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天台宗衰落轉向中興的關鍵人物!俗家稱呼他為“左溪玄朗”。

玄朗(673—754),俗姓傅,字惠明,法號玄朗。唐咸亨四年生於義烏縣上傅村(今義烏市塔山鄉上傅村)。善慧大士傅翁六世孫。唐代高僧,天台宗第八教祖,人稱左溪尊者。

他是天台宗衰落轉向中興的關鍵人物!俗家稱呼他為“左溪玄朗”。

  玄朗祖籍河南宜陽,祖上在漢魏時是北方大族。晉朝時有一位祖先出任東陽郡烏傷縣令,遂舉家南遷,定居烏傷縣今塔山鄉。

  玄朗小時心靜體安,9歲那年離家求學。唐如意元年(692),玄朗剛滿20歲,就在義烏縣清泰寺出家剃度為僧,取法號玄朗。第二年開始雲遊四方,尋師學道,前後近30年。他先到光州(今河南省潢川)拜岸律師為師,受具足戒,學習律宗。後來,又回到會稽郡妙喜寺向印宗禪師學習律部。在學習律宗多年之後,他不滿足於一門教義,遂又尋東陽郡天宮寺慧威法師求教法華經,精研止觀學說。此後,他對天台宗的止觀教義專心致志,作為自己終生的選擇。為了進一步研習天台宗教義,他後來又去荊州(今湖北省內)當陽向恭禪師求教。湖北當陽當時也有天台宗一個支派,先由弘景禪師傳給真禪師(即蘭若和尚),再傳給恭禪師。據宋代《高僧傳》載,玄朗在湖北當陽時,“依恭禪師重修觀法,博覽儒書,兼聞道學”,可見,他也像傅大士一樣,是釋、道、儒三教合一、融會貫通的大師。但是,他“雖通諸見,獨以止觀為入道之程,作安心之域”,刻苦鑽研,修行三觀,深得妙諦,“得最上乘,詮第一義”。

他是天台宗衰落轉向中興的關鍵人物!俗家稱呼他為“左溪玄朗”。

  玄朗從當陽求學歸來已年近50歲,他立志以弘傳天台宗止觀教義為己任,就隱居家鄉,選擇義烏縣夏泉村(今浦江縣夏泉村)荊紫巖下的左溪之畔,結廬建寺,參禪修行,講學授徒,弘傳佛法。因寺名左溪,俗家稱呼他為“左溪玄朗”。當時夏泉村一帶,重山深林,人煙稀少。玄朗的修行極其艱苦,他麻衣蔬食,獨坐一龕,與山林為伍,與猿禽為伴,常常缺衣斷糧。衣裳破了,便“布紙而綴”;肚餓飢渴,就“掏泉而齋”。儘管如此,物質上的困苦動搖不了他苦苦修行的意志。鄉里人問他:“為什麼要選擇這樣一個窮鄉荒野孤苦伶仃過日子?”他回答說:“志在林壑,石泉可以洗去頭腦昏蒙,雲松可以使我忘卻塵世。”他願意自始至終這樣修行。他還說,世間本來並沒有痛苦和歡樂之分。只因為人們-放縱,物慾橫流,才產生出無數的痛苦和歡樂。假若大家都清除七情六慾,淡泊處世,無所追求,也就沒有什麼痛苦和歡樂了。

他是天台宗衰落轉向中興的關鍵人物!俗家稱呼他為“左溪玄朗”。

  天台宗由智者大師創立傳給五祖章安灌頂之後不久,就因為慈恩宗、華嚴宗和禪宗的興盛而走向衰落。此後的100多年中,天台宗的主要活動基地大約是不在天台國清寺,而在東陽郡各縣(金華市屬各縣、市、區)。如天台宗六祖緒雲智威法師的傳法地法華寺,七祖東陽慧威法師的傳法地天宮寺,八祖玄朗法師的傳法地左溪寺,以及九祖湛然法師學習止觀教義的止觀教寺,都在金華市境內。

他是天台宗衰落轉向中興的關鍵人物!俗家稱呼他為“左溪玄朗”。

  玄朗是使天台宗由衰落轉向中興的關鍵人物。據說,玄朗知識淵博,出神入化,且誨人不倦。因而影響日益擴大,名聞四方,遠近僧徒慕名而來,不召自至,以致“擁室填門”。他為天台宗培養出一批優秀的繼承人。據唐代著名文學家、湛然大師的俗家弟子李華在《故左溪大師碑銘(並序)》中載:玄朗的弟子有“開左溪之秘藏”的6人,“飽左溪之道味”的6人,“傳左溪之法門”的入室弟子有婺州開元寺僧行宣、常州妙樂寺僧湛然2人,“沾左溪之一雨”的弟子2人,還有新羅國(今朝鮮)僧徒法融、理應、英純3人,歸國後“弘左溪之妙”,可見當時玄朗道場的規模。

他是天台宗衰落轉向中興的關鍵人物!俗家稱呼他為“左溪玄朗”。

  玄朗的佛學著作只留下《法華經科文》一部二卷。在這部著作中,他闡述天台宗止觀學說“因字以詮義,因義以明理,因理以同如”,宣揚“定慧雙修,空有皆舍”,為傳承和發揚天台宗教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唐開元十六年(728),婺州刺史王正容聞左溪大名,敬請其下山進城講佛法。但玄朗不習慣與官府打交道,一心向往山林。不久他就藉口有病需靜養而回到左溪寺。

  據宋代學者虞復記載,今義烏市東塘杜門鵝峰嶺上的瑞豐寺,也曾是玄朗法師修行的地方,瑞豐寺當時叫和峰寺。唐昭宗光化三年(900)改為今名。

他是天台宗衰落轉向中興的關鍵人物!俗家稱呼他為“左溪玄朗”。

  玄朗晚年,弟子眾多,聲名遠播,也獲得了當地官吏鄉紳的關注。他看到左溪寺寺院年久失修,一片凋零敗落的樣子,已和日益興盛的天台宗不相適應,於是決定重修寺院。在當地于姓大族的資助下,他不顧年老體衰,親自杖錫指揮修建。經過一番努力,終於使左溪寺煥然一新,並又建造了兩座磚塔。

他是天台宗衰落轉向中興的關鍵人物!俗家稱呼他為“左溪玄朗”。

  唐天寶十三年(754)九月十六日,玄朗圓寂,享年82歲。鄰近僧俗大眾都悲號慟哭。其時,正值浦陽縣(今浦江)建制。人們為了紀念他,就把左溪玄朗的舍利分成兩份:僧徒弟子得一份,在左溪之西原造一座塔,並請檢校吏部員外郎李華寫塔銘;世俗百姓得一份,造塔一座,位於婺州東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