚人孤立悵嘆息。亦如漢末曹袁,官渡決戰,萬馬奔騰,鼙鼓驚天。烏巢糧秣輜重,頃刻化作雲煙。雄獅百萬,皆葬身於魚腹。四世三公,枉做後世笑談。

甚則、決堤崩沿,肆虐莽原,毀廬舍為魚穴,變大地為澤國。雖鯀禹再世,斷難束其清澈,愚人一個,能對天塹奈何。。

間或、突然風停,偶爾浪靜,杜鵑啼血,魚鱉顯影。扁舟溯流而上,漁夫號歌動聽。蒼涼豪壯,挾歷史之悠遠,慷慨悲歌,有荊軻別燕丹。

水中裹帶泥沙,因之而為禍患,內生刀魚,堪入人間盛宴。降天水於萬里,佑斯民以血脈,小子閒來憑臨,徒增無數感慨。蓋實‘悲人生之須臾’,羨黃河之無窮。

四月一日晨,遊高青杜集管區董家村黃河段有感,奉於眾朋友及各位高人批評,賜正。山東省淄博市桓臺第一愚人磐石再拜。。13864458254 。18753332669



磐石礪成的砥柱

  • 一直有一個想法,在黃河的左邊或者右邊十里遠的地方建一條並行的大堤,然後現有的黃河河道為另一邊的大堤,叫黃河在這新堤和舊河道改成的堤壩之間流到東海,保證幾百年沒問題!

  • 然後,留下這個辦法給後人,如果淤滿了,就在順移十里地,這樣一邊治理了水患,同時這淤滿的地方可以很簡單的變成良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