懶人星期六當我們談論算法的價值觀時,到底在談論什麼

懶人星期六當我們談論算法的價值觀時,到底在談論什麼

最近西安教育問政火了,有價值觀的“算法”也火了,對於這兩件事我們該如何解讀?而我們對於教育標準化的討論從2013年在線教育概念興盛之日就不絕於耳,我們究竟應該從什麼維度去討論,又有哪些概念是我們需要辨別的呢?本期文章逐一給你答案。

當我們談論教育標準化時,究竟在談什麼?

對於教育標準化這件事,好未來董事長&CEO張邦鑫曾表示,“更看好能實現標準化、與科技相結合的素質教育企業”。而我對此有以下幾點看法:

第一、服務標準化是個偽命題,為服務大多是由老師來提供,“自我合理化”這件事是人都避免不了的,教育行業到目前為止還是十分依賴於人的行業,品控的方差波動非常大。

第二、內容標準化不等同與教育標準化,從目前來看,教研主要可以分為三代:第一代是傳統教研,主要負責研發課程體系和課件;第二代教研要讓教研與技術相結合;而如今的第三代教研除了要懂教研外,還要有產品意識,要讓內容能夠產品化。

第三、標準化考試的獨特優勢,標準化考試本身有自己的考試大綱以及能力點考察要求。因此,在內容標準化上就已經佔據優勢,加之行業滲透時間長,標準化考試自然就具有獨特的優勢。

第四、標準化不僅和個性化不衝突,著社會經濟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教育需求正從標準化教學向個性化學習和終身學習發展,而教育服務供給也將由“標準化供給”向“個性化服務”轉變。

郝景芳:為什麼通識教育是幫助孩子直面未來的教育?

通識教育,是在國內外都有悠久傳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體系。通識教育與職業技能教育相對,不止教授單一一門狹窄的謀生技能,而是給學生融會貫通的全景知識體系。

【芥末翻·VIEW】算法需要價值觀?可能是我們對這屆讀者要求太低

在信息紛繁複雜的移動互聯網時代,算法如初生懵懂的嬰兒,天真地迎合著大眾的偏好,卻不知曉自己的行為也是需要被規範。在算法“初涉世事”之時,如何引導大眾,特別是青少年不受算法天然所致的“主流”誤導?培養批判性創造傳播內容的媒介素養可能是關鍵因素之一。

近幾十年,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進步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改變與挑戰。其中最重要的變化之一是我們愈發媒體化的生活:媒體在每日生活中無處不在、無孔不入。而也幸虧有了互聯網,諸如谷歌、臉書、亞馬遜等這樣的商業巨頭才得以將它們基於算法的世界呈現於世。這一潮流勢不可擋又不可逆轉,無人能袖手旁觀。

在網絡時代,媒體上湧現出大量不實報道和惡意炒作現象,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媒介素養的重要作用,雖然媒介素養是應對“假新聞”的一劑良方,但其不應僅限於辨別真偽。媒介素養可以幫助公民理性利用、理解信息,積極創造、傳播媒體信息,培養批判性思維,通過多種方式實現言論自由。我們可以做到的是通過成為具有媒介素養的公民,不讓我們的態度與行動完全被媒介控制。因此,我們的目標即是賦能年輕人以更加獨立並負有社會責任的方式來使用媒介。

西安教育問政:教育的問題絕不僅僅是教育的問題

四月開始,身邊的人基本上聊的全都是西安的教育問題。如此高的關注度,一方面激勵了各個利益相關方進一步去面對和解決教育問題,而另一方面卻也帶來了一些風險、甚至是危險。其中,最顯著的就是——讓教育的問題僅僅成為了教育的問題,甚至僅僅成為了教育局的問題。

從五個方面分別解讀:

一、關於權:權力分配合理了,政策才能有效執行。教育部門只有被更多更合理地賦權,才能實現推動教育生態良性發展的作用。在面臨經濟與教育指標有所衝突的時候,可以讓渡一些經濟利益,這也是為改善教育需要去實踐的。

二、關於財:權力分配合理了,政策才能有效執行。面對已經存在了很多年、根深蒂固的教育問題,想要出臺長效機制,就需要持續性的、合理的財政投入。

三、關於人:只有懂教育,才能做到管好教育。考量一個行政部門的執行能力,一方面要看執行的效率,但更重要的還是要看執行中是否堅持了正確的方向,那麼調研就是為了找到這個正確的方向。

四、關於改變:願景與共識是推動多方有效行動的基礎。只有教育管理者清晰地表達對於教育本質的思考和規劃,與不同參與方多展開公開而透明的互動,這樣社會多方力量才能逐漸形成共同的願景,建立推動改變的共識。

五、關於選擇:你不僅可以選擇滿意與否,你還可以選擇改變與否。“使用你的選擇權的關鍵,在於明白: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你究竟想要為自己的孩子提供什麼,他們想要從你這裡獲得什麼,以及他們所接受的教育,是如何滿足整個大的圖景的。

對話式學習如何開啟個性化學習新範式?

AI時代已經來臨,AI正在重塑原有的各行各業,不管是互聯網還是傳統行業。炙手可熱的智能便利店、智造機器人、智能銀行客服等,都在快速地替代原有生產鏈條中做重複工作的人這個角色,也在極速提升著運轉效率。那麼在線教育行業是怎樣的呢?

孔子而立之年後宣講私學,得三千門生七十二得意弟子。他是怎麼講的呢?古代和當今學習差別很大,你認了誰是老師,基本上就一塊交流、吃飯、睡覺,類似自己的房子自家人。如今的教育更像是住賓館,老師與學生只互相見面卻不瞭解。所以,最核心的就是言傳身教。

從言傳身教的角度講,線下課程是比線上教育做的好很多的;然而不管什麼年齡段的人,與老師面對面的時間佔比都不會到24小時的1/6;為每一個學生配備一個私人教師,理想很好,然而大多數都承載不起這個成本。那麼有沒有一種像老師一樣什麼都懂、想問就問即時解疑且沒有繁瑣的查找時間成本呢?顯然有一個充滿智慧的隨時供你召喚的私人教師,是一個理想的模型。

對話式學習是以自適應學習系統和智能評測為應用技術支撐的,以不限年齡與學習水平而提供個性化教育和自主探索學習為目的的以語音對話為核心媒介的學習交互方式。它的核心角色是隨叫隨到的私人教練;核心關係是平等對話和互相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