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斯坦福為何挑窮人家的孩子?從選材看大學最重要的社會責任

哈佛、斯坦福為何挑窮人家的孩子?從選材看大學最重要的社會責任

大學的社會責任是什麼?一直以來莫衷一是。美國部分頂尖大學早已從招生名額著手,以固定比例名額開放給中低收入或貧窮線以下家庭中第一個上大學的孩子,將協助脫貧以及學生多樣性視為社會責任

一所大學應該要很清楚自己的定位在哪裡,不然不會清楚它對於社會的責任在哪裡。桑德爾教授的演講裡很清楚地說明,哈佛大學的使命是「為社會教育市民以及市民領袖,又說,「學術卓越從來不是哈佛大學的標準,多樣性才是!」。從上個世紀開始,哈佛大學一再強調自己的使命,我認為正是這個使命讓哈佛成為一所頂尖大學。

一所大學的社會責任是什麼?當然不會有一個一定的答案。

斯坦福大學多年來的招生政策,明確規定每年有5%的名額,給予貧窮線以下的家庭中第一位上大學的孩子。美國把家庭經濟條件分為五個等級,貧窮線以下的家庭通常在最低的等級。根據調查,這些貧窮人家的孩子,在畢業後有63%可以脫離貧窮線,12%的孩子可以將家庭經濟提升至少兩個層級,有2.2%的窮人家孩子可以到最高層級

從2017年開始,普林斯頓大學提供22%的大學入學名額給予中低收入戶家庭的第一位上大學的孩子。這兩所學校的學生絕大多數來自收入最高層級的家庭。


哈佛、斯坦福為何挑窮人家的孩子?從選材看大學最重要的社會責任

這意味著什麼?為什麼這些頂尖大學要這麼做?

1970年代,美國鄰近兩個層級的流動率大約有15%,可是到了2000年之後卻降到不到10%,到了2010年就更低了。這就是所謂的貧窮世襲,說難聽一點,就是現代社會的種姓制度。

據統計,要脫貧最有效的方式是販毒與幫派,美國社會的亂象越演越烈與此脫不了關係。在美國,讓貧窮的家庭的孩子不須透過販毒與加入幫派這類不好的途徑,就可以脫貧的最有效方式,大概就是讓他們念好大學。

除了最基本的扶貧之外,哈佛大學的「多樣性」給了一個很好的解釋。因為一個來自鄉下貧窮家庭的孩子所提供的多樣性,可能不輸給一個來自波士頓市區家庭的孩子,而多樣性對於一間學校,乃至於一整個社會是非常重要的。

以這個論點出發,一個課堂上,或是一間學生宿舍裡,混合了不同社會階層,不僅對來自貧窮家庭的孩子有幫助,對來自富裕家庭的孩子一樣有幫助。

這些措施,當然會影響這些大學的入學制度與選材。每年有約5萬名高中生申請斯坦福大學,卻只有兩千多位學生獲得錄取,競爭是如此激烈,在目前的社會現況,窮人家的孩子要在學業上勝過富裕人家的孩子是難上加難,所以「不公平」的選材制度是必須的。

從上個世紀開始,學生與家長把這些大學告上法院的例子層出不窮,理由都是不公平,但是學校之所以不會輸的原因,也多半取決於這些與學校的責任與宗旨有關。

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與普林斯頓大學有因為錄取這些成績相對遠低於正常錄取標準的學生,而讓他們的學術地位受到損害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這些大學是否在設法盡到它們對社會的責任呢?答案當然是肯定的。

誠如斯坦福大學設置了自己的目標為「讓學生們能獲得個人的成功,以及引導他們成就有用的生命」,這就是大學最重要的社會責任,這個責任的重點無疑是以學生為主體。

中國多數的大學對自己的期許應該也與這些頂尖大學類似,但是能不能堅持這份期許,才是讓大學是否頂尖的要素。反過來說,大學無法看清自己的使命,隨波逐流,為了計劃而計劃,長時間失去了使命感。以上不能不說是導致亂象層出不窮的主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