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寫不好,是邏輯思維問題

語文清話

文章写不好,是逻辑思维问题

語文的邊界

就是世界的邊界

文章写不好,是逻辑思维问题

王力先生

漫談中學的語文教學

文 | 王 力

我沒有讀過中學,也沒有教過中學,現在我來談中學的語文教學問題,顯然是不合適的。講得不對的地方,敬請同志們批評指教。

“語文”這個詞有兩種意義:一個是“語言文字”,另一個是“語言文學”我想中學的語文課大概是指的“語言文學”。一九五六年中學語文分科,就分為“漢語”和“文學”。

不管是“語言文字”也好,“語言文學”也好,中學語文課的主要目的應該是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特別是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就目前的情況看,許多中學生的文字還不通順,甚至大學畢業生寫一篇科學論文,內容很好,文章卻不通,別人看不懂。有人指出,現在報紙雜誌上常常出現許多病句和不規範的句子,又有前言不搭後語,前後矛盾的文章。中學畢業了,本該文字通順了,然而並沒有通順。大學一年級常常開設寫作課,那就等於補課。這一補課,那就侵佔了學生學習各種科學的時間,問題是嚴重的。因此,我們的中學語文教師應該在培養學生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這兩方面加倍努力,特別是在培養學生寫作能力方面加倍努力。

過去有人把中學語文課講成政治課,也有人講成文學課。講成政治課顯然是不妥的。我們的語文課本選了許多政治性很強和思想健康的文章,是用潛移默化的手段去提高學生的政治覺悟,同時也宣傳精神文明,並不需要教師們再詳細宣傳,那樣的政治思想教育效果不見得好,反而沒有時間教好語文。講成文學課也是不妥的,因為我們的學生並不希望人人都成為文學家。相反地,他們畢業後,如果升入大學的話,多數進了理工科,少數進文科,進文科的人也不全都進中文系。因此,有的教師在講堂上高談藝術手法,我看是無的放矢。當然,有廣義的文學,有狹義的文學。如果教師講一篇遊記,講它寫得那樣生動,那樣情景交融;講一首詩歌時,講它的形象思維,講它的高超意境,還是必要的。但也不能佔用太多的時間。

怎樣才能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這是一個十分難解決的問題。學生的文章寫不好,並不是由於他寫了幾個錯別字,也不是因為他不懂語法。主要是邏輯思維問題。所謂主謂不合,動賓不合,等等,表面上是語法問題,實際上是邏輯問題。至於篇章結構,更是大半屬於邏輯思維問題。目前報紙雜誌上許多理論文章,在推理方面,用三段論法一衡量,毛病就出來了。所以我們在中學裡要進行邏輯思維的教育。我們中學沒有邏輯課,培養學生邏輯思維的責任就落在中學語文教師身上。

怎麼辦?我們不能要求語文教師在語文課裡講邏輯(最近語文課本里也講一點邏輯,但是講得不深不透)。而且,即使講成邏輯課,也沒有多大用處。培養邏輯思維並不是背誦一些邏輯條條就能解決問題的,要通過實踐。我想,最好是教師在公開評改作文的時候,用語法術語評改不合邏輯的句子,用舊時起、承、轉、收的說法來評改篇章結構。這樣做就很有針對性,會獲得較好的效果。

另外一個問題是古漢語的教學問題。本來我是反對語文課本選讀古文和古詩的,因為學生並不需要許多古漢語知識,選讀了許多古文、古詩,倒反導致學生寫不文不白的文章。現在我的看法有了改變,我認為,適當地選讀一些古文、古詩有兩點好處:第一,我們的青年將來也會接觸到一些古書,現在培養他一點閱讀古書的能力也是好的;第二,現代的文章常常是長篇大論,拖泥帶水,我們學點古文,學它的要言不煩,簡潔明快,可以糾正文風。不過,我仍舊主張低年級先學現代文,高年級再適當地選讀一些古文、古詩。現在這樣把古文和現代文穿插地教學還是不妥當的,這樣就會導致青年們不知不覺地寫出一些半文不白的文章來。我常常看見人家的孩子在讀小學的時候已經能夠寫出通順條暢的文章,等到中學畢業後,寫的文章反而不通順了,多半是由於受了古文的影響。

我們學習古文,主要是學它的文氣,而不是學它的詞藻。韓愈說:“氣盛,則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者皆宜。”這才是高超的文格。如果一味堆砌詞藻,就是文格卑下。最近我在一次語文教學座談會上提出, 中學語文課本里不應該選讀《中山狼傳》一類的文章,引起一些中學語文教師寫信來質問。其實《中山狼傳》不但一味堆砌詞藻,而且濫用不貼切的典故,學生學了,就會寫出那樣不通順的文章來。

我們學習古代漢語,是為了培養學生閱讀古書的能力,不是為了教學生寫文言文。我多次反對青年人寫文言文或者是半文不白的文章,引起一些讀者來信批評我。其實我反對青年人寫文言文的理由很簡單:我們是現代人,要說現代話,不要說古代話。有一位工人師傅寫信批評我說:“在封建社會里,只有地主有文化,農民沒有文化;今天在社會主社義會里,為什麼不讓我們學文化?”這位工人師傅把文言文和文化混同起來了。《毛選》五卷只有一篇文言文,其餘都是白話文。應該說,白話文才是最高文化,因為這是語文現代化,它最能表達現代文明人的思想感情。

有一位中學教師寫信批評我說:“你不該嘲笑青年人誤用文言詞彙。要教會他們運用文言詞彙。古代成語言簡意賅,可以豐富現代漢語,為什麼不讓青年人學習古代漢語?”這位同志也是誤會我的意思了。古代成語沿用到今天,已經成為現代漢語的組成部分,我們在白話文裡用它,就不該認為是半文不白。我所反對的是,放著現代的詞彙不用,而用古代詞彙;我特別反對的是,放著“呢、嗎、的、了”不用,而用“之、乎、者、也、矣、焉、哉”。

我在二十六歲的時候,曾經反對過白話文。我寫了一篇《文話平議》,登在《甲寅》雜誌上。我主張除了小說劇本以外,都應該寫文言文。這種主張是違反歷史潮流的,後來多讀了一點書,才認識了我的錯誤。不料“五四”運動六十年後的今天,還有人主張寫文言文!最近幾年來,我收到一些(不多)青年人和中學教師的來信,寫的是文言信。大概是因為我編過一部《古代漢語》,以為我喜歡文言文。由此可以看出,文言文又逐漸抬頭了。我在這裡趁此機會說一說,希望中學語文教師同志們不要鼓勵學生寫文言文。

(寫)文言文之所以不宜提倡,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不容易學好。封建時代,知識分子十載寒窗,專學古文,尚且有人學不好。何況今天我們的青年要學科學知識,哪能有十年的功夫專學古文?結果寫下來的文言文一定非驢非馬,青年人看不懂,看不慣,老年人看了搖頭。吃力不討好,何苦呢?

拉拉雜雜講了這些。還是開頭我講的一句話,不對的地方,敬請同志們批評指教。

一九八一年七月九日於哈爾濱

(本文原載《文化知識》第1輯,1981年10月黑龍江人民出版社,原題為“漫談中學語文教學”,題目為本號所加。)

文章写不好,是逻辑思维问题

ljyuwenqinghua

思想 | 趣味 | 文化 | 理想

/策劃:李節

/排版:崔蕾(實習生)

/校讀:馬宇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