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間人”莫伸手

官方降關稅,若“中間人”從中牟利,消費者就未必能受惠。

【6月1日“四合院”時評】下調進口關稅無疑是中國近來發力之處,從取消28項藥品的進口關稅,到大幅降低進口汽車整車及零部件關稅,再到官方5月30日宣佈將較大範圍下調日用消費品進口關稅,中國正加快落實自主擴大開放的宣言,普通民眾對更豐富更實惠的消費體驗也期待滿滿。

細讀5月30日相關新聞稿件,官方著重指出,“有關部門要落實降稅措施,防止中間環節加價獲利,讓廣大消費者受惠”。可見,政策出臺與消費者受惠並不能直接、完全劃等號,如果“中間環節”出了問題,“中間人”將減稅所得大部分揣進了自己的腰包,那麼政策對於消費者來說也只是空中樓閣。

生活經驗告訴我們,如今的社會需要“中間人”,它可以是一個自然人、一個機構組織,也可以是淘寶這樣的互聯網平臺。“中間人”為供需雙方建立了聯繫,加速了溝通,並最終促成了交易。無論是改革開放初期的投機倒把者,還是現在仍活躍於官商之間的權力掮客,亦或是日常生活形形色色的中介、代辦,人們都已離不開“中間人”群體。身為硅谷的新聞工作者,美國人瑪麗娜•克拉科夫斯基在其著作《中間人經濟》中就說,中間人經濟並沒有隨著互聯網興起、信息壁壘的被打破而偃旗息鼓,相反它仍然呈現出蓬勃發展之勢。

無論是藥品、汽車,還是日用消費品,外國貨都不能直接端到中國民眾的面前,必然需要“中間人”來協助走完一整套的流程。從代理商與外企簽訂合同開始,海關完成報關後放行貨物、地方監管部門介入查驗,最後商品呈現在實體店或是電商平臺,這一套流程頗費周折,但凡有一個環節“中間人”出於某種原因企圖“加價獲利”,後續環節必然跟著提價,消費者都未必能享受到官方原本設計好的紅利。

“中間人”當然是有價值的,它們在法律允許範圍內的活動是受到認可的,合格的“中間人”是生活不可或缺的角色,但過於貪婪的“中間人”則只會讓人心懷恨意。對於服貿進口這條線來說,“中間人”不肯讓利,必然會危及中國的擴大開放戰略,進而影響中國在世界貿易體系裡的形象。由此來看,官方未雨綢繆很有必要,也為那些心懷叵測的“中間人”提了個醒:切莫伸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