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十三天》——古巴導彈危機回顧

讀︱《十三天》——古巴導彈危機回顧

1962年,美蘇兩個大國之間爆發“古巴導彈危機”。雖然持續僅僅13天,卻是迄今為止人類存亡的最危險時刻,雙方在核按鈕旁徘徊,人類空前接近毀滅邊緣。最後結果是,挑釁者——赫魯曉夫——“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灰溜溜滾回老家。

《十三天——古巴導彈危機回憶錄》的作者羅伯特·肯尼迪是美國前總統約翰·肯尼迪的弟弟,時任司法部長,在化解古巴導彈危機中發揮過重要作用。

本書在古巴導彈危機發生後第7年即1969年首版。被《財富》列為75本必讀書之一。

讀︱《十三天》——古巴導彈危機回顧

1959年1月,古巴革命勝利,卡斯特羅上臺;6月,美古關係惡化;1961年1月,美國宣佈斷交併經濟制裁古巴。古巴向敵人的敵人——蘇聯求助。

赫魯曉夫認為這是在美國家門口釘入一個楔子的大好機會。尤其興奮的是,若把導彈部署到古巴,用中近程戰術導彈就可以快速廉價實現核打擊,解決沒有戰略導彈、遠程投送能力不夠的問題,打破美蘇軍事競賽中的落後被動局面。

他認定,肯尼迪軟弱可欺,一旦生米煮成熟飯,美國無可奈何。

於是,他冒著賭一把的想法,採取打左轉向、往右轉彎的伎倆:一面對外宣稱沒有運入進攻性武器,一面在古巴偷偷修建導彈發射設施和運輸導彈裝備,妄圖暗度陳倉。

美國表面應和,實則加強空中偵察,試圖用事實說話。

1962年10月15日,美國通過偵查掌握確鑿證據。

第一天:16日,肯尼迪得到國防部彙報,立即組織研究,決定讓蘇聯明白美國不惜一戰之決心。

第二至第六天:17日至21日,在美國防部長麥克拉馬拉組織下,形成封鎖和打擊兩個方案。

第七天:22日,肯尼迪對外宣佈兩大措施:一是封鎖古巴。武裝封鎖古巴海空域,要求蘇聯在聯合國監督下撤走古巴進攻性武器。二是準備戰鬥。美國地面、空中和兩棲作戰部隊開始集中;調集出兵古巴所需軍需物資;採取保護美國免遭核襲擊預防措施;命令美國駐世界各地軍隊進入戒備狀態;所有載核彈頭的轟炸機輪流升空備戰。

第八天:23日,赫魯曉夫強硬講話,宣佈繼續援助古巴,對美國威脅進行最激烈回擊。

第九天:24日,美國建立海上封鎖線,並準備全球性核戰爭。68個空軍中隊和8艘航空母艦參與,90艘軍艦封鎖古巴海峽;導彈部隊全部轉入高戒備狀態,彈在架上,隨時待發;集結二戰後最龐大的登陸部隊準備參戰;世界各地美軍基地進入戒備狀態。蘇聯12艘駛往古巴的船隻停止前進。

第十天:25日,蘇聯用不攜帶武器的船隻去考驗封鎖線,美國果斷攔截、登船,檢查後放行。

第十一天:26日,赫魯曉夫致信肯尼迪,承認在古巴部署導彈,要求美國解除封鎖和承諾不入侵古巴,可以使一切改觀。美國海軍對經過檢查的蘇聯船隻放行。

第十二天:27日,蘇聯外交部致信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提出以美國從土耳其撤出導彈為條件,蘇聯撤出古巴導彈。肯尼迪否定該條件,但答覆赫魯曉夫的26日來信,同意協商。

第十三天:28日,赫魯曉夫通過莫斯科電臺宣佈,同意無條件撤出古巴的42枚導彈。危機結束。

兩年後,1964年10月,赫魯曉夫下臺。

讀︱《十三天》——古巴導彈危機回顧

孫子曰:"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 (《計篇》)

古巴導彈危機中,一個是賭徒心態,色厲內荏、前倨後恭;一個是全力以赴,穩紮穩打、步步為營,最終用事實驗證了孫子之論。

古巴導彈危機被稱為“誰是懦夫”零和博弈的經典案例。它警醒世人:

1.一國在制訂政策時不能只強調自身利益,因為要求得生存就得與別國在政策上協同。

2.國際危機爭端,無論軍事還是經濟,最終都是意志和政治的綜合較量。

3.廟算至關重要。

讀︱《十三天》——古巴導彈危機回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