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京官一日三餐吃什麼?

雲破月來影玩你

唐朝的中央官員一日三餐都吃些什麼呢?在你腦海裡飄過的一定是山珍海味,大魚大肉。不不不,你想多了,唐朝京官們的一日三餐可沒這麼豐盛。當然了,京官們吃什麼和官員品級也是有關係的。那他們一日三餐都吃些什麼呢?下面我來為大家講講。


既然是京官,我們就要把目光放到長安城。唐朝的京官工作還是很辛苦的,“日出而視事,日中而退朝。”天還矇矇亮,官員們就要起床了,整理著裝,吃一吃“小食”。唐朝人稱早飯為“小食”,這第一餐就來了。



古代沒有煤氣灶,生火做飯是一個很麻煩的事情。如果官員們在家吃,那麼選擇就很少。通常只有粥和餺飥。粥不必說了,餺飥是什麼呢?其實餺飥就是面片湯,唐朝人也叫它湯餅。官員們要是出去吃,那麼選擇可就多了。有異域風味的胡餅,就是現代的芝麻烤餅;還有蒸餅,包括花捲、饅頭、包子等等;還有煎餅,這煎餅可不是山東的粗糧煎餅,比較像雜菜和麵揉成一團下油鍋炸制的油炸大丸子。



吃飽喝足,這官員們就得趕緊抹嘴上班去了,上朝的上朝,坐班的坐班。到了中午飯點,這上朝官員和坐班官員的午餐內容也是不一樣的。只要是九品以上的朝廷命官,在工作日,中午這頓飯都是公家請客,不過對於京城的官員來說,這頓午間工作餐有“朝參日廊下食”和“非朝參日公廚堂食”的區別。


朝參日,也就是上朝參見皇帝的日子。唐朝規定,三品以下官員(不含三品),每月逢一、五日朝參;三品以上(含三品),每月一、五、九日朝參。還有一些重臣閣老就比較慘了,基本上每天都要進宮參見皇帝。朝參日這天的工作餐叫做“廊下食”。唐太宗發現官員們“日出而視事,日中而退朝”,下班回家都過了飯點。於是他體恤下情,加上貞觀年間國家強盛,有能力供應朝食,於是在朝堂的外廊設置食堂,“廊下食”便形成了。



在朝參日這天,公食都額外豐盛。一般五品以上官員和員外郎的廊下食是一百盤食物,三口羊。這廊下食的品類也是隨著季節而發生變化的,冬季吃熱乎乎的餺飥和黍臛(黍臛是一種加了黃米的肉羹),夏季有冷淘粉粥,還供應水果蔬菜和一定量的酒。《唐會要》中記載了“慄黃文桃梨榴溼柿”、“茄子”等廊下食中的水果蔬菜種類。


宰相級別的官員們當然是不會屈尊在廊外吃食的,他們會在政事堂大廳裡吃專門的“小灶”。這“小灶”一般是御膳房裡做出來的食物,由皇帝賞賜給群相,這頓飯因為是在政事堂裡吃,所以叫“堂廚”。別的官員的工作餐供應系統,叫做“公廚”。說完了這廊下食,接下來我們說說平常各中央機關的官員都吃什麼。


由於中央各部門的官員們不像宰相那樣有集中的辦公大廳,所以只能在大堂旁邊建一個食堂,各司的公廚為無緣參加廊下食的非常參官員供應午飯。百司公廚對百官食物的標準有這麼幾類;常食料、小食料、午時粥料。常食料就是日常食料,有米、面、羊肉、醬、醋、瓜果、酒、各類蔬菜等;小食料就是早點;午時粥料顧名思義就是午餐享用的粥。



除了日常的飯菜供應外,公廚還會根據節日推出額外的節日食料。例如正月七日、三月初三有煎餅、元宵;晦日有膏糜;五月五日有粥;七月七日有斫餅;九九重陽節有麻葛糕等等。公廚供應飯菜的種類和數量的多寡也是根據官員品級劃分的,像三品以上是上等,四品五品是中等,六品以下那就是下等了。大致看來看來,唐朝中央官員的伙食還是不錯的,葷素搭配營養均衡。不過這時的唐朝國力強盛,自安史之亂後,由於國庫不敷,官員們的工作餐質量也就越來越差了。


到了晚飯時間,公家可就不管飯了。家產豐厚的官員可以邀一眾友人去酒樓,吃吃切膾,也就是生魚片,還有燒鵝、烤羊等等;那麼並不富裕的官員呢,就只能回家喝點粥,就上一兩個餅子、饅頭,更甚者吃著糙米飯就鹹菜。晚飯就要視官員們的個人情況而定了。


1.陶俊傑. 唐代公廚制研究[D].首都師範大學,201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