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50年,哪項創新會最大程度地改變我們的生活?

在短短數十年間,很多事情可能發生變化,而引領這些變化的可能是科學和技術的進步,也可能是理念和政治的變革。

到2050年,哪項創新會最大程度地改變我們的生活?

30年前,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出版了《時間簡史》(A Brief History of Time),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發佈了NeXT電腦,《虎膽龍威》(Die Hard)也第一次登上了銀幕。而那個時候萬維網還沒有問世。

“到2050年,哪項創新會最大程度地改變我們的生活?”


下面就是他們給出的回答,有的人認為是自動駕駛汽車,有的人認為是神經植入物,還有人給出了意想不到的答案——蝸牛郵件的復興。

1.尼格爾·沙德博爾特(Nigel Shadbolt),《數字時代:如何跟智能機器和平共處》(The Digital Ape: How to Live in Peace with Smart Machines)合著者(另一位作者是羅傑·漢普森)

個性化數字伴侶。

成為我們生活中的真實存在,它們不一定需要發展出自我意識。從搖籃到墳墓,這些由人工智能驅動的“密友”會跟我們一起玩耍,充當我們的老師和嚮導,幫助我們記事,為我們購物和討價還價,給予我們慰藉,哄我們開心。它們將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值得信賴的信息、知識乃至智慧的來源。畢竟,它們可以對未來網絡的力量加以利用,而且還可以用到它們和我們共同參與的社交網絡。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它們的數字電路里並沒有藏著一個人,但在它們參與我們生活方方面面的過程中,我們會覺得它們就是一個“伴侶”。

2.漢娜·克里什洛(Hannah Critchlow),科學家、《意識》(Consciousness: A Ladybird Expert Book)作者

光遺傳學。

光遺傳學誕生於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它是最具革命性的創新之一,我願意打賭它的發明者將獲得諾貝爾獎。這項技術能夠讓研究人員在瞬時之間精確地開啟或關閉大腦中的離散神經通路。光遺傳學向我們揭示,從戀愛到社交焦慮再到成癮,這些複雜行為可以怎樣通過撥弄我們大腦中的一個開關進行引導,即照亮或減弱我們大腦特定迴路中的活動。光遺傳學使用基因技術將光能轉化為神經系統中的電活動,它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啟發我們理解精神病症狀的,正是這一點促成其創造者之一,斯坦福大學的精神病學家卡爾·戴瑟羅斯(Karl Deisseroth),發明了它。

3.休·布萊克(Sue Black),《殘骸》(All That Remains)作者

國家身份數據庫。

我覺得,到2050年時,實體貨幣、塑料借記卡和信用卡將退出歷史舞臺。我們的生物識別技術將通過數字世界和物聯網促成每一筆交易,通過使用指紋、視網膜掃描、面部識別、語音和DNA,這種交互將在不同的安全級別上進行——屆時,出生證明將成為歷史遺物,被一種生物識別芯片取而代之。在不知不覺中,我們將會建立一個國家身份數據庫。

到2050年,哪項創新會最大程度地改變我們的生活?

4.卡洛斯·豐塞卡(Carlos Fonseca),作家、海伊文學節《波哥大39》(Bogota 39)文集撰稿人之一

數據戰爭。

我認為未來幾十年最大的創新將圍繞這樣一種新認知展開,即關於公共領域和私人領域之間脆弱的邊界。反過來,這將成為一場更廣泛革命的組成部分,它涉及我們對信息是什麼以及信息如何影響我們生活這些問題的理解。我們已經開始目睹它的發生——從劍橋分析公司(Cambridge Analytica)的數據洩露醜聞到特朗普的Twitter治國——而我只能想象到它將愈演愈烈。數據將成為新的石油,成為引發戰爭的寶貴商品。

5.露西·範德維爾(Lucy van de Wiel),劍橋大學社會學家、研究員

交叉女性主義。

當前學術界、國家和私人對創新的大舉投資將勢不可擋地在生物技術、數據技術和納米技術方面帶來許多進步。然而,這些新技術對我們生活方式的影響並不是由技術本身決定的,而是取決於我們在2050年時如何分配資源和解決不平等問題。為了讓這些技術進步產生更大的福祉,我們不能放任無管制的市場力量來接手技術的部署。相反,我們需要一種以交叉女性主義為模型的社會政治創新,它將反對不平等和壓迫性制度(性別歧視、種族主義、階級主義和環境剝削)作為引進、生產和管理新技術的核心。考慮到氣候變化以及2050年日益嚴重的資源稀缺問題對生態和社會的影響越來越大,這一點尤為重要。

6.賈德普·普拉胡(Jaideep Prabhu ),劍橋大學賈吉商學院教授

自動駕駛汽車。

到2030年,預計所有的汽車都將完全實現聯網和自動駕駛:也就是說,在整個旅程中,它們將能在所有情況下完成所有橫向和縱向的駕駛任務。這項創新將對我們的生活方式產生深遠的影響,既有好的也有壞的。從好的一面來看,這意味著道路上的汽車數量將大大減少,從而減少擁堵和汙染;現在被停車場佔據的城市空間將得到釋放,以用於住房、通行和城市美化;作為造成道路上人員傷亡的主要原因,多半由人為失誤造成的車禍的數量將大大減少;那些無法駕駛汽車的人也將能方便地出行。壞的一面則是,目前有大量勞動力以駕駛出租車和卡車為職業,他們在失業後必然要尋找其他工作,但我們還不知道這些新工作將會是什麼,或者這種變化將如何發生。

7.琳達·嶽(Linda Yueh),《偉大的經濟學家:他們的觀點如何幫助今天的我們》(The Great Economists: How Their Ideas Can Help Us Today)

自動駕駛汽車。

約瑟夫·熊彼特(public authorities)是我寫過的一位 “偉大的經濟學家”,他說每一項創新以及實現創新的公司“在開始存在之時就會受到威脅,並會立刻採取防禦措施”。因此,今天的這些創新可能不會一直撐到2050年,至少不是以當前的形式。不過,至於哪一項創新最能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一個線索就是看一看哪些創新擁有最多的模仿者。這就是創造性破壞的本質:隨著挑戰者改進自己的發明/產品,最好的創意生存下來,而現有的當權者會被拉下馬。鑑於從事自動駕駛汽車研發的公司數量,這可能是一個值得關注的領域。

到2050年,哪項創新會最大程度地改變我們的生活?

