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十三天》——古巴导弹危机回顾

读︱《十三天》——古巴导弹危机回顾

1962年,美苏两个大国之间爆发“古巴导弹危机”。虽然持续仅仅13天,却是迄今为止人类存亡的最危险时刻,双方在核按钮旁徘徊,人类空前接近毁灭边缘。最后结果是,挑衅者——赫鲁晓夫——“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灰溜溜滚回老家。

《十三天——古巴导弹危机回忆录》的作者罗伯特·肯尼迪是美国前总统约翰·肯尼迪的弟弟,时任司法部长,在化解古巴导弹危机中发挥过重要作用。

本书在古巴导弹危机发生后第7年即1969年首版。被《财富》列为75本必读书之一。

读︱《十三天》——古巴导弹危机回顾

1959年1月,古巴革命胜利,卡斯特罗上台;6月,美古关系恶化;1961年1月,美国宣布断交并经济制裁古巴。古巴向敌人的敌人——苏联求助。

赫鲁晓夫认为这是在美国家门口钉入一个楔子的大好机会。尤其兴奋的是,若把导弹部署到古巴,用中近程战术导弹就可以快速廉价实现核打击,解决没有战略导弹、远程投送能力不够的问题,打破美苏军事竞赛中的落后被动局面。

他认定,肯尼迪软弱可欺,一旦生米煮成熟饭,美国无可奈何。

于是,他冒着赌一把的想法,采取打左转向、往右转弯的伎俩:一面对外宣称没有运入进攻性武器,一面在古巴偷偷修建导弹发射设施和运输导弹装备,妄图暗度陈仓。

美国表面应和,实则加强空中侦察,试图用事实说话。

1962年10月15日,美国通过侦查掌握确凿证据。

第一天:16日,肯尼迪得到国防部汇报,立即组织研究,决定让苏联明白美国不惜一战之决心。

第二至第六天:17日至21日,在美国防部长麦克拉马拉组织下,形成封锁和打击两个方案。

第七天:22日,肯尼迪对外宣布两大措施:一是封锁古巴。武装封锁古巴海空域,要求苏联在联合国监督下撤走古巴进攻性武器。二是准备战斗。美国地面、空中和两栖作战部队开始集中;调集出兵古巴所需军需物资;采取保护美国免遭核袭击预防措施;命令美国驻世界各地军队进入戒备状态;所有载核弹头的轰炸机轮流升空备战。

第八天:23日,赫鲁晓夫强硬讲话,宣布继续援助古巴,对美国威胁进行最激烈回击。

第九天:24日,美国建立海上封锁线,并准备全球性核战争。68个空军中队和8艘航空母舰参与,90艘军舰封锁古巴海峡;导弹部队全部转入高戒备状态,弹在架上,随时待发;集结二战后最庞大的登陆部队准备参战;世界各地美军基地进入戒备状态。苏联12艘驶往古巴的船只停止前进。

第十天:25日,苏联用不携带武器的船只去考验封锁线,美国果断拦截、登船,检查后放行。

第十一天:26日,赫鲁晓夫致信肯尼迪,承认在古巴部署导弹,要求美国解除封锁和承诺不入侵古巴,可以使一切改观。美国海军对经过检查的苏联船只放行。

第十二天:27日,苏联外交部致信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提出以美国从土耳其撤出导弹为条件,苏联撤出古巴导弹。肯尼迪否定该条件,但答复赫鲁晓夫的26日来信,同意协商。

第十三天:28日,赫鲁晓夫通过莫斯科电台宣布,同意无条件撤出古巴的42枚导弹。危机结束。

两年后,1964年10月,赫鲁晓夫下台。

读︱《十三天》——古巴导弹危机回顾

孙子曰:"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计篇》)

古巴导弹危机中,一个是赌徒心态,色厉内荏、前倨后恭;一个是全力以赴,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最终用事实验证了孙子之论。

古巴导弹危机被称为“谁是懦夫”零和博弈的经典案例。它警醒世人:

1.一国在制订政策时不能只强调自身利益,因为要求得生存就得与别国在政策上协同。

2.国际危机争端,无论军事还是经济,最终都是意志和政治的综合较量。

3.庙算至关重要。

读︱《十三天》——古巴导弹危机回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