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叶斯学派与频率学派有何不同?

薛小落

贝叶斯学派起源于18世纪一个很不知名的新教牧师Thomas Bayes(托马斯·贝叶斯,1702-1761年)的一篇遗作,而且还是他的朋友在整理其数学遗稿才发现的,贝叶斯本人并没有打算要发表出来。并且这个学说在接下来的100多年里受到强烈排斥和非议,乃至沉寂了很久,而经典频率学派蓬勃发展。直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贝叶斯理论才得到人们的重视,又重新不断发展起来,并由此在概率统计学领域出现了贝叶斯学派(Bayesians)和经典的频率学派(Frequentists)之间的争论。


主要的争论焦点在于:

1. 贝叶斯学派主张把待估参数p视为随机变量,而频率学派则认为应把p看作常数;

2. 待估参数p在抽样观测前就具有先验分布,而频率学派认为任何模型都不存在先验。

举个例子说明:比如在点球中,守门员对于点球方向的判断(为了方便说明,守门员预计向右射门的概率参数为p)。按频率学派的观点,那么就是统计该球员过去点球的经历,即向右射门的次数除以总次数,作为对p的估计。而贝叶斯学派则是,守门员时刻观察球员的动作,比如球员在射门前朝左边撇了一眼。那么守门员根据过往的经验和对该球员的了解,就会认为向右射门的的p就会变小。

因此贝叶斯学派善于利用过去的先验知识和样本数据进行逻辑归纳推理出参数;而频率学派仅仅利用了样本数据来估计,样本越多,参数越趋近于一个固定的常数。

我们上面的解释只是一个直观入门的解释,两个学派之间还有很多异同,有兴趣的童鞋可以研究Ed. Jaynes的工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