8.A.C.格雷林(AC Grayling),哲學家

機器人出租車。

每天24小時隨時待命,可以通過手機上的應用快速召喚,擁有這些優勢的機器人出租車將讓交通變得更加高效,從而縮短行程時間,減少交通信號燈、路牌和路標之類的“街道設備”,並且大幅減少或幾近消滅私家車。這些變化將為政府當局和公民個人節省大量資源,把它們用於更好的事情上;而且,由於機器人出租車使用的是電力,城市的空氣質量將得到改善,交通噪音將減少,而步行和騎行將變得更加安全。這一天趕快到來吧!

9.菲利普·桑茲(Philippe Sands),《東西街》(East West Street)作者

世界公民。

也就是我們有能力申請一份讓每個人都成為世界公民的護照,每個人都享有平等的最低權利。

10.丹尼爾·戴維斯(Daniel Davis),《美麗療法》(The Beautiful Cure)作者

癌症療法。

科學在方方面面改善了我們的生活,但我認為,科學最大的成功一直是治癒疾病,而且在今後一段時間也依然如此。我們對人體免疫系統的理解正把我們引向各種醫學新思想。到2050年時,治癒癌症和許多其他疾病的療法將比現在更為普遍。這將對社會產生巨大影響:我們需要更好地照顧老人,我們需要確保全球範圍內貧富之間的醫療不平等狀況不會惡化。

11.克萊夫·威金(Clive Wilkins),劍橋大學客座藝術家;尼基·克萊頓(Nicky Clayton),劍橋大學比較認知學教授

人工智能。

我們生活在一個數字時代,毫無疑問,人工智能的最新進展將從根本上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這既是空間上的,也是時間上的。所以,這個問題的答案似乎顯而易見,但我們會看到什麼變化,以及為什麼呢?我們用自己的發聲器官說話,但我們交談卻是用到了整個身體。同樣,思維的主觀體驗既是心理的,也是生理的。當這些主要參與者不一致時,它們提出的難題就提供了一個“迴音板”,可以對過往的現實提出質疑。這些主題正是我們《八字須四重奏》(The Moustachio Quartet)這本書的核心。

12.彼得·弗洛倫斯(Peter Florence),海伊文學節總監

神經植入物。

由於自動化和數字化技術的進步,那些不太容易複製的人類技能將更具價值,比如幽默、舞蹈、性愛、烹飪、談話和講故事。當植入物與我們的大腦相連時,我們對世界的感知將變得更加敏感,而我們的感官生活將變得更加豐富。跟以往一樣,想象將超越我們的機械現實。

到2050年,哪項創新會最大程度地改變我們的生活?

13.特麗·阿普特(Terri Apter),《宣判》(Passing Judgment)作者

概率程序。

14.朱麗葉·達文波特(Juliet Davenport),Good Energy公司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

清潔能源。

幾乎所有的未來技術都依賴於電力,從人工智能到智能家居設備,無一例外。對於我們的生活方式而言,電力的基礎地位將變得更加牢固。但如果我們希望未來是我們想要的樣子,我們的發電方式必須更清潔、更環保。隨著較小規模的可再生能源發電、電池存儲和去中心化電網代替從大型發電廠到終端消費者的模式,電力會更加切實地與我們相關。然後,這將繞回到人工智能,因為每一個由電池供電的智能家居都會由智能算法管理,從而提升效率。

15.盧克·哈丁(Luke Harding),《共謀》(Collusion)作者

信件。

到2050年時,電子世界分崩離析。曾經那麼沒有操守、屬於本世紀頭十年的Facebook成為了遙遠的記憶。互聯網可以進行社區賦權並讓政府變得誠實,這種想法成了一種可笑的自負。有一段時間,一系列應用製造了這樣一種錯覺,即我們的私人通信是安全的。WhatsApp、Signal和Telegram,它們使用了加密技術,不是嗎?最終,顯而易見的是,我們的在線通信和身份已經不再安全。首先是俄羅斯人在竊取機密、擾亂選舉以及洩漏數據,然後,中等規模的國家也具備了做這種事情的能力。再接著,大公司以及跟隨其後的小公司可能把我們的電子郵件當成他們的私產。到了本世紀40年代,在線隱私被正式宣告死亡。正是在這個時期,有人想到了回溯歷史尋找答案的絕妙主意。首先是趕潮流的人,然後幾乎都有人,都開始在紙上寫寫畫畫,並寄送給彼此。破產的政府沒有足夠的人力或機器人力量來打開每封信件進行檢查,這些通信被包裹在一種名為“信封”的東西里面。無需刻意設計或大加鼓吹,信件重回世界。這就像乙烯基塑料的迴歸,但還要更好。一項維多利亞時代的創新成為21世紀中葉的偉大二次發現,我們迴歸到用筆墨進行交流的溫和世界;每封信件都是新事物的先兆。

翻譯:何無魚

校對:其奇

造就:劇院式的線下演講平臺,發現最有創造力的思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