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心強大的孩子,都有個“不太忙”的爸爸

內心強大的孩子,都有個“不太忙”的爸爸

1

看到央視一則公益廣告《取款機爸爸》,讓人淚崩。

過年了,門外響起鞭炮聲,小女孩滿懷期待跑來問媽媽,爸爸回來嗎?媽媽說,爸爸工作很忙,回不來……

女孩說:爸爸常常給我們打錢,他是天底下最辛苦的爸爸。說完她就跑到巷子裡,等著爸爸,希望他突然出現在眼前。

另外一個場景下,小女孩伸出一雙小手撫摸著一個取款機,小臉輕輕貼在取款機上,眼睛裡噙著淚,對著取款機說,爸爸,新年快樂……

原來,小女孩幻想中自己的爸爸變成了取款機,推自己盪鞦韆,陪自己寫作業。

最後是一行字:童年只有一次,爸爸,陪陪我。

是的,公益廣告中的爸爸,就是千萬爸爸的縮影,他們忙著工作,忙著賺錢,卻疏忽了孩子的陪伴和成長。

而我們都知道,工作出錯了可以重來,孩子的成長卻沒有回頭路,孩子關鍵性的成長階段,錯過了,真的就錯過了。

爸爸給孩子最好的愛,從來都不是賺很多錢,而是陪伴孩子成長。

內心強大的孩子,都有個“不太忙”的爸爸

2

沒有爸爸陪伴的童年,是假的童年。

記得我在深圳的時候,隔壁班有個“佑佑爸”是個旅遊愛好者,朋友圈裡經常曬出和女兒出遊的照片。因為熟悉路線,群裡媽媽們帶孩子出去玩總愛找他。後來乾脆成立了一個“親子旅遊團”,他做“團長”,週末近郊遊招呼一聲,群裡家長爭相報名。

從前父女倆親子游變成了更多家庭快樂的集體遊,玩得更嗨了!常看到他們在山間扛起大旗,自助燒烤,農家飯的場面,端著熱騰騰一碗麵,動作搞怪,笑聲快要從鏡頭裡溢出來。

有幸見過他上小學的女兒,穩重,踏實,開朗的樣子,像極了“佑爸”。這讓我想起了有次在興趣班遇到的一個小女孩月月。

她剛3歲,也是來上試聽課。

其他同齡孩子踏入陌生環境,和父母分難免一番忸怩哭鬧,好不容易送進教室,面對陌生的老師同學,坐下後常常無法適從,眼巴巴望著門口的小窗戶。堅持不了多久就放聲大哭“我要找媽媽”。

月月第一次上課,爸爸把她送進教室囑咐幾句,很順利就揮手拜拜了。她安靜乖巧地聽老師講故事,介紹繪畫材料。雖然互動不多,但開始創作時非常清楚白膠怎麼用,下張卡片貼哪裡。偶爾會用眼神跟老師交流“是這樣嗎?”

看她專注作畫的樣子,我驚歎眼前這個小姑娘如此好的適應力。

試聽課結束後,月月成了正式學員。她不會在無從下手時粘著老師一遍遍說“我不會”。總是看看別人的,想想自己的,依感覺動筆,作品很快呈現出“小畫家”的靈氣。

有次課間和爸爸交流,我問到:“每次總是你來送女兒,她適應課堂的能力比4、5歲哥哥姐姐都好,是不是平時陪她的機會比較多?”

爸爸回答說是這樣的——每天晚上臨睡前給月月講故事,週末溜娃的時間比較多,帶月月穿越“淘氣堡”各種障礙,到郊外踏青撿落葉趕鴨子……姑娘到新環境確實很少鬧人,出去玩時像風一般的女紙。

內心強大的孩子,都有個“不太忙”的爸爸

3

據《2017中國家庭親子陪伴白皮書》報告顯示,55.8%的家庭中,日常陪伴孩子的都是母親,父親陪伴較多的家庭僅佔12.6%和16.5%。

內心強大的孩子,都有個“不太忙”的爸爸

忙的結果,是爸爸角色的缺位,是孩子性格的叛逆,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複製的陪伴的缺失。

心理學家弗洛姆說:父親是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

其實很多家庭都意識到了爸爸陪伴孩子的重要性,但由於社會角色分配及工作壓力等諸多因素,很多爸爸認為“工作、賺錢”才是自己的第一責任,放手把孩子扔給母親。

爸爸帶孩子,基本都是出去轉一圈兒,買點吃的抱回來就算完成任務;

接送孩子、開家長會的總是媽媽,爸爸偶爾去一次,還找不到孩子的班級;

一家人出門,爸爸大步流星走在前邊,媽媽抱著孩子、揹著奶瓶和尿不溼跟在後面,甚至還要被抱怨走得太慢;

……

奧巴馬是有名的“寵女狂魔”,就連競選總統拉選票,也要在車上帶著女兒,有爸爸陪伴長大的瑪麗亞和薩莎,內心富足,性格獨立,善良又充滿熱情。

奧巴馬說:“陪女兒長大才是我最重要的事,因為我不可能幹一輩子的總統,卻要當一輩子的爸爸。”

是的,父愛從來都不是權和錢,而是在孩子需要的時候,永遠都在身邊。

4

人們常說父愛如山,也常把爸爸比作兒女可倚靠、仰望的高山。如果沒有和爸爸爬過山,怎能體會到他目之所及的守護?

同樣,爸爸的陽剛,果敢,堅毅……這些男性獨有的品質,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媽媽永遠無法替代的。少了父親的陪伴,童年“後遺症”會在成年的婚姻生活中隱隱作祟,覺得自己不配愛,無法和另一半建立持久的親密關係。

內心強大的孩子,都有個“不太忙”的爸爸

如果平時忙於公務分身乏術,這個假期安排些特別時光吧!帶領孩子走進自然,爬山、游泳、星空下騎行、玩點更刺激的CS……為童年注入更多由父親陪伴帶來的力量感和安全感。

讓他想起和你一起爬山精疲力竭時,柳暗花明的驚喜;

和你一起游泳,嗆水後依然手腳並用努力撲騰;

做農家飯時,小臉兒被燻黑,也快樂到無以言表。

這些刻印在心靈的底片,日後化作愛的羽翼助他展翅高飛。

如果回憶中總是千篇一律的V型手勢,和低頭玩手機的樣子,父親形象,漸漸模糊。那沿途多美的風景,終將在時光中漸變成黑白。

別做孩子名義上的爸爸,而是以爸爸的名義陪伴在他生命裡。

內心強大的孩子,都有個“不太忙”的爸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