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纪实~乐在其中

常大妈有两个儿子,两个儿媳,一个孙女,一个孙子,七口之家,同吃同住,统一劳动,统一分配。在当今极力打造和谐社会,创建和睦家庭氛围中,也许这个家庭还是一枝独秀,堪称楷模。这与其家庭其他成员的共同努力分不开,常大妈更是功不可没。

常大妈今年65岁,体重年轻时110斤,现在超重170斤,显然她年轻时与现在的境况截然不同。

常大妈35岁时,丈夫不幸身患癌症英年早逝,大儿子当年才刚刚16岁,小儿子只有13岁。天塌下来了,可是常大妈以巨人的形象硬生生的擎起了天空。为了不让孩子受委屈,为了这个支离破碎的家,她是怎样独自带着两个儿子一路走来?

那是1990年,是常大妈人生最黑暗的一年。丈夫治病欠下外债,她只有把希望寄托在25亩土地上,凌晨两点三点钟就下地干活,却摸着黑回家。这一年,她哭着累着拼命着。可是祸不单行,家里唯一的一头耕牛突然死去,这又断绝了她的一条希望之路。她站在死牛跟前,哇哇大哭,捶胸顿足。这时亲戚、朋友、家族都向她伸出了援手,她不负众望度过了难关。第三年又盖起了新房,虽然说不是完全砖瓦结构,可是在村里却格外醒目,屹立挺拔!这是一个柔弱女子对残酷现实的挑战,这是一个常人对美好生活追求的最强信号!

亲戚朋友、邻里、家族都众目睽睽关注她,随之而来的是深深的叹服。

1994年,常大妈不满足那25亩土地的微博收入,与常氏家族举家搬迁到北大荒~黑龙江省856农场,承包了150亩地水田。

搬家走的那天,常大妈在屋子里不停的徘徊,看看这里看看哪里,擦干无声的泪水,又来到院子里东张张西望望。是啊,怎能割舍这个屋子,这个院落!这里承载着她无限的痛苦和悲伤,又装满了她追求幸福的希望。

她来到农场的头几年,由于手里没钱,只能凑合着买一个12马力的手扶拖拉机,当地人叫它蚂蚱子,或者三叉戟。不过还是从耕牛与刀耕火种一跃到机械化,常大妈又朝着时代向前迈近一步。那个时期种水稻还不赚钱,全靠自己多干一点,少雇人工,才算能敷衍生计。后来随着水稻价格的步步攀升,常大妈一家的生活才渐渐好转。常大妈的机械也从12马力到35~4型,再到65~4型直到现在的110型的大型机械。如今常大妈家里具备了三台农机车,整地加运输。还有两台688中型水稻收割机,还有一台铲苗床土用的铲车,其它的小型机械不算,现在常大妈家已经实现了水田机械化。

而这时的常大妈,已经十多年没下地干农活了,从两个孩子小学到高中,一直陪读,如今大孙女已经读大二,在省城,小孙子正在读高三,准备高考冲刺。常大妈被小孙子给辞退,原因是说她好唠叨。孙子说的倒很委婉“我能自理了,就不麻烦奶奶了”。就这样,常大妈下岗失业了。

常大妈一家承包了500亩地水田,平时(农忙时吃住在地里)下田时儿子开着车,她最先钻到车里说:“我也去,”儿子媳妇撵她都撵不下来。也许她看见自己家海一样的稻田心里爽,上隐。当然这正是一种享受,走在希望的田野上,那心情美爆了。

可是问题来了,常大妈在农田里审美疲劳时,就回到地窝棚里看电视,可是人老了都有个毛病~一看电视就打瞌睡,一闭上眼睛就呼呼大睡,睡到自然醒。小儿子又给她找一本书看,这回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手举着书本还能呼呼大睡,幸亏认识几个字,不然书本拿倒了。

农家纪实~乐在其中

农家纪实~乐在其中

这还了得,儿子和儿媳们商量:“得想办法,不能让老太太天天睡觉,她高血脂,高血压,再这样睡下去就高糖、脑梗了。”于是乎,给她买了两把鱼竿,让她去河边钓鱼,这一开钓就一发不可收,风雨不误,中午也要顶着烈日,垂钓,不满载不归。一天钓五六斤鱼,把人都吃吐了,只好喂鸡鸭鹅。孩子们又怕她被烈日暴晒昏迷过去,栽进水中。常大妈的大儿子当机立断:“别让她钓鱼了,让她干活…”两个儿媳妇坚决反对说:“她累一辈子了,老了老了还让她干活,不怕人家笑话。”“她又不喜欢散步,出去走,再不干活减肥就要没妈了”。于是常大妈就这样重操旧业,65岁下农田。

其实也就是身临其境,比划比划,只是为了看着她,不让她整天嗜睡。

农家纪实~乐在其中

这是常大妈的两个儿媳妇和她的小儿子负责插秧,瞧这一家子,各司其职,分工明确。

这一家人也够辛苦的了,可是乐在其中,幸福苦中求。

说农民种地不挣钱,诚然。因为规模小。而常大妈一家则不然。他们雄厚的家底,全靠一点一滴节俭,滚雪球似的积累下来的。而常大妈一家又加上勤劳,还有家和万事兴。

在黑龙江省856农场,种水稻的大军来自东西南北,他们当中有穷有富,还是穷的多。可是穷的很能装,种地靠贷款,买机械靠贷款,连自己的座驾都是贷款买来的,甚至有的是高利贷。他们具有这样的超前消费意识,只能无语,呵呵啦。他们有的开着五六十万的车,路上没油抛锚,连加油的钱都没有,口袋比宝马香车还干净。

其实常大妈家里的生活水准不差于其他人,家产颇丰。单凭这些大中小型机械就价值六七十万元,每年500亩地上打租钱就有30万元,,虽然说没有什么现金积蓄,可是在农村、农垦早已经大大远超小康水平。再说他们地号里所谓的地窝棚,是别墅式彩钢房,太阳能发电,舒适度不差于他们家里的楼房。常大妈的七口之家,就走在这个希望的田野上,家庭和睦,人勤劳淳朴,尊老爱幼,上梁正下梁直,怎能不家业兴旺,幸福满满,其乐无